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郡主来到一个宫殿的偏殿处,两人围在火堆旁暖和着身子,没多久,安乐郡主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这里。
小郡主自己一个人干坐着烤火觉得有点儿无聊,便带着北姑也出门闲逛去了,北姑不放心的往她手里塞了一个手炉,哪怕小郡主一直在强调她其实并不怎么冷。
她带着几个侍女走过了几道长廊,远远的瞧见前方宫殿门口那站着的宫人似乎和寻常的宫人不一样。
北姑也察觉到了不同:“郡主,前面怕是有哪位贵人在,咱们还是离开比较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嗯,原路返回吧!”
小郡主转身走了没有多远,就有宫人上前来拦住了她的去路:“郡主,请留步,奴婢见过南康郡主。”
小郡主看着这个宫人:“你是何人?何事?”
“南康郡主,陛下请您过去一趟。”
小郡主回身看一下那个宫殿门口站着的侍卫,现在仔细一看才发觉那些侍卫们身上的装扮,的确都是御驾前所独有的装扮。
“麻烦这位姐姐给我带一下路。”
“不敢当,郡主言重了。”
小郡主走进宫殿里的时候,门口的侍女将宫殿门也给关上了,小郡主低着头不敢抬头乱看,她缓步走到宫殿中央,低头站着,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
“南康,朕听说你胆子一贯大的很,怎么今天表现的这么畏畏缩缩的,失了天家贵女的气度。”
“臣女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你身体现在如何?朕看着应该不错,整个人精气神还可以。”
小郡主心里寻思着这话该怎么接,回忆着以前别人教给她的,她恭敬地回答了一句:“谢陛下。”
“呆板无趣,你就只会这一句不成?”
因为担心说多错多,小郡主闭紧嘴巴,沉默不言。景帝看她这一副有些油盐不进的样子,顿时就想起了赵王:“你这个模样还真是随了你那个爹,油盐不进,你爹每次来这里的时候,让她多说一句话都是难事。”
说着说着,景帝咳嗽起来,景帝咳嗽的动静有点大,站在门口的大总管都跑进来担忧的站在景帝身边。
“朕没事,只是不小心呛了口水,杯子里的茶凉了去换点新的,给南康郡主也换杯新茶。我们祖孙俩聊聊天。”
侍女走进来为他们奉茶,大总管盯着侍女不住的瞧,看到最后,连景帝都注意到了大总管的不对劲,开口问道:“你怎么了?”
大总管又看了侍女一眼:“回陛下,老奴记得这个兰若昨天还来老奴这里告假来着,谁知今天又出现了,所以老奴这才感到奇怪。”
景帝看了侍女一眼,随口说道:“她不是那个兰若,抓住她。”
大总管一愣,此时宫殿里面除了大总管和那名假扮的侍女之外,在没有其他宫人。
多年养尊处优的大总管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电光火石之间小郡主已经拿起手里的茶盏劈头砸向那名假扮的侍女。
侍女躲开茶盏的功夫,大总管已经大喊着把外面的侍卫和侍女都给叫了进来。
假扮的这名侍女一看情况不对,直接用一根毒针送走了自己。
喘气口气的功夫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小郡主一脸懵的坐在椅子上,还有些反应不过来。
那边大总管脸都吓白了,两条胖腿打着哆嗦,颤颤巍巍的指挥着侍卫给景帝护驾,护送景帝离开这里。
景帝坐在位置上不愿意离开,地上那名侍女早已经毒发,景帝双眼燃着怒火,伸手猛地一拍桌子:“传令下去,封锁宫门,今天任何进宫的人没有朕的命令谁都不得离开。让太子亲自过来一趟,给朕查,查这个混进来的假侍女是怎么回事。”
说完之后,景帝看向坐在椅子上那个受了惊吓还未缓过来的小郡主,缓和了一下语气,对大总管说道:“去把太医喊过来,南康郡主应当是受了惊吓,让太医过来给看看严不严重。还有,赵王妃也一并请过来,有母亲在孩子会心安一些。”
“是,老奴这就去办。”
“办这件事之前你先看看在场的侍女和侍卫还有没有假扮的,既然他们能假扮一名侍女,那就还有可能再假扮一名侍女或者侍卫。”
大总管在征得景帝同意之后,从旁拿了一柄长剑,一个个把侍女和侍卫都试探了一遍,并没有另外的刺客。
想来刺客只假扮成了兰若这一名侍女,但是刺客到底有没有同伙还不好确定,只能等调查之后再说。
大总管刚要出去,就又被景帝给叫住了:“把禁军统领给朕叫过来,让他去调查。”
“是,陛下。”
大总管离开之后,有侍女为小郡主上了新的茶水,小郡主手握着发烫的杯壁,小口小口喝着茶水稳定心神,她实在是不敢想象竟然有人敢在皇宫里面刺杀皇上。
接着,小郡主想起夏天的时候在避暑行宫发生的事情,在避暑行宫有人敢刺杀太子,在这天底下最至尊的皇城里面,有人敢光天化日的刺杀九五至尊,这世道怕是要乱。
小郡主越想越觉得后怕,自己方才那一茶盏若是扔的不及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若是真的让那个刺客得手了,只怕她的麻烦也大了。
景帝吩咐完大总管该做些什么之后,就开始坐在龙椅之上等着禁军统领来,顺便把注意力放在了小郡主的身上。
“南康,刚才你是不是吓坏了?”
小郡主认真的点点头:“刚才的那个场景确实很吓人。”
“你那一茶杯扔的很准,平时喜欢玩弓箭?”
小郡主愣了一下,没有想到景帝的眼光竟然如此毒辣,于是便不敢含糊,直言相告:“是,也玩。感觉挺有意思的,别的武器我也玩不来,也就只能用用弓箭了。想着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景帝点点头:“扔的准头不错,就因为扔的准,所以才救了朕和你的性命,救驾之功,应当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