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第一种方法,三届以后对所有的学科确定人数,各科从高到低的录取,录满以后后面的只能补录到其他未满的学科,或者留级再考。
如此能保证理工科和文科的发展,也能避免大家都选择理工科,增加了竞争,若干年后人才过剩的问题。
第二个方法,积极帮助文科毕业的学生找工作,除了当胥吏外,其余方面是不是可以发展起来,诸如办私学。
那些富商子弟忍受不了社学、郡学的集中管理、生活清苦,那也可以上私学,参加晋升的统一考试,但在录取分数上或许更严格一些,甚至对人品等等进行考察。
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我们的大方针。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探讨其它的,争取年底前完善。”
刘宗周禀报完,大部分人眉头都皱了起来,思索着刘宗周的话。
片刻之后,一人出班道:“刘尚书,您这两条建议下官有些不同的意见。”
说完后不待刘宗周出声,出声之人继续道:“陛下之所以废除科举,设立多个学科,就是想让学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所长,
若是将理工科和文科的人数进行了限制,这是不是就与自主选择相违背了”
“刘大人,下官也是有这个担忧。”
“刘大人,下官对第二个方法也有些担忧,您刚刚说富家子弟上私学也同样可以参加大学的晋升,这会不会影响不好私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无法把控。”
……
“诸位的担心礼部也考虑到了,先说说说第一条吧,我们有三点理由!”
对于众人的疑问,刘宗周并没有直接反驳,解释道:“第一,多科并存自主选择,这是没错的,
但这些学子在没有接触工程、水利等等之前真的了解这些吗
他们之所以选择无非是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并不是他们真的兴趣使然。因为这几项大概率都是朝廷需要的人才。
第二,朝廷自主选择的目的是什么是想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以算学为例,《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经十书》、《授时历》等等,这些枯涩难懂的内容,他们真的能学会且融会贯通吗
诸位大人都是从科举出来,都是极聪明之人,你们自问一下,本官说的这些你们看懂需要多长时间,是否有兴趣若是连你们都不懂,何况学生们
没有极大的兴趣,这些只能让他们厌倦的。
限制招录人数,从高往低开始录,就是筛选更合适的人,分数比别人低就说明你不如别人优秀。
既然有更合适的,那为什么还要分数低的
第三,若是人数没有加以限定,讲师、教授等等势必会时常的波动,今年需要三个算学,明年就需要五个,后年又是两个,工作开展也极难。
本官给出的三条解释,诸位以为如何”
提出疑惑的众人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了刘宗周的三点解释。
尤其是第二条的兴趣,工程、水利、农学等等那都是需要动手的,水里来泥里去的,需要大量的实践,现在的学生真的了解吗
尤其是算学、历法等等,那玩意他们这些从科举中层层杀上来的进士都直摇头,更别提都没有怎么接触的孩子们。
见众人不出声,刘宗周继续道:“第一条诸位慢慢思考,本官来继续解释诸位的第二个的担忧。
朝廷废除科举制度开办三级学校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给孩子启蒙开智的同时选拔更多的可造之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在朝廷的监管之下。
诸位都知道,社学的主要目的是启蒙开智,仁义礼智信,郡学在社学的基础之上更深入了一些。
同时有大学课程的简易版,给他们普及,让他们知晓都是做什么的,自己合不合适,为大学专业课做准备。
郡学的专业课都是简易的,如果富商士绅子弟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例如郡学是一个讲师带二三十人,那么私学就可能是一个讲师带十个、甚至五个,一对一也不是不可能。
一带三十和一带五的教学效果、质量诸位很清楚吧,在这种环境之下会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大学期间会不会发展的更好
我们也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环境,但问题是不现实,朝廷是有心无力。
阶层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富商士绅子弟投胎投的好,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既然无法改那就顺势而为。
若是够聪明和努力,社学和郡学的教学绝对能满足学生所需,若是不聪明和不努力,就算是请个大儒都没有用。
富商士绅子弟上私学,也能减轻社学、郡学的压力和朝廷的之处,也能给大学毕业的学子一条出路,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至于说社学晋升郡学、郡学晋升大学,他们都需要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为了防止他们挤占普通百姓子弟的升学名额,在标准上加上一两分就是了。
既然选择了私学,接受了更好的教学条件,那考高分是应该的吧!
最后,私学学生们的德行等等更不必担心,德行不好在大学三年中极容易暴露,触犯了校规校纪不说直接开除了,毕业了也不可能进入胥吏之中的。
或者说,私学学生在升学中需要私学讲师写评语,而社学和郡学则不需要,私学讲师若是弄虚作假的,直接废除讲师的私学资格,如此就省去了朝廷调查的精力。
本官这么解释,诸位可还有疑问”
众人张了张嘴,想反驳,却是又不知道怎么反驳,刘宗周说的在理,但他们又似乎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不待他们细想,刘宗周便转身看向皇帝,躬身道:“陛下,这就是礼部商讨出来的两个解决办法,目前还在完善中,预计最快在年底拿出具体的、可实施的方案。”
“好!”
崇祯回应了一声,眼中满是赞许之色。
刘宗周没有被义务教育束缚,没有僵硬的想把所有人孩童都纳入管教之中,而是让其借势。
看着沉思的众人,崇祯出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