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到了后来岛上的火山喷发之时,书院之中早就已经空无一人了。整个书院从创建到荒废,历经近三百余年,共四代人。最终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是令秦瑞感到惊异的是,在关于这个学派祖师和领袖的记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生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周敬王三十五年骑青牛出函谷。”
这!
秦瑞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姓李名耳。相传他就是出生于“陈国”的苦县。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后世就都以为他是楚国人。实际上他出生的时候陈国还没有灭亡,所以,他其实是陈国人。
后来,他骑青牛出函谷关,云游天下时,因函谷关守将尹喜十分敬佩他,便请他留下,其不允。函谷关守将尹喜再三挽留不成,只得使其着书,方可放他离开。而他就在函谷关写下了着名的《道德经》。而这部强调“自然无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巨着流传后世达千年之久!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出函谷关之后,相传李耳归隐于“景室山”。也就是后来的“老君山”。
秦瑞在没有来到这个时代之前,还曾经去老君山旅游过,山门处有一座高高的镀金铜像耸立,无数游客顶礼膜拜。秦瑞还曾经对着他的镀金铜像磕过头。
而老君山山顶的“金殿”更是人潮拥挤,香火鼎盛!令秦瑞印象深刻。
秦瑞记得:历史记载他极为长寿,大约是在周元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后来,《庄子·养生注》中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可是,他又怎么会到了这里?难道传说都是不真实的?还是说李耳出了函谷关之后并没有归隐景室山?亦或者是他最终并没有去往秦国,而是东出大海,扬帆远航来到了这宝岛之上?!
这一切随着他和他的弟子们的逝去,又将成为一个历史的谜团。永久的谜呀……
但是无论如何,这份历史的书卷已经证实了这位华夏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最终是来到了岛上,并创建了书院。对很多的学术科目展开了研究。而且还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果。
秦瑞十分感激这位历史先贤。也不由得对这位大能心生敬意。并再一次对其隔空顶礼膜拜!
“请收下我的膝盖吧!”
半个多月之后,毛泽用楼船又送了一批人过来。秦瑞点了点,大约有一百七、八十人。这些人是毛泽新招募来的。
秦瑞让毛泽休息几天再行返航。
同时,秦瑞通知了下去,新招募来的人:
想要学习医护的可以跟着史红燕。在秦瑞的概念里,医疗人员自然是“多多益善”。
有航船航海经验的调拨给买提古和丁成。并且秦瑞特意吩咐丁成,让他多培养一些“领航员”、“绘图师”、和有经验的老船员。这些人未来都是船长,都是宝贝啊!
有愿意学习酿酒、制酒技术的可以跟随公孙芷。虽然沈娇已经不在了。但是老本行的技术不能丢!秦瑞当初可是靠这个发家致富的。而且,秦瑞将来如果真的开始做海上贸易,他自己在这个岛上不得有点自己的“特产品”?!
还有,愿意跟随周信乐学习木工以及手工艺活的也可以。毕竟周信乐可不仅仅是会造船,他会的东西多着呢!再说了,即使就是造船,不得需要人手吗?!
当然,如果是想种田的,秦瑞就安排给高小乐,高小乐现在就相当于是秦瑞的“后勤大总管”。秦瑞早就说了,这个岛以后就是他们所有人新的“家”!既然如此,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吃什么?”而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自给自足”!更何况,秦瑞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岛上是地多人少。只要有人,就可以开垦和耕种更多的地!所以,秦瑞其实是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的。
最后剩下的人就全部都塞给田光和荆轲去训练了。毕竟,船上的护卫力量还是需要的。
至于公孙厘?他就算了。他是负责财务统计工作的。不需要太多人。找几个头脑灵活的人给他打打下手,以防他忙不过来就行了。
又过了两日,周信乐兴高采烈的跑来找他。
“怎么了你?什么事情把你高兴成了这样?!”
看着周信乐笑的见牙不见眼的样子。秦瑞感觉这家伙一定是又遇见了什么好事。
“你之前让人送给我的众多设计图纸之中,我找到了一件很有用的东西。你看看是啥!嘿嘿~”
周信乐依然是乐的合不拢嘴。
秦瑞接过图纸一看,竟然是一份“床弩”的设计图!
“床弩”的标准名称是:“三弓床弩”,又称为“八牛弩”。这是因为它将三张大型弓安装在了一起。其设计分为“前弓”、“主弓”和“后弓”。
另外,其还安装有:“板机、滑轮、牵引钩、牵引绳和绞机”等部件。发射时往往需要数十人才可以拉动。威力十分巨大!
其箭矢一般是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发射时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
同时,床弩也可以发射“踏橛箭”。发射的时候同样蔚为壮观,箭支像标枪一样疾射而出,近距离发射时甚至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如果射人则往往是连人带马一起射穿!而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之中,攻城士兵便可以借此攀爬而上!
秦瑞记得后来的唐、宋时期,这种武器被广泛用于攻守作战。
唐人将其称之为“绞车弩”或“车弩”。
杜佑的《通典》曾说:“今有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
并且同书之中又详细描述了其结构:“在架了安装“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
这说的就是“床弩”。
“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也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