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子是担心那位小兄弟的伤势吗?”胡彪又问道。
秦瑞点了点头回答道:“他伤的不轻,也流了不少血。方才也只是为他简单包扎了一下,若是不好好医治,我担心……”
不等秦瑞把话说完,胡彪又道:“秦公子不用担心,我们出行做任务都是带有随军军医的。军医也带着伤药。我让军医随时照看着他就是了。”
“哦?这倒是也方便!”秦瑞听他这么说才宽心了些。
只听胡彪又转回头对着队伍中一人喊道:“老郭,老郭!”
待那人回应了一声之后,胡彪又道:“老郭啊,你去马车边上,照看一下车上那位受伤的小兄弟!”
“遵令!”一个精瘦的中年汉子拔转马头,慢悠悠地到马车边上跟着走。顺便还望了一眼荆轲,开口说道:
“这小子,看着年龄不大,命倒是大!几处伤口都未能击中他的要害部位。血也已经止住了。应无大碍。而且这小子年纪轻轻,身子倒挺壮实!是个练武的好苗子。”
“少废话,好好看着!”胡彪头也不回,呼喝道。
这时,久未开口的田光问了一句:“如果我们不入城镇,那么晚上必然要在野外宿营。这如何能保证安全?还有,干粮和水我们也需要补充。”
胡彪闻言,歪着脑袋想了一下,说道:“要不这样,我们晚上宿营尽量靠近城市,谅那些贼人也不敢在城市边上动手袭击我们。同时,我会安排岗哨,一明一暗,如有敌袭也可及时示警。至于干粮和水,可以遣人进城采买,这个不是问题。当然,到底如何决定还是听秦公子的。”
秦瑞仔细思考了一下,决定还是采取胡彪的建议。毕竟他们这一群人又是伤员又是兵器的,真进了城不引起楚国当地官府注意那才是怪事了。而一旦引起了楚国注意,再被盯上。少不了又有麻烦!以他们目前的情况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到达武关才是要紧。
想到这里,秦瑞忽然又想起一件事。不禁疑惑地向胡彪问道:
“对了,胡统领。我之前忘记问你了:你们是怎么知道我们会走这条路线入武关的?还能提前部署?!”
这个秦瑞可是真没想明白,他这次离齐返秦,路线可是绝密!除了他和田光、荆轲之外没人知道。可是这一路之上,又是刺杀又是伏击的!现在又出来一伙秦军来接应!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他的行踪!这他奶奶的,难道是有监控有“天网系统”不成?!
胡彪微微一笑,这才道出了原委。原来,不久之前秦孝公接到了秦国安插在齐国的间谍传讯,言说齐威王田因齐因为当初扁鹊逃离齐国一事而怀疑秦瑞。齐国国内也已经是流言四起。为了保证秦瑞的安全,同时也为了确保此次任务中其它秦国间人的不被暴露,所以已经劝说秦瑞返回秦国。
这时,秦瑞想起当时在齐国东阳观与曹素娥接头之时,曹素娥曾经说过她已传信国内转告国君云云,想来秦孝公接到的就是曹素娥传递的信息。
胡彪接着又说了下去:据他所知,当时秦孝公有些咳嗽,几日不见好。收到间人传信之时正在一边喝药一边与司马错商谈军备之事。因为司马错与秦瑞交好,所以秦孝公便随手将此事交与司马错去处理了。
司马错知道秦瑞不太可能再次冒险穿越草原绕远路而回国。那么就只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走三晋入函谷关。二便是走楚国丹阳入武关。
因此,司马错立即召来画师,按照他的记忆让画师画了秦瑞的画像。又召集人马全部看熟记住。然后将人分成两拨,一拨前往函谷关外打探消息。另一拨人前赴武关准备随时接应。也就是说无论秦瑞走哪条路线都会有秦军人马接应他。而且司马错严令:必须要确保秦瑞安全返回秦国!
而胡彪他们其实早就已经到达了武关。几日之前,武关的间谍人员忽然接到潜伏在宛城的间人传信,说是有一个年轻的商人带着两个年轻的护卫在宛城城外召集人手挖矿。动静搞的很大,连当地官府都被惊动了。那潜伏的秦国间人说看样貌和身形判断,极有可能便是秦瑞。武关方面迅速将消息传给胡彪。胡彪考虑了一下,觉得秦瑞在宛城耽搁时间太长了,恐有危险。当即决定率人乔装打扮赶赴丹阳。
而他们到了丹阳多日却始终未见秦瑞一行。胡彪不由得心下越来越焦急。日日派人打探。今日辰时却听探马回报:说是瞧见一伙人身背羽箭,手持钢刀正在宛城通往丹阳的小路两边林中埋伏。
胡彪听说心知不好!立刻集中人马,带上武器飞奔而来!恰巧正赶上秦瑞三人遇伏,田光奋战!真正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至于伏击秦瑞的那伙人是什么身份,秦瑞的路线又是怎么泄露的,他也不知道了。
听完之后,秦瑞是仰天长啸!即感叹幸运女神的眷顾也感叹司马错对他的深情厚谊!
武关,位于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为“秦之四塞”。春秋时期叫:“少习关”,战国时期才改称:“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的一处高地之上,北有高耸的少习山,南濒险要。东西各开有一扇门。其中东门之上有“武关”二字,关外山崖深谷,狭窄难以通行,因此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史上称其为:“秦关百二”(以二敌百)。它也是秦国南部的重要门户,可经积道、灞上、芷阳、蓝田、峣关、上洛、武关、丹水、淅、郦等地而至宛城。因山水环绕,险阻天成,所以被誉为:“重关天塞控神洲,关门不锁敌难犯。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后来秦国出武关而东取楚国十五城,楚怀王被抓后就关在武关。
秦瑞看着那高大雄伟的城墙,墙垛之上兵甲林立,旌旗如云!
“好一座巍巍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