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国失一柱,谥武宁
很快徐达去世的消息便传到了应天府。
王景弘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奉先殿。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皱了皱眉头,这家伙平时可是非常稳重的怎么现在竟然如此地失态。
这时他看着王景弘手中的书信,心中非常的疑惑,难道北冥又出什么事情了不成,不过想想可能性并不大。
毕竟北面可是有着徐达在驻守,再加上燕王朱棣已经带着人军北上,应该出不了什么太大的问题。
更何况以王景弘的阅历,就算是打了败仗,也不至于让他激动成现在这般模样。
只见这时王景弘一边抽泣一边地说道。
“陛下大事不好,魏国公他没了!”
只见他急忙将手中的书信递了过去。
朱元璋听到之后,顿时脸色大变。
急忙颤抖着将手中的书信拆开,果然这一封书信是燕王朱棣和李临渊联名给他写的。
当他们到达北方的时候,魏国公徐达用三万老弱挡住了北元的十万大军。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仗让他耗费了太多的精力,本来魏国公就重病缠身,最终在大战结束之后倒地不起。
看到这书信上面的内容,朱元璋砰地一声跌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仿佛整个人都已经傻了一般,最终还在说着。
“天德走了,天德舍咱去了!”
这件事情对朱元璋的打击非常大。
朱元璋当时刚刚起兵的时候,徐达便跟着他。
这两人从小就是发小,所以两人的关系也完全不一般。
后来徐达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的功劳。
等到朱元璋成就大位之后,徐达并没有像其他勋贵一般开始堕落。反而是和那些淮西勋贵撇开了关系,一直以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自从朱元璋和淮西勋贵对立起来之后,之前的那些老兄弟,一个个地都躲避他,都把朱元璋当成猛虎。
真正能够和他交心的,也就只有信国公汤和和魏国公徐达。
而信国公汤和隐居在老家凤阳,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事的话是不会出来的。
徐达也是一直以来南征北战,守护着他们大明的江山。
没想到这一次竟然倒在了战场上。
只见这时,王景弘说道。
“魏国公临走前说过,让徐辉祖进行勋贵考成,接替魏国公府的基业,北面的军务全部交给了燕王朱棣和李临渊两人,如今北方的脱古思帖木儿已经被打败,虽然手中还有着一些残余的兵马,但是已经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因为他一个人而影响了北伐大局!”
朱元璋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这个天德,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为咱考虑,为咱的大明考虑,他怎么就不为自己多想一想?”
此时朱元璋挣扎着说道。
“传朕的旨意,魏国公徐达忠义勇猛,功劳卓着,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劳,而今为了我大明之基业,力战而亡,为表彰其勇猛,特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配享太庙,着百官于家中另行祭祀……”朱元璋一连串地说了许多。
几乎是将所有的身后哀荣全部都给拉满了。
然而听到的人并没有感觉到惊讶,以徐达所做出来的功绩完全配得上这些。
只见这时,朱元璋想了想之后说。
“至于天德的那个儿子徐辉祖,我也见过,倒是一个不错的孩子,就不必让他考成了,直接命他承袭魏国公府,另外以后若是想进入军中发展,千户以下官员随意挑!”
“如今现在北元的残军已经成不了气候,命令蓝玉和朱棣直接南北夹击,但是也要注意,允许他们投降,千万不要让他们拼死反扑!”
朱元璋心里非常地清楚,如今的北元骑兵,现在就是困兽。
更何况以他们现在的数量根本成不了什么气,以后这一次已经完全地将他们给打残了。
但是却不能完全将他们给消灭,如果将他们全部给消灭的话,那么北方的草原便出现了空档。
如今他们手中的军队完全没有占领那一块地方的实力,这样恐怕会让另外一方势力一个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这也是他心里面最担心的事情。
想到这一个地方,他就恨得牙痒痒。虽然这一场战斗胜利了,但这可是拿着魏国公徐达的性命换下来的。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不要这样的胜利。
毕竟像徐达这样不争功不争权的将领,可是非常的稀少的。
这时他突然间想到那一个不听命令直接北上的蓝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寒意。
如果不是他的话,魏国公徐达也不至于陷入两难的情况,拼死反抗,这样的话,或许他还能多活一段时间。
等到他回来之后,一定一定要治他的罪,这家伙最近是有一些太过于嚣张跋扈。
本来按照他的想法是把蓝玉留给太子朱标。
如果太子朱标能够用好蓝玉的话,未必不会成为像徐达这样的国家柱石。
但是现在看来,这蓝玉的性格恐怕有一些不合适。
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不由得心中一阵郁闷。
魏国公徐达去世的消息,震惊了许多人。
可以说在京城的大多数的军队,几乎全部都是徐达的旧部。
即便是那些看武将不顺眼的文官,对徐达也是抱有善意的。
更何况看着朱元璋的意思,对徐达可不是一般的好,所以整个应天府的场面都是非常的宏大。
此时在魏国公府中,徐辉祖和徐妙锦接到这一个消息,两人顿时晕厥了过去,直到李临渊交给他们的书信来到之后,他们才悠悠地转醒过来。
本来一些人认为魏国公徐达不在了,估计这魏国公府就会彻底地败落。
但是看着朱元璋,每天都赏赐了不少的东西过来,却让他们改变了不少的看法。
尤其是这徐辉祖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这徐家依然还会繁荣昌盛一段时间。
所以这段时间来到徐家吊唁的人特别多。
虽然有许多人他们并不认识,但是依然接待,一时之间整个魏国公府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