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东身在外面,却时刻关注着国内产业的动向。
好不容易做到这个规模,让要眼看着做大做强的产业,若是按下暂停键,或者直接被清零了,说实话,唐伟东真的是有点舍不得。
人,他是临时不打算回去的,只能通过电话,不断的和李玉英、何新华等人交换着信息,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同样,随着清理整顿的进行,也就预示着物价闯关最终还是失败了,有关部门重新开始了调控。这才把即将失控的这辆列车,拉回了正轨!
面对这次的大力清理整顿,对于以国营企业为主的东山省来说,影响相对还不是特别大。但对于南方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来说,那打击可就有点大了。
危机危机,危险中必定同时伴随着机遇。唐伟东等这个机会,已经等待多时了,那个小商品市场,就是为这个提前布局准备的。
经过大半年紧张的施工,小商品市场,终于在国庆节前正式竣工投入使用,县里还拿它当了献礼工程,对外做了宣传。
地方是有了,现在缺的只有人了。想发展青山县的小商品生产销售行业,肯定不能无中生有,必须得有领头羊的带动。人都不傻,等其他人见到好处之后,不用鞭策,他们都会主动参与其中的。
等形成了规模效应,唐伟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就可以利用掌控大市场的垄断优势,躺着赚钱了。这是双赢的好事,估计其他从业者也不会有意见的,就算有,也得给老子憋着!
领头羊何来?那当然是从苏浙闽粤那些地方找咯。
面对这次的清理整顿,担心归担心,该做的事还是要做。
于是唐伟东一边紧盯着上面的动作,一面借着其他企业倒霉的机会,低调而紧凑的开始了向外扩张的脚步。
行动的第一步,就是趁着南边那几个省的,个体商户和私人小企业被清理的机会,派出了徐勇为首的一队人,悄悄的去“招商”。
当然不是以河东村企业的名义,而是打着县供销社的旗号行事。
当初定下的,挂靠在县供销社名下,跟他们合作的好处,现在就凸显出来了。供销社可是妥妥的国营单位,国营单位要发展,谁也挑不出毛病来,也没理由阻止。
那些正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小作坊、个体户,私人小企业,见到在这个时候,竟然有人愿意给他们提供庇护,都很惊讶。
当然,人家也不是白白的做好事,也是有的。不过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让他们到青山县去发展,把生产和销售都转移到青山县去。
这个要求让大多数人迟疑了。毕竟当地才是他们的根本所在,大老远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在等着他们?
不过,考虑过后,这些地方商人敢闯敢干的脾气上来了。一些胆大的,想搏一把的人,眼见在当地干不下去了,一咬牙,就跟着徐勇他们去了青山县。
真正的在青山县转了一圈之后,他们对这里的商业环境大喜过望。其他的不说,就说青山县这么多的企业工厂,光企业职工和家属,就是一个挖掘不尽的金矿,消费潜力不可预估。
而且徐勇还告诉他们,只要在市场里承租了门头或者摊位,那就是在给供销社交钱,归供销社管理,相当于国营单位下面的产业,这次的清理就不会涉及到他们。
只要老老实实纳税交费,保证产品质量,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正常经营。不仅如此,为了减轻转移来的商户的负担,还对他们实行了优惠政策。
税费上,市场管理方是没有资格替县里做主减免的。但却告诉他们,只要签订五年合约,房租第一年给他们减半,第二年只收80%,三年以后恢复正常。
这年头,还不是九十年代经济挂帅的时候呢,还从来没有人提出用优惠的方式,来吸引商户,青山县的小商品市场,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
这让跟来摸底的南方那些商户的代表,惊喜莫名。考察过后,很多人当场就签订合约,确定留了下来。
在他们那些地方,做生意的往往喜欢抱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站住了脚跟,往往后面就会跟上一群人过去。
这次也不例外,决定留在这里的人,回去之后马上就开始呼朋唤友,召集了更多的人前来。从而在小商品的生产销售上,形成了一个不算完善,但勉强可以运行的产业链。
这对唐伟东对于小商品市场的期许,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这个行业能启动起来,运行成功,让其他人看到了“钱景”,很自然的就会带动起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王克俭很给面子,在小商品市场的建立、招商、启动运营中,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他以供销社的名义,替唐伟东扛住了来自上面清理整顿的压力,所以徐勇才敢这么有恃无恐的,跑到南方去“招商。”
这个情,唐伟东必须得认下,有机会就必须要还上。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真以为人家是红领巾呢,会平白无故的帮你?想得到人家的帮助,你就要拿东西做回报,这是规矩,要不然,以后谁还愿意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