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UU文学 >  史册 >   第9章 女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传说中,女娲在一天之内,就能变化七十次,她用黄泥模拟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了一个人类的社会,并建立了一个婚姻。因为天地崩塌,所以她用五颜六色的石头来补天,用来杀乌龟,用来立国,这就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不仅是救世主,也是造物主,她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一天能制造出七十件物品。她是开天辟地的创造者,也是大地的母亲,也是最受人尊敬的女神。

基本信息:

本名:女娲

别名:女希氏、有蟜氏、风里希、凤里牺、娲皇

所处时代:上古时代

民族族群:华夏族

主要成就:造物造人,补天救世;社稷福神,先灵圣贤;女皇之治,制乐立媒

形象:一日中七十化变

地位:创世神、大地之母、阴皇

人物渊源:

上古神话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

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 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 。

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使得其拆分为三类性质:

一、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肯定其作为人类之母与大地之母的身份;

二、作为上古贤王的女娲,肯定其作为补天圣女与三皇之一(伏羲血亲)的身份;

三、祭祀供奉女娲所有神职业位:才是完整一体的创世始先神形象。

历史地位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

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血亲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轶事典故:

创世神话

女娲神话中,从最初的女娲化神然后到女娲化万物到女娲造人、补天,这一系列的功绩都是在天地对立的状态中展开。女娲之前是无天无地无人的状态。自女娲诞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现导致天的诞生,然后女娲以身化万物,紧随着万物的出现,地也出现,这个时候天地一片祥和。

《山海经》、《楚辞》、《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 ,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 。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 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的女娲,最突出的业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但有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当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这就是说,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

而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女娲伏羲造物之时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女娲,生子四,命名万物。

三皇传说

相传风衮部落的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一说姐弟 ),为华胥氏走婚所孕(华胥氏所处母系社会后期)叫做女娲,号曰女希氏(有蟜氏?)。《诗·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又《帝王世纪》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面。\"《宋书·符瑞志》也说:\"大昊庖牺之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而生大昊。\"

还有传说女娲与伏羲血亲相婚,与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与规矩法度。《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在伏羲去世后管理族人,并制造了一种叫笙篁之类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鼻祖之一。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古史多有记述。《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天皇指伏羲,弟读如娣。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龙池曼山西麓,流经汝阳、郏县、舞阳、汝南、新蔡至淮滨入淮河。汝本当做女,盖因是女娲族的居住地而得名。这说明女娲族的居住地域南达汝水沿岸。《隋书·地理志》河内郡济源县有\"母山\",即王母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说:\"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这说明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北达济源、孟县境内的太行山南麓。

女娲的陵墓古史也有记载,但说法有别。有传说女娲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还有山西芮城说、河南陕州说、河南任城说、山东济宁说,等等。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女娲氏的活动地域,大体是在以今洛阳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关,东到今山东西部的广大地域。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华夏传说

女娲时代母系农耕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人们,女娲和伏羲时代的民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她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只是当时民族,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出像伏羲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签》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代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血亲、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华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项功绩就是补天。 从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yinshui\"。

在《淮南子览·览冥训》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文化艺术实都是被华夏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人类,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yinshui\"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民族,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三苗传说

关于女娲的传说在中国各民族的传说最多,这说明了母系社会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阶段。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民间流传的各种传说,不同的民族因语言文化差异有不同的叫法,傩(nuo)公傩娘,粳兄粳妹,诺亚诺娃,亚傩兄妹,东山老耆南山小妹,江郎江妹等。传说原来的人类被大洪水淹死完了,只剩下伏羲兄妹,后来的人是伏羲兄妹的后裔。

