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很显然是知道太穆皇后在这看似温情的举动背后,所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此时他的内心充斥的复杂情感,恐怕就连他自己的都说不清。
但好在房玄龄也是个聪明人,眼见李二陛下沉默不语,于是他也选择了保持安静。
直到李二陛下主动开口:“玄龄,此刻这御书房内只有你我二人,朕想请你告诉朕,朕是真的做错了么?如果真做错了,那么朕到底错在了哪里?”
“陛下,臣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当初楚王殿下找您要求给他封王的事。”房玄龄见李二陛下还在纠结事情的对与错,于是他决定一次性把问题都解决掉:“也是从那时起,臣便看出楚王殿下和其他皇子的不同——楚王殿下他看任何人的眼神,都没有畏惧,包括您。
而这都是因为太穆皇后对他一贯宠爱的缘故。
可是陛下,您难道就没发现楚王殿下的性格也由此形成——只要是楚王殿下想要的,他自己就会主动争取,王号也好……太子之位也罢,这些在楚王殿下眼里都是他想要就可以开口的东西,起码他自己是这么看待的。
可是直到现在,楚王殿下从来都没对太子之位表示出任何兴趣,甚至他连为此讨好您……都没有过。
所以陛下,如果您认为楚王殿下将来会主动造反——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您和楚王殿下之间的父子之情太单薄,可是,这是楚王殿下的错吗?”
“……”
房玄龄的一席话,可谓是一针见血,还扎心。
李二陛下对此无话可说。
“陛下为何不说话?”房玄龄这次可不惯着李二陛下了:“如果臣说错了,陛下可以指出来,臣能改就一定改,改不了就认罪,总之臣不想陛下心里不痛快。”
“房玄龄!”李二陛下闻言再度暴怒:“朕就真的那么不堪?!就连你也要为那竖子打抱不平?!”
“陛下,您是知道的。”房玄龄闻言板着脸道:“楚王殿下上次回长安时,因为太子断腿一事,臣联合了几乎朝中所有大臣,试图阻止楚王殿下对太子之位的肖想——可结果如何,您也看见了。
在有些事情上面,臣纵然与楚王殿下非亲非故,可因为犯过一次错,臣也会楚王殿下心怀愧疚。
可是陛下您……您和楚王殿下乃是父子,可您犯过几次错,又是否心中有愧,臣虽然不敢明说,但臣也能勉强看出几分来。”
“……”房玄龄的话,可谓字字珠玑,言语如刀,李二陛下虽然招架得住,可他心中的某种情绪,终究还是爆发了:“你不懂……朕只是迫于无奈——就像当初把那孩子送到陇右时一样,皆是形势所逼……”
“陛下,《晋书》有云:‘正其末者端其本。’——想要让事情的细枝末节都尽善尽美,那么首先就要端正其根本:您当初将楚王殿下送回陇右,是希望得到太穆皇后的支持,而事情最后也都如您所愿。(注1)
可是您因此获益后,却又转过头来,认为楚王殿下成了隐患——那么臣就想问了:这些难道都是楚王殿下的错吗?是他想一出生就远离父母?
或者说这一切都是太穆皇后的错?
楚王殿下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才长大的。
臣甚至还听说,楚王殿下幼时曾经生过一次重病,差点就夭折。
陛下,您自个儿好好想想,太穆皇后在临终之际,对于这个好不容易才养大的孙儿,她能放心的下吗?
她不可能为了让您放心,就让楚王殿下自此无依无靠,将来的命运都由您来决定。
陛下,您有没有想过,其实太穆皇后心里也清楚,您对楚王殿下这个儿子的感情并没有多深,甚至臣说句大不敬的话,哪怕是在皇后娘娘眼里,楚王殿下的地位也不可能超过太子殿下——而您觉得这些对楚王殿下来说难道就公平吗?!”
此时的房玄龄,不是窦氏家臣,胜似窦氏家臣。
“为什么?”在漫长的沉默过后,李二陛下突然开口道:“为何你要为了那竖子跟朕说这样的话?”
“陛下,”房玄龄闻言朝李二陛下微微一礼,随后道:“圣人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臣先前已经说过,有些事情,要高于臣自身的名节。而跟大唐的江山社稷比起来,臣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房玄龄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李二陛下当真是感到有些无地自容。
于是,他只好再度陷入沉默之中。
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房玄龄的脊梁却依旧挺拔如初。
李二陛下知道,这场争论,终究是自己落入了下风。于是只听他突然开口道:“襄州、扬州、蓝田县、高昌、琼州,五块封地,朕都给他,玄龄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房玄龄闻言呵呵一笑:“其实臣早就想说——您说这楚王殿下去了琼州以后,再过两年,殿下有了孩子——难道陛下您就舍得让您的孙儿打小就生活在琼州那样的荒凉之地?”
“……”李二陛下听明白了,自己的确是该再给点儿:“你说的有道理,那……朕再将泉州赐给他!”
“陛下,那还需要唐公再出塞么?”房玄龄见李二陛下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后,他自然已经清楚对方已经放弃了原本的想法,可是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需要得到一个正式的表态。
“有那竖子坐镇,朕自然不需要再派人去督促跟异族的谈判。”李二陛下说着,转身开始走向自己的御案:“玄龄,今日之事,不可对任何人提起。”
“臣明白。”房玄龄肯为楚王殿下仗义持言,自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在他看来,只要陛下肯让步,局势就不会朝着逐渐失控的态势推进,那么大唐就依旧能够国泰民安,而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