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时长,也不是普通新闻报道可以同日而语的。要知道普通的一条新闻,哪怕不是出现在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上。能有个一分钟的时长,就已经算是顶天了。
而关于这个案子的报道,可是足足有二十分钟的时长。一开始的画面,就是聂海玲在背对着摄像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时画外音也随机响起:“这是一个来自沂蒙山区的苦孩子~~”这个话题刚一展开,就透出一股浓浓的央视风格的煽情风。
随着画外音的缓缓展开,聂海玲苦难的前半生,就很清晰的展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这个画外音,描绘的场景很是凄凉。哪怕李舜早就对聂海玲的过往很是熟悉,也不由的沉浸到她的苦难世界之中。
然后就是画外音一转,语气也变得轻松愉悦了很多。李舜知道,差不多应该是轮到自己这群人出场了。
果然画外音又开始介绍起来:“在她堂哥的帮助下,这个孩子终于从沂蒙老区,来到了苏省这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同样,这里也生活着一群心地善良的好心人。
在这群热心人的无私奉献之下,这个孩子也终于能感觉到人世间的温暖。接下来的几年,这个孩子也在苏省一个叫丹凤的小城里扎下了根。并开始茁壮成长,一步步的踏入到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中。
在学习上,这个孩子永远都是尖子,是学习的排头兵。在生活中,她也学会了关爱他人,关爱整个社会。”
听到这里,李舜就知道央视还在坚持,一贯以来的老配方,老传统。树立一个榜样,肯定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包装。高伟光,才是它永恒的追求。
不过自己这帮人,被低调的归入到好心人的范畴,也让李舜大大松了一口气。这样报道就挺不错,不会造成别人的误解,自己也不会为虚名所累。
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就让大感吃惊。接受采访的,居然是丹凤一中的魏校和聂海玲高三期间的班主任。自己可没听说,那个白老师曾经去丹凤实地采访过。
不过看到采访记者的面容,李舜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前去采访的记者,自己虽然叫不出名字,但也知道是丹凤电视台的主持人。
从这点上就能看出,那个白老师采访工作中的细致入微。这些细节没有的话,可能整个叙事就稍显苍白了。加上去后,有了两位老师的佐证,对聂海玲的人物刻画也就更形象,更具体了。
这个补充的采访,应该是白老师出面请丹凤电视台协助拍摄的。随着两位老师的讲述,聂海玲的学习生活,也开始全面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魏校那一句:“这是一个懂得感恩,坚韧不拔,刻苦上进的好孩子。”就是对聂海玲,前半生的最佳褒奖。
而班主任那句:“我当时就很纳闷。为什么这个孩子考的非常不错,居然没有收到任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直接引出了下面的一系列重磅内容。
现在的公众,可没有经历过后世那种短视频,无脑狗血短剧的轰炸。情商,情绪自然在线,正义感更是不缺。光前面这个开头,李舜自觉就能吸引很多观众产生共鸣。
接下来陪着聂海玲去县市招生办的,就又变成了一位热心市民。李舜也对白老师的安排很满意。说不曝光自己身份,就不曝光。到底是大单位出来的,做事就是讲究。
接着,就是在震旦抓获冒名顶替之人的情节了。为了能更好的还原真相,记者居然找了一家子愿意出镜的,把当时在学校报名点的一幕给演了出来。
不过这个段落,一看就不是在申城拍摄的。应该白老师觉得剧情不够精彩,临时在京城找人补拍的。要知道九月的申城,热的还是穿着短袖的。
眼前的这一幕,不光场景不是在震旦拍摄的,人的衣服也不对。找来的那一家子群演,可是穿着秋装,而且还都是一口的京片子。不过,这也就是让观众看个热闹。
不过对柳院长的采访,倒是没有剪辑掉多少。基本上,已经把震旦是一所负责任的名校的意思,给表达清楚了。然后就是进入监狱采访,已经被收审的周至强和那个润州招生办的吊毛。
场面自然是犯罪分子痛哭流涕,对自己的罪行幡然悔悟。按正常的剧情,这个案子差不多也就介绍完毕了。这时候画面一转,一名身着正式警服的干警,开始介绍接下来发生的案情。
从几名犯罪分子如何密谋,绑架执意公了的知情人开始,一步步的开始还原整个案情。当然李舜的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被隐去,电视上只介绍是一个有个正义感的震旦学生。
然后这个正义感爆棚的学生,在申城接待了一位来自澳岛的信友。两人正在游玩的途中,犯罪分子开始发难了。这边的情况明显就淡化了很多,画外音也只说发生了激烈的搏斗。
来自震旦的学生以及他澳岛的朋友,终因体力不支而被那几名犯罪分子给擒获了。危急关头,正在道路上巡逻的公安干警发现的异常。
赶紧赶过来,制止犯罪的继续发生。在强大的国家机器的加持下,几名干警制服了那几名还在负隅顽抗的歹徒。震旦学生和那名澳岛女孩,也终于获救。
整个故事与实际情况,的确有点似是而非。但李舜却知道:编成这样,已经是难为白老师和申城公安了。在李舜不愿抛头露面,不愿把自己也牵涉进案子的交代中,白老师也只能拿申城公安做文章了。
反正公众只需要了解,这个案子的大概案情就行。一些有得没得的功劳,也只能强行让申城公安冒领了。李舜除了佩服两字,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估计申城公安为了能把自己洗白,应该也动用了不小的关系。而震旦作为第二受益人,也把学校的活广告给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