这段传说比较系统,伏羲兄妹的母亲生了它们12兄妹,王龙,王蛇,王雷,后羿(后蚁),王素(可能是王燧-燧人),傩兄,傩妹(还有传说是傩兄傩妹是老祖婆的孙子孙女)等。12兄妹争执不休,其中最小的王素最聪明,那天比赛爬山,结果王素钻木取火,把山烧了。母亲就着急呀,在山下提醒,王龙下水,王蛇钻洞,王雷没地方躲,结果被烧了,王雷脾气暴躁,一心想要找王素报仇,每次都被王素聪明地躲过。母亲病了,说是只有王雷的肉才能治她的病。王雷当然不愿,不过还是要找王素报仇,最后陷入王素的陷阱被关了起来。那天傩兄去种地了,其他人都不在,只有善良的傩妹看管王雷。王雷骗说快渴死了,向傩妹讨水喝,软磨硬泡,傩妹心肠软还是给了他一碗粥。王雷就说,要是有碗清水就更好了,于是傩妹就给他碗清水。王雷刚喝完,便雷光大作,破开牢笼出来了,拔下一颗牙齿送给了傩妹,算是报答,说见天门开时种下。雷声隆隆,天门开了,而那雷神牙种下怎么都没反应。后来傩兄将它按次序种于八方(八卦相应的属性可能跟农耕有关),最后长出了一只巨大的葫芦(古语音,仆,伏羲氏有葫芦崇拜)。天河倒悬,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把葫芦掏空然后傩兄傩妹就钻了进去。葫芦随着水不断升高,期间收了很多动物。一直升到天上,找到了王雷。要王雷收了洪水,王雷不听。然后就是打架,王雷怕了,之后答应收了洪水。傩兄就说了:\"你立即收了洪水是要摔死我们呢?\"没办法,王雷只好招来10个太阳把洪水晒干,但是水干之后就陷入了大旱,人都死完了。傩公请来后羿(后蚁),后羿飞上扶桑树(传说是人神两界连接的神树)用尾针把太阳射了下来,傩公就觉得没了太阳就没有光明了,就在下边要后羿留两个,一个在白天出来,一个在晚上出来,扶桑树也被后羿踩断了,从此人神两界便不能方便地来往.其实原因是他们的母亲借王雷之手毁灭他们,他们的争斗会毁了这个世界,当然她称病也是假的。

其中还有一段是傩兄傩妹三次占卜(与仆古音相通,可能也是伏羲留下来的),兄妹成婚。在不周山山顶往两个方向滚碾子,结果在山脚碾子撞在了一起;在两边生火,烟在天上合在一处;结果傩妹害羞呀,就说你要是追上我就嫁给你,围着山跑傩妹在前边跑,傩兄在后边追,然后有人看着急了呀,土地公就出来跟傩公说:\"你转过身朝那边跑不就得了?\"最后和傩妹碰面。傩妹出嫁了,害羞呀,就拿扇子遮住脸。傩兄形象是红脸突目,传说是被10个太阳晒的了,傩妹聪明用手帕盖住脸所以依然白净,女娲是婚嫁之神,生育之神,这也就是传说中中国婚嫁习俗,用珠帘或者盖头的原因,还有就是宗亲不能成亲的规矩可能也是女娲在位时定的。

这段传说中可能包括两个女娲传说,一个女娲是造人的女娲也就是12兄妹的母亲,第二个就是婚嫁生育的女娲,也就是傩妹。

民间传说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邪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传说列表

女娲造人

女娲为创世神,但创造既包括自然界的创造,也包括人类的创造,因而女娲又是造人之神。根据传说,某一天,她经过黄河的河畔,想起开天开辟以来,创造了山川湖海、飞禽走兽,改变原本一遍寂静的世界。但是,女娲总觉得这世界还是缺了点甚么,但又一时想不起是些甚么。当她低头沉思,看到黄河河水里自己的倒影时,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缺少了像自己这样的\"人\"。于是,女娲就参照自己的外貌用黄河的泥土捏制了泥人,再施加神力,泥人便变成了人类。

女娲高媒

女娲造了女人和男人,女娲想它们是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死了怎么办再做一批太麻烦了。于是女娲去求上苍,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人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故又被视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之神。

女娲制乐

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一部分的传统乐器,故被视为音乐女神。

女娲赐酒

女娲抟黄土做人。初,日耕夜息,无欢。女娲悯,化甘露为酒,赐凡间。饮之醇美,解劳顿、舒筋血。聚则饮,愈欢。众念女娲之赐身,调之健,悦之心,感其恩,以酒敬之。后遂成礼,以酒敬天,自之始。

女娲补天

根据《淮南子·览冥训》等典籍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其它古籍记载有差别。《论衡·谈天篇》、《史记·补三皇本纪》记为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着名的传说。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故事。 有现代学者认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实补天就是盖房子,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讲有娲氏这个人很聪明,会炼石盖屋。

历史变迁:

神话演变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的古书籍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以及《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着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记载诠释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诘问。 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女娲的说法:\"有十位神人,名字叫女娲之肠。是由女娲的肠子变成的。居住在栗广的原野上,紧挨着道路。\" 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汉人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虽然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确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笙簧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平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造人考究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短文:

