翌日,上完早朝的二条晴良借故留下,前去拜见正亲町天皇。
御书房内,正亲町天皇还以为二条晴良是要说公家的事情,但是二条晴良进来后,先是看了看四周,小声道:“陛下,这是臣的奏折。”
正亲町天皇满是疑惑,送一份奏折还这么神神秘秘,看起来,只怕又是一件麻烦事。
他按捺住心中的躁动,打开奏折一看,忍不住眉头一挑,一脸惊讶的看向二条晴良,他看了一下四周,女官和侍卫都是心腹,这才小声道:“关白,你这是要步亚相后尘吗?”
二条晴良小声回道:“陛下,此事并非像亚相他们那般危险,就算是织田家那边声称拿到了陛下的御旨,陛下只需要咬死是假的便是。
至于织田家那边,他们肯定不会在乎朝廷驳斥,毕竟我们在幕府的掌控之下,织田家一定会宣称陛下和朝廷已经被幕府胁迫,他们是奉旨讨贼。”
正亲町天皇听了这话,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这道御旨只是一个由头,东国的诸侯们借此阻止武田孝信东进。
武田孝信已经拿下因幡,即将进攻毛利家腹地,东国的诸侯们没有一个是傻的,他们都知道,毛利家抵挡不了太久,若是等武田孝信拿下西国,九州,下一个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尾张,然后就是整个东国。
想通了这一点的正亲町天皇也少了一些担忧,但是他依旧愁眉不展道:“关白卿,即便是武田孝信战败,被东国驱逐,那些诸侯们会不会也像武田孝信一样蛮横不讲理呢?”
二条晴良自信满满,笑言宽慰道:“陛下不必担心,此次有关东管领上杉谦信大人出面,他是一位仁义的大名,对于礼仪十分恪守,必然不会允许武田孝信这样的人在京都放肆。”
正亲町天皇想起了那个十分自信,且遵礼教的美男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恪守规矩,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幕府都很尊敬。
整个日本,也就这位将朝廷和室町幕府的命令当一回事。
他微微点头道:“有关东管领在,朕便放心许多了,如此,朕便写一封御旨。”
二条晴良建议道:“陛下,这京都内都是武田孝信的探子,我们必须小心些,这御旨得藏在隐秘之处才能带走。”
正亲町天皇想了想,便让万里小路房子拿来了一件衣服,在这期间,他写好了御旨,交给万里小路房子,说道:“将这御旨缝进衣服内,别让人发现。”
万里小路房子颇为惊喜,连忙剪开衣服的侧边,将御旨塞进去,整理好后,亲手将衣服缝好。
二条晴良看着边角处,欣喜道:“典侍大人真是厉害,臣看不出一点破绽。”
正亲町天皇语气凝重道:“只有把这御旨送出去,我们才安全,关白卿一定要小心。”
二条晴良行礼道:“臣明白。”
随后二条晴良就带着这件赏赐的衣服离开皇宫,回到家里后,他就叫自己的夫人回自己的卧室,将衣服里的御旨取出来,再让夫人将衣服缝好。
深夜,加藤段藏如期出现,二条晴良拿出一袋钱交给加藤段藏,小声道:“马上离开,越快越好!”
加藤段藏收起了钱袋和御旨,回道:“小人明白。”
加藤段藏在京都的公告栏上看到了自己和尚的模样,自然也不敢在京都久留,他拿了御旨就离开了京都。
几日之后,加藤段藏重新回到了清洲城,他顾不上休息,随即进入清洲城内拜见村井贞胜。
村井贞胜拿到御旨,十分兴奋,他直接丢出一个钱袋子,就离开了。
加藤段藏不以为意,当即收起钱袋子就去了城下町消遣。
村井贞胜拿着御旨快步跑到居馆内,拜见织田信忠。
“主公,御旨拿到了!”
