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上疏,论科举时弊
李临渊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非常好奇。
“怎么了?你不是说在军营当中不能喝酒的吗?你现在喝酒就不怕魏国公知道了打你板子!”
徐增寿听完后嘿嘿一笑。
“放心你不说我不说没人知道,更何况那是在战场,咱这个地方难道还能出什么危险不成!”
随后撇了撇嘴,一脸不满地说道。
“就指着那些人的速度,我估计至少半天咱们才能出发,老子在外面喝酒可都是一弹一弹的,就这点小酒还不足以让我晕倒!”
李临渊听到徐增寿的话,立刻明白了,徐增寿为何变成了这一番模样,本来他想着赶紧到达北方,好求自己老爹将自己留在北平,说不定就能实现愿望和北面的蒙古鞑子真刀真枪地干上一仗。
结果没想到在这一路上竟然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
本来想着,黄帝限定的时间太长了,只不过是运个东西过去,哪里花费这么长的时间?结果没想到在这路上竟然耽误了这么久,这让他不由得心中有些失落。
只见这个时候,徐增寿满脸不爽地说道。
“妹夫啊,我就不明白了,那些读书人读了这么多年,究竟读出个啥来,明明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到他们眼里怎么什么都不懂了!”
“我还以为他们的行动效率得多快,毕竟当时咱们将这些粮食全部都清理出来,才用了多长的时间,怎么他们会用这么长的时间呢?”
李临渊摆了摆手。
“很显然,这些人虽然学了许多,但是他们学的只是四书五经,而在四书五经里面根本就不考这些!”
“就像他们所说的,圣人之言,以为懂得了圣人之道,干什么都可以了,但是如果只是懂了圣人之道,难道他们还能让北面的鞑子臣服不成?”
徐增寿听完后顿时一拍大腿。
“妹夫说得对,去年我父亲带兵北上打的鞑靼直上降表投降!”
“当时就有一群脑子坏掉的文官说要秉承圣人之道,给他们厚赐,甚至还有一些说要给他们粮食铁器,让他们感念咱们的恩德,真是读书读到脑子坏掉!”
“咱们大明将是损失这么多,好不容易换来的疆土哪,是他们说丢就能丢的,真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幸亏咱大明皇帝英明神武,不然的话估计还真的听了他们的话!”
李临渊听到后也是叹了一口气,而对这一次的北方之行更加的期待。
如今朝堂上的许多官员都不愿意打仗,甚至这一次的战争可是朱元璋努力了好长时间的结果。
可是如果不打这一仗,让北面的蒙古各部入关,大明边境的百姓又怎么能够安定?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只想着自己能够过一个安稳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边境的百姓,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此时李临渊想着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再发生,至少不能让所有人都只学理学,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培养出来,大明的实力才会变得更加强大,百姓才能更加地安定。
很快,李临渊的奏折便被递交了出去。
作为钦差大臣所汇报的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李临渊的奏折没有用几天就到达了应天府。
朱元璋听到后,不由地眼前一亮。
“这李临渊确实是个干才,才走几天就把奏折给寄了回来,也不知道这小子这次又要掀起什么样的风浪!”
说完后嘿嘿一笑,将手中的奏折打开。
在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皱了皱眉头。
他完全不理解,这李临渊为什么如此的简在帝心。
朱元璋看到这奏折上面的内容,不由地皱了皱眉头。
只见他大手一拍,桌案被拍得颤动,奏折散落了一地。
“这群废物,我说咱大明的消耗怎么越来越大,这群家伙什么本事都没有,让他们清点个物资,这效率竟然还不如一个账房先生,这样的官员留着,他们究竟有何用处?”
此时朱元璋气得身躯颤抖。
若是有贪官的话倒也就罢了,大不了将他们砍了,再换一批官员上去。
反正大明的官员有的是,如今在这应天府自己都不知道杀了多少了,但是他们依然很对此趋之若鹜。
可是李临渊所提出的问题是他们的能力问题,而且几乎大明的底层官员大多数都是如此,这让他难以置信。
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他抱怨应天府当中有许多的官员能力不行。
想一想能够在应天府当官的,可都是各地的佼佼者。
这些都是经历过外放,然后做出一定的证据才被调回来的。
他们这些人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各地的百姓了。
尤其是李临渊给他举的例子,差一点把他给气乐了。
有一个地方的官员,听到自己治下的百姓有不少人有闲言碎语,所以便以一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规定所有的百姓不得说任何有关于官府,士大夫的话,违令者,杖五十,徒千里。
还有的两家争一头耕牛,都说这头牛是他们家的,让当地的官员给他们做主。
结果那官员想着公平起见,便让他们各自使用半年。
结果一些百姓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正好可以进行耕作,而另外一家,耕牛出现在他们手中的时候,早就已经错过了耕种的时间。
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朱元璋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身为当地的父母官不食五谷,不分天时,这样又怎么能够管理好当地的百姓?此时他心中有一些怀疑,是否像是李临渊所说的那样。
如今的科举考试形式太过于格式化。
于是朱元璋立刻派人将历年来的科举考试试题档案全部都给翻调过来。
结果发现他们考试的内容。
几乎全部都是对四书五经以及程朱理学的理解,甚至是从县试开始,就几乎全部都是这样的内容。
这却让他犯了难,要知道如今各地的官员可并不全都是通过最后的殿试上来的,而在这些官员当中,也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成才,大多数则是在宦海沉浮中逐渐籍籍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