1.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上苍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两性婚配。

其它典籍中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 创造化育。\"汉末学者高诱注解:\"黄帝,是古代的天神,在开始造人的时候,造出女男性别;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女娲,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里说创造化育(人类)的社会进化大业并非只是一个人的功劳。\"

后续时代提出另一种传说,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繁衍人类 ,《独异志》卷下: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女娲兄妹相议想结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二人就成了夫妻。 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造人解读

《风俗通义》记载: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根据上古神话的描述,开始她使用黄土捏人,但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区别,这样的传说也被认为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统治的利益。

典籍记载

《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黄帝》 :\"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shui。苍天补,四极正,yinshui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水经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抱朴子·释滞》 :\"女娲地出。\"

《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沿革发展:

罕见复姓

渊源

女娲姓:出自上古三皇之女娲大帝,属于以先贤名字转意为氏。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古早的原始五氏之一。

分布

女娲氏今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相关争议:

故里、出处

\"南方说\"与\"北方说\"

女娲,是中华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其中,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即有关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行为最初是从何处发生和起源的,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中外众多学者的兴趣,长期以来,吸引着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径上,倾注着热情、胆力和智慧,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持\"南方说\"和\"北方说\"的两大学派。

持\"南方说\"的立论依据主要有四条:

(1)女娲、伏羲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大量出现时间是较晚的,所以疑非华夏旧有之说,可能是后来接受了南方民族所传的结果;

(2)南方诸氏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其中有的主人公兄名bu-i,妹名Ku-eh,与伏羲、女娲音近,而事迹尤多相似,可证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始祖型神话同出一源,而盛行于南方;

(3)南方民族(尤其是苗、瑶族)中,存在着信仰,有奉祀伏羲、女娲的习俗;

(4)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也是他们源出于崇蛇乃至称作\"蛇神\"的南方民族(包括苗蛮、巴人等)的一个佐证。

持\"北方说\"的立论依据主要有四条是:

(1)所谓南方少数民族兄妹婚神话中,兄名\"bu-i\",妹名\"Ku-eh\",近于古音\"伏羲、女娲\"的推断,是误用了贵州黑苗、雅雀苗的语言,来比附汉古籍上的中古音;

(2)伏羲,特别是女娲,在兄妹始祖神话中出现是有限的。杨利慧调查统计,在237则同类型华夏神话中,兄为伏羲的(包括妹为女娲的),有74则,不到1\/3;妹为女娲的(包括兄为伏羲的),有52则,不到1\/4。在少数民族的181个同类神话中,兄为伏羲(含异称)的有34个,约占18%;妹为女娲(含异称)的,仅有5个,只占2.8%,说明南方说日益暴露出其取材上、资料上的局限,不免影响其立论的准确性;

(3)从女娲与兄妹始祖型神话的联系上看,尽管汉代以前,女娲的身份可能同伏羲有些粘连,乃至出现了配偶关系,但有关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婚神话毫无干系;她的主要神话业绩同其它其它神话也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卷下,女娲才被明确地与兄妹婚神话粘连起来,成了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4)从迄今为止收集到的资料看,女娲神话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广大区域的汉民族。247个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中,235则是在汉民族中传播的,占95%以上。其分布地点,遍及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东北等各个地区,除迄今尚未见内蒙、西藏、云南、海南及北京、天津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关于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学界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对于推进女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三皇、地位

和造人和补天神话相比,女娲女皇之治神话的文学移位过程最为滞涩,无繁荣而近夭折。这一强烈的反差说明神话在其走向文学的移位过程中,其移位的程度是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限制和制约的。

在女娲神话中,有关女王之治的内容与其它内容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但记载的内容比较模糊。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当是着名的\"三皇\"之说。