村井贞胜大声喊着,颇为兴奋。
织田信忠目露精光,高兴道:“这么快就搞定了?若是时间来得及的话,九月我们就可以联合德川,甲斐武田,越后上杉在九月出兵了。”
一旁的林通胜虽然老迈,但他是资格最老的那一个,他立马说道:“主公,此事不可急躁,武田孝信实力庞大,底蕴丰厚,若是匆忙间与武田孝信交战,且战败,尾张只怕在顷刻间倾覆。
即便没有坏到这种地步,但是联军败了,只怕第二次联合他们只会有矛盾,大家互相猜忌,不等武田孝信出手,只怕我们己方势力就先打起来了。”
织田信忠想了想,觉得林通胜说的很有道理,这一次他不能急于求成。
“去叫其他人来,我们商议一下。”
……
“将军大人,最近的京都十分安静,只不过昨日关白大人拜见天皇,进入皇宫许久,出来的时候多了一件衣服。”
武田孝信听着手下的汇报:“嗯,很好,看来京都的公家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训,我也该回大阪了。”
武田孝信去见了一下大姬,看她过得还不错,便离开了京都,返回大阪城。
现在的大阪城比起京都更加繁华,和泉,纪伊,河内,摄津等国内的有钱人都搬到了大阪城这边居住。
武田孝信看着繁华的城下町,便去了一趟天府之城,这里更加热闹非凡,很多后世才有的玩法,已经在这里普及。
那些有钱人,甚至是幕府的重臣们都会来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一掷千金,只为博得美人一笑,当然他们也会在赌桌上嘶吼着,掀开手中的扑克牌,气氛十分热烈。
武田孝信只是悄悄地看了一眼,看了一下账本,这天府之城一日最高流水达到了三万贯!
这样的收入,让武田孝信十分高兴,接下来的战事只会更加消耗钱财,天府之城越赚钱,他统一天下的脚步才会越快。
时间匆匆而过,天正二年也来到了尾声,武田孝信得女儿大姬也成为了诚仁亲王的女房,未能再进一步。
毕竟诚仁亲王要是当天皇,他的皇后以及中宫都必须是皇族之人,大姬只能算臣子之女,最多当尚侍。
武田孝信在此事上退让了一步,没有坚持让女儿成为王妃。
不过为了让朝廷安分一些,武田孝信决定在新春佳节那一日进行阅兵大典,好让天皇和公家们都知道幕府的实力。
武田孝信立刻叫来本多正信和竹中半兵卫,说道:“我打算在新春那一天在京都举办阅兵大典,到时候还得请天皇出席,让他见证一下幕府的实力,你们觉得如何?”
本多正信有些担忧道:“此次是否有些逼迫朝廷太甚?”
武田孝信摇头道:“只不过是展示幕府武力而已,到时候给朝廷的礼物丰厚一些,平息他们的怨气,我只是让他们知道,幕府不怕任何人。”
竹中半兵卫也点头道:“此举不仅可以震慑朝廷,同时也可以让西国那些刚刚归降的国人认可幕府。”
武田孝信大喜道:“不错,半兵卫倒是提醒了我这一点。此事必须办好,绝不能有错落。
你们说阅兵大典上,该如何布置,才能震慑其他人?”
本多正信立马谏言道:“将军大人,世人皆知常备和赤备的厉害,当以他们为主。”
竹中半兵卫跟着说道:“我军铁炮犀利,不可忽视,而且京都公卿若见了上千挺铁炮齐射,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也足以让他们大惊失色。”
武田孝信嘴角微翘,脑海中已经在想象那些公卿被吓得腿软的滑稽模样,他有些兴奋道:“我知道了,这样,旗本,赤备和常备都挑选出精锐,旗本只需百余人,常备,赤备各组一个备的兵力。
另外,铁炮队出动两个备,骑兵一个备,枪足轻三个备,另外还有我们从南蛮人手中买来的国崩也要拿出来检阅!”
