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工坊若是实施带来了许多的好处,虽然张掌柜的没有说,但我们不能装糊涂。”
在众人的目光中,毕自严缓缓道:“首先,在整个形式上是整个商事上的一大进步,单打独斗和集体协作;
集体协作会快速培养出大量的工匠,这是单打独斗做不到的。
其次,整个待遇模式上是一种新的改革,将会极大的提高手工业百姓们的待遇,不止是手工业的源头,行商、坐商等等都能如此的效仿。
第三,西非、欧洲、北美、南美等地的人口合起来至少两亿以上,需要多少大明的货物?即便是我们控制出口量保持高价,那也至少需要千万以上的手工业从事者。
咱们不说全部都按照集体工坊的模式,但集体工坊开展后就算是其他商人不完全采用也一定会类似,可以肯定的是大幅度提高工匠们的待遇。
我们之前最担心的是什么?是海贸的庞大利润会将大量的银子汇聚在商人手中,以至于银子不流通,
但集体工坊和海贸、承建官道等等手段的结合,会极大的延缓财富汇聚的速度,我估摸着五十年内都不需要太大的担心。
这是本官最为看中的,也是愿意给他承诺的一点。”
众人恍然大悟,眼中满是震惊和兴奋之色。
前两点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但第三点是最需要的。
集体工坊的想法能从海贸商人手上多截取两到三成的利润,看似很少,但相对整个海贸庞大的市场和差价来说,一年就能多留下两三千万两以上。
这一部分银子在民间流通会直接、间接、诱发的带动各行各业三到五倍以上的流通。
“除此之外,集体工坊的推动和成熟之后会承担部分三级学校的功能或者说改善三级学校的环境,百姓们有银子了一定会给读书的孩子更好的帮助,诸如书籍、游历等等;
其次,集体工坊会反哺三级学校,直接捐赠银子、衣物粮食等等,给读书的孩子们设立奖励,提供研究的物资和经费等等。
这些有些类似之前当地富商资助秀才、举人,但那是带着私人心思的,期待着举人能中进士,然后在难关的时候帮扶一下自己。
可现在的这种捐助则是留下良好的口碑,社学没有考上郡学的孩子、郡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学子会不会直接去资助的工坊干活?
一个有学识的人和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你们觉得高级技术的工匠们会选择哪一个带教?学成之后,哪一个研究新事物能力会更强?
甚至说,当地有四五个大一些的集体工坊,他们会联合办学,吃穿用度一条龙。
当然了,这些可能都需要我们在暗中推动,逼着……推着他们按我们的设想走。
第五点,诸位还记得三级学校设立时我们对每年大学毕业两三千人时的担忧吗?我们担忧毕业人数太多,可陛下却是说都从胥吏干起,不愿意从胥吏干的那就另谋出路。
话虽然这么说,可真要做起来就难了,读了商事儿你让他去经商,本钱呢?能不能抛下面子?但现在可以去集体工坊当个管理者。
读了建筑的可以拉一帮人搞成集体工坊承接朝廷的部分修补,等等类似算是解决了大学学子的一条出路吧。”
嘶……
众人再次一惊,看着毕自严的神色满是敬佩。
皇帝可是说过的,国与国之家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才决定了废除科举,改设三级学校,多科并存,百花齐放,让各个行业都持续涌现出一批批专业的人才。
若是真按毕自严的这种设想,社学、郡学的学习环境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对学生们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人才多就会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又会让整个国家进步,继而会大力支持学校和各行各业,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尚书大人谋划深远,我等不及!”
“是呀,这两者我们压根就没有想到,只是看到了表面的东西,惭愧!”
“的确是惭愧,真是高手在民间呀!”
“前有东洞庭席端攀,后有广德泰张子兴,商事上的人才真的被我们忽略了。”
“谁说不是呢,我们为官主政一方,顶多就是吏治澄清,让百姓们不被压迫,说到底也只能一县一府之地,受惠百姓数十万而已。
可商人们有时一个想法却是能惠及数以千万的百姓。”
“话是这么说,但也得分情况,遇见像陛下这样开明、神武的皇帝,商人们的想法才能实现,遇见一个自己都能分阶级的这种就不用想了。”
“的确是,强大的国力支撑着大明有足够的实力参与海外市场,造福百姓的决心推动商事的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
好一会儿后,曾献继续问道:“尚书大人,那您算是答应给张掌柜的一艘远洋货船吗?”
“当然不是!”
毕自严摇了摇头:“本官最后的话是给他一颗定心丸,他依旧要参加九月中下旬的蒸汽机商船拍卖会。
如果拍到了更好,如果没有拍到,那就和工业研究院那边协商一艘,按照平均价格卖给他。
虽然会晚上个把月,但本官给他的定心丸可以让他提前准备充足的货物,在所有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以低一些的价格收购,如此……”
话音还未落,门外衙役的声音传来:“尚书大人,蒋总行有要事儿禀报,已经在门外候着了。”
毕自严眉头皱了一下,皇家银行名义上隶属户部,但却是归皇帝直管,只有平时在户部对赋税等等有政策调整的时候才会请皇家银行的过来一起议事儿。
主动来找他的次数不多,每次都是大事儿。
难道是海贸数据公布后,百姓们也想参与进来?还是商人们想做点什么?
想了想后,毕自严沉声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一名中年男子进了大堂,看见尚书、左右四郎和四部郎中员外郎齐聚,顿时有些懵,这些可是掌控整个大明财政的人,这个时候聚在一起做什么?
不待他细想,曾献就出声了:“蒋大人,您今儿怎么有空来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