例如东汉王符《潜夫论》说:\"传说三皇五帝,很多人都认为伏羲神农合称三皇。其中一人或者说遂人或者说祝融或者说女娲。其中是与非可就不知道了。\" 说明东汉之前关于\"三皇\"的说法至少有三种。那么女娲缘何能够取得三皇的尊位,她后来缘何又被排除之外,这个变化与其文学移位的程度有何关联,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关女娲为女皇的说法,现有较早的材料是西汉时期《淮南子·览冥训》描述:\"伏羲、女娲不设法律制度却以至高德性而流传后世,为何,是因为达到了虚静无为纯粹专一的境界,而不是忙于琐碎的政事。\" 这里没有明确女娲是什么身份,但她能和伏羲并列,且属于能否\"设法度\"和\"遗至德\"的人物,显然已经暗示出其女王的地位。与《淮南子》大约同时代的《诗含神雾》的记载可为佐证:\"含始咽下红色的珠子,刻道:玉之精英生下汉代皇帝,后来赤龙感应女娲,是刘邦兴起的原因。\" 这个着名的刘邦诞生的故事似乎也暗示出女娲的至尊地位。

也许是还有其它亡佚材料,也许是根据以上材料的推测,不久就出现了对女娲是三皇之一的猜测和坐实。应劭《风俗通义》引用《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郑玄则明确指出女娲是三皇之一:\"女娲,三皇承宓戏者。\"这种观念到了南北朝时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事实--女娲已经成为社会上人们约定俗成的女皇的符号或代称。

《北齐书》描述:又正好太后被幽禁了,祖埏想让陆媪成为太后,撰魏帝皇太后的先例,为太姬说话。对人说:\"太姬虽说是女人,但实在是英雄豪杰,女娲以来从没有过。\"《祖珽传》

祖珽出于奉承的目的,将太姬比作女娲式的女中豪杰,说明女娲作为女皇角色在社会上的普遍认可。

唐代之前女娲能够取得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女娲造人造物以及补天济世的传说,都是其神话残余。而作为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极至,女娲进入\"三皇\"之列是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

甚至有理由作出这样的臆测,女娲当年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比人们当今的了解和认识要较高。对于甲骨卜辞中有关祭\"东母\"和\"西母\"的记载,过去一般将其解释为日月之神。现代有人从原始的二方位空间意识出发,将东母西母分别解释为女娲和西王母。从女娲在远古时期曾经有过的\"三皇\"地位和母系社会女神的普遍地位来看,这种说法是可以相信的。

神话的历史移位,照样需要适合的生存土壤。一个男权社会,尤其是儒家一统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可以有足够的力量让借助母系社会女权观念而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娲的女皇地位受到了质疑,并将其排挤出去的。

司马贞《补史记》描述:女娲氏也姓风,蛇身人首,有神灵的圣人品德,代替宓牺立号称女希氏。没有什么功绩,只有制作笙簧,所以《易经》不收录。不接应五运,一种说法女娲也是木德的君王。这是因为伏羲的后面,已经有好几代,金木轮番循环,转了一圈又一圈。特别推荐女娲把她的功劳抬高而充任三皇,所以并列(连次)木德的君王\"。 (《三皇本纪》)载 。

鉴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之前历史的缺失,司马贞以《三皇本纪》为其立传。但其对三皇之一的女娲的态度,却是承袭了汉代以来对女娲这一女性神帝的冷漠和贬低的说法。一方面,他无法回避前代母系社会有关女娲圣德传说的遗闻,承认女娲有\"神圣之德\"。另一方面,他却为把女娲排除三皇之外寻找各种理由和根据。首先,他对女娲造人、补天等人所共知的功德视而不见,认为女娲除了\"作笙簧\"之外,没有什么功德可言。并以此作为《易经》没有收录女娲事迹的原因。

其次,他还用秦汉以来的\"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女娲被排除三皇之外的理由。按照他的解释,自伏羲后经过了数代,金木水火土五德循环了一圈,所以轮到女娲时应该又是木德。然而女娲无论是抟土造人,还是炼石补天,都显示出其土德的内质。所以女娲是\"不承五运\"。

类似的说法还有唐代丘光庭:郑康成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宋均以遂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孔安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明曰:\"女娲、遂人、祝融事经典未尝以帝皇言之,又不承五行之运。盖霸而不王者也。\"(卷一)

可见女娲因不承五运而淡出女皇行列的说法到唐代已经相当普遍。而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干脆就赤裸裸地指出,作为女人,女娲和武则天一样,根本就不应该出头露面,过问政治:\"处在高位的妇女,就是女娲氏、武氏,不寻常的变动,不可以说的,所以有黄裳的警告而不都说了。\" 同代的鲍云龙在程颐的基础上则更加直接地指出女娲之类女子参政的荒谬性:\"阴数不能违抗阳数,臣子不能违抗君王,妇女不能违抗丈夫,小人不能违抗君子。程子说:臣子处在高位就是王莽董卓之流。还可以说处在高位的妇女,就是女娲氏、武氏。不寻常的变动是不能说的。\"