要去京都进行阅兵大典的事情很快就在大阪城传开了,参与其中的幕臣们十分激动。
比如率领赤备出列的蒲生信秀,率领铁炮队出列的羽木孙五郎,率领旗本的长井平太郎等。
不过也有一些幕臣只能当看客,颇为惋惜。
不过大家都很兴奋,此番阅兵大典只会让幕府的声名远扬,连带着他们也会被世人铭记。
这件事情也传到了京都,二条晴良知道后,惶惶不可终日,他担心武田孝信发现了御旨的事情,故而搞这个阅兵大典,到时候只怕会屠戮京都。
他之所以这么想,实在是六条河原那一场行刑对他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好在正亲町天皇还算可以,稳住了情绪,他觉得武田孝信还没有胆大到对皇室出手,毕竟征夷大将军就算是掌控了天下,架空了天皇,说到底也是天皇的臣子。
他们通过幕府掌控天下,也不过是为天皇治理天下。
若是武田孝信对天皇下手,那就是自绝于日本,到时候,东国的大名有的是理由出兵,甚至各地都会出现为了皇室征讨逆贼武田孝信的义兵。
毕竟天皇以及皇室在日本这片地方上存在了至少一千多年的时间,骤然之间对皇室出手,天下必然大乱。
要知道四百年的大汉就足够让不少人为之兴复而奋斗,更何况这个存在了上千年的皇室。
武田孝信也想过要取代皇室,但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至少需要平定天下,然后一点一滴的消除皇室对武家的影响,才能踏出最后一步。
总之正亲町天皇有底气肯定武田孝信不会对皇室怎么样。
随着时间流逝,每日都有部队抵达京都进行准备,武田孝信也带着直属的旗本队抵达京都,入住二条御所内。
随后武田孝信拜见天皇,希望在新春的第一天,他举办的阅兵大典上可以看到天皇的身影。
正亲町天皇也没有拒绝,答应出席大典。
很快,时间就到了天正三年的第一天。
这一日,位于京都内的御马场内热闹非凡,在御马场内,正北方早已经修筑了一座高台,高台上有着富丽堂皇的行宫,行宫四周有着镀金,极尽奢华。
在这行宫之内,最中央的是天皇,左下首便是武田孝信,其余公卿如众星拱月般,将天皇和武田孝信簇拥在中间。
武田孝信今日的服饰并非朝服,反而是用金丝纱衣制作的,形似大唐皇帝冕服,内里的小袖则是蜀锦制成。
周围人见了,也是闭口不言,神色不一。
武田孝信兴致满满,走到台前,挥舞手中金扇:“大典开始!”
下方,一众力士敲打太鼓,位列第一队的是木村信正率领的常备队,他们甲胄鲜明,长枪如林,冬风吹拂下,旌旗招展。
这样的气势让不少公卿看的胆寒惊惧。
随后第二队便是赤备足轻,赤备凶名远扬,有人谣传赤备是因为杀人太多,血液将身上的甲胄染成了红色。
公卿们一看到凶神恶煞的赤备士卒,只觉得一股血腥味扑面而来。
在赤备之后,便是旗本队,旗本队虽然只有百多人,但都是精锐武士,甲胄华丽,让人眼前一亮。
随后是铁炮队出列,上千铁炮手在武士们的号令下,对着场中的靶子瞄准,进行三轮齐射,顷刻间,上百个靶子被打的粉碎,吓得公卿们差点失态。
铁炮队之后,便是骑兵队,赤备骑兵,胸甲骑兵以及流镝马队上场,技惊四座。
原本大家以为到这就结束了,但是场中央还有人在布置东西,没一会,天皇和公卿们就看到国崩出场。
武田孝信微笑着解释道:“此物名叫国崩,大家看了必然大受震撼。”
场上,炮手们已经准备完毕,对准了场中央的土山。
武士看到号令,当即下令点火,无须试射。
这个角度早已经算好了,炮手们只需点火。
“轰轰轰…”
随着引线燃尽,八门国崩齐发,将那土山打的四分五裂,巨大的声音吓得不少公卿跌坐在地,还有人直接吓尿了。
武田孝信一脸得意,向惊讶失色的正亲町天皇行礼道:“陛下,我军威武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