于是乎,女娲一时间竟然成了女人不该过问政治、步入政坛的反面形象的代表。

明周琦也说:\"女子主宰天下称王,源头在于女娲。女娲在开始建朝称君的时候,人道还是不明确的时期。如今吕氏执掌国政是在伦理正确的时间,不是女娲时期可以相比。变化也不如王陵、周勃的侍从。怎么会不危害刘氏。\" 尽管周琦的主要矛头是要对准汉代的吕雉,因而还算给女娲留足了面子,说她在\"人道未明之日王天下\"应该还是情有可原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女娲也都和吕雉同出一辙,都是属于\"妇居尊位\"之类的大逆不道之举。

看了这些激烈言词,人们庶几不难了解父系社会中的男权主义在政治方而对于女子的介入是不可容忍。从而也就不难理解女娲女皇之治神话的文学移位是遇到了何等强大的阻力。女娲女皇之治的神话没有在后代的文学殿堂中获得像造人和补天神话那样繁荣的生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女皇问题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王权观念问题。

作为上古母系社会残余观念表现的女娲女皇之治的传说,在进入父系社会后在男权的挑战和排异下逐渐淡出政权统治领域,而只是保留了对社会具有积极贡献的造人和补天等等意象,使其在文学的移位过程中大放异彩。这个明显的对比和反差,极为清楚地揭示出神话在其文学移位的过程中是如何必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的这一历史规律。

蛇身、形象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语出战国中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天问》之篇。关于《天问》对\"女娲\"的发问,东汉时人王逸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而《天问》创作宗旨,王逸认为:\"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从屈原对女娲形象的发问及王逸的释义看,表明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地,女娲似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外在形象;更准确的说,在是时人们的心目中,尚没有出现一个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女娲形象。故屈原在\"仰见\"图画于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之中的\"女娲\"形象后,发出了\"孰制匠之\"的疑问。

而王逸对\"女娲人头蛇身\"形象的解释,尽管有所谓\"传言\"之依据,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汉人之看法。\"人头蛇身\"的女娲形象,多与\"人头蛇身\"伏羲的形象并存于汉代画像石之中。显然,这种画像的出现,与两汉时人将女娲与伏羲并列的观念密切相关。

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属于东汉时期。迄今为止,最早出现可能是女娲形象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一\"人首蛇身\"神像,郭沫若等学者认为是女娲像,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

屈原的《天问》,以\"多奇怪之事\"而见称,射日的\"后羿\",无夫而有九子的女神\"女岐\"等传说中的人物事迹,均成为屈原质问的对象。与女娲传说相关的另一重要人物--共工,《天问》中亦有\"康回(共工名)冯怒,何故以东南倾\"之语;但在古史传说中与\"女娲\"关系最为密切的伏羲,在《天问》中却未置一辞;于此,王逸似乎有所察觉,故在释屈原\"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的疑问时注曰:\"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谁开导而尊尚之也。\"由于女娲、伏羲并列的观念在汉代已经深入人心,且\"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的疑问,又置于\"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句前,王逸作如是解亦在情理之中 。

对王逸这一解释,补注者宋人洪兴祖不以为然,曰:\"登立为帝,谓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记,夏商之君皆称帝。《天对》云:\"惟德登帝,帅以首之\"。(王)逸以为伏羲,未知何据。\"洪兴祖引唐人柳宗元专为《天问》所作的《天对》\"惟德登帝,帅以首之\" ,来反驳王逸的\"伏羲\"说,以为是指\"匹夫而有天下\"的舜、禹。洪氏是说,较之王逸\"伏羲\"说可能更为合理,但亦有牵强附会之处 。

现代姜亮夫先生认为,依据《天问》中的\"文法组织\":\"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当作\"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则辞义皆顺遂矣\"。此四句皆指女娲而言,\"王逸不解此义,分\"登立\"二句属之伏羲\"。屈原如此发问,是因\"自古皆以男子帝天下,女娲独以女体,故疑而为问也\";而\"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二语,姜先生则以为\"文辞极奇僻生涩,疑有讹误……则疑文中\"有\"字为\"育\"字之讹…\"制匠\"亦即上句'育体'之义……盖南楚有女娲化生万物之传说,故屈子以女娲之又为孰所生为问也\"。 姜氏之说,将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释之外,显较王逸等注家解释为胜;但改字释文,虽然使\"奇僻生涩\"的文辞立显通畅,但无其它版本之支持,恐为不妥。屈原毕竟是对可以直观的女娲图像发问,尽管后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说的\"人头蛇身\"像,但\"一日七十化\"的说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战国中后期,女娲\"人头蛇身\"的外在形象,在楚地并没有得到如同西汉以降的普遍认同。如是观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

至于伏羲,《楚辞·大招》中有\"伏戏驾辩\"之语,王逸注:\"伏戏,古王者也,始作瑟。驾辩……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大招》的作者,历有屈原与景差的之说,并无定论。但无论作者是谁,仅可证明的是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地,虽然伏羲的传说可能已经流传,但与女娲是否已形成关系密切的\"二皇\"形象,现有的文献资料尚不足以说明。

在战国中后期,女娲尚未形成如汉代较为固定的\"人头蛇身\"的形象,从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关于\"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中也可以反映出来。其中及涉及到女娲造化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神话,但并没有关于女娲外在的具体阐释。特别是在《山海经》的记述中,也没有关于伏羲的直接记载。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时言女娲,言女娲不同时言伏羲\"。

现代学者吕微认为这只是\"针对文献所作的形式分析得出的上述结论,近年来却由于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遭到严厉的质疑。特别是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的成功释读,向人们展示了战国中后期在楚地民间的一则可能是讲述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文本,从而将伏羲、女娲对偶神话最早记录本的上限提到了先秦时代\" 。关于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的释读,李零先生认为,据台湾学者严一萍和金祥恒考证\"帛书所述传说人物的头两位就是古书常见的伏牺和女娲,\"女娲\"之释虽不能肯定,但\"伏羲\"之释已获普遍承认\" 。看来,楚帛书是否可以证明伏羲和女娲在战国中后期就已并列出现于楚地,还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女娲与伏羲在大多数先秦典籍中分言的事实,不仅表明女娲与伏羲分属两个不同的神话传说系统,而且就女娲形象而言,基本还是一个造物女神的形象,而女娲从\"未知\"到\"蛇身\"形象的完成,则与两汉时期的改塑密切相关。

UU文学推荐阅读:我的抗战不一般给秦皇汉武直播历史,他们破防了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从西汉开始摆烂大夏第一武世子盘点华夏奇谋,我成了顶级谋士?靖难攻略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嫡妃当宠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水浒之扈家庄崛起红楼第一公子九纹龙史进只会割地送儿媳,我黄袍加身你哭啥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汉末:从交州开始制霸科幻天庭,大秦我包揽金榜逍遥小长工大明:带着老朱去穿越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大汉女副将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我的帝国无双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大汉女副将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我的帝国无双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我的炼金工坊人在大唐,奶奶是则天女帝水浒之扈家庄崛起今朝已然同淋雪,何妨今生未白头三国之开局签到送李元霸三国:狱中讲课,我教曹操当奸雄造反,还不是你们逼的明月照山河三国:武力升满,开局杀穿草原医道留香
UU文学最新小说:天幕通古代,给帝王一点震憾!铮锋改革大唐回到明末虐大清功高震主要杀我,兵临城下你哭啥?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枪火余烬大唐:我真的没想当皇帝大秦:这秦二世的位子我坐定了!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穿越红楼庶子,我靠科举逆袭大明洪武朱标是咱好大哥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中国历史长河小说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娘子别怕,夫君助你成神大宋侠士北魏遗史三国:开局先爆兵一万亿我伪装修仙人,天幕忽悠古人魂穿汉末:朕要让何皇后生二胎回到古代与一群女将军征伐天下重生朱标,大明唯一继承人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大唐:老李,请你约束一下你女儿我在三国有良田重生之岳飞传奇大唐傻王逆天罡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铁马乾坤录大秦哀歌娶公主当国公他是挂逼吗?我的娘子是穷鬼女帝逍遥庶子日不落大明:洪武人皇穿越农门,我的身份竟是王府世子废材太子成霸道皇帝豆一与媚灵军穿越到古代,从七品芝麻官做起重生人皇吕奉先围炉三国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寒门妖孽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汉末小人物吾乃帝师大明:什么,你让我起兵靖难重生当逍遥小王爷质子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