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东海郡王薨了而在江都掀起的诺大波澜,在头七过后,也就渐渐平息。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人的逝去而停下他既定的脚步。
就当徐景通开始接受韩熙载的悉心教导的时候,有另外一件事情也在稳步向前推进。
此时吴国的整体大势就是东海郡王徐温生前所在操持的最后一件大事:劝进吴王。
徐温的急疾而亡,这件大事自然落在了徐知诰的手中。
这几天,徐知诰在祭拜悼念徐温之余,也没忘记这件于自己有利的事情。
徐温的心思,徐知诰是拿捏的稳稳的,他想要让杨溥即皇帝位,本就是想要为以徐代杨做好铺垫。
可惜,时也命也。
徐知诰的内心一再揣测徐温死前的内心,阿耶那时候在想什么呢?大概是不甘心吧。
劝进的主要工作,比如说各地文武上书,重臣为王上痛陈利害,祥瑞降世等等,连三请三辞都已经在徐温生前完成了,只剩最后一击。
按照徐温的剧本,本来这最后一击当是由亲子徐知询领着自己在金陵的亲信门一起上书,然后杨溥同意,徐知询顺势取代徐知诰留在江都辅政。
可惜,这最后一步,现在只能由徐知诰自己来完成了。
徐知询也只能派使者前来劝说徐知诰前往金陵亲自祭拜徐温,但都被徐知诰用杨溥当挡箭牌挡了回去。
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年冬月初三,庚戌。即公元927年十一月初三。天气晴,无风。
虽然天气无风,但是在江都府积庆宫文明殿外守候的徐温徐知诰派的各个官员内心都是忍不住的激荡。
不过,也有内心愤怨的,比如杨氏一系的各位国公和与杨氏解不开联系的姻亲们。
还有一部分冷眼旁观的,比如跟着杨行密起家的淮西勋贵们。
卯时七刻,这是太史司算出来的吉时。
等过了今日,太史司也能被称为太史局了。
徐知诰作为同平章事,率领着文武百官,登上了文明殿。
站定之后,等着听内侍说出的那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自己变拿出准备好的奏本,照本宣科劝进即可。
但是今日内侍似乎都成了哑巴,没一个人说出这句。
徐知诰抬头一看,正好对上了杨溥的视线。
徐知诰心想:王上啊王上,莫不是你现在想反悔,不想登基了?只是这登不登基,真的不是由您说了算的。
然后徐知诰便直视这杨溥,轻微了摇了摇头,权臣气场全开。
杨溥见此,双拳紧握,咬紧牙关。当我不知道你们徐家的大逆不道的想法吗?当我不知道你徐知诰的内心的想法吗?
但是多年的王位生涯,让这位和汉献帝十分相像的帝王懂得了无能狂怒最为无用这一道理。
形势比人强,手中无兵,在这五代乱世,除了隐忍,别无他选。
杨溥深吸了两口气,缓缓吐出,在百官发出窸窸窣窣的私下交流之声之前,开口说道:“今日,卿等可有本奏?”
“臣,有本奏。”徐知诰见杨溥也是懂配合的,自然步出队列,于殿中站定。
“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徐知诰,请王上即皇帝位。”徐知诰原本想着是将那篇由宋齐丘所撰的花团锦簇的劝进雄文念完的,但是杨溥在之前搞了些小动作,徐知诰思忖一下,不能惯着。
反正大家也都没有很在乎形式,只在乎结果,那就只念结果就好了。
杨溥都呆了,你这是劝进的态度?要不要我直接把我的位置给你座,然后我来劝进一把?
不止杨溥,在场的文物百官也呆了不少,不少徐知诰派的核心嫡系都在心底吐槽:大哥,咱这活是不是有点太糙了...?
但是内心吐槽归吐槽,动作一个两个的都不慢,自然形成了一阵声浪。
“臣,虞部郎中,王君...”
“臣,都虞候,王舆...”
“臣,王令谋...”
“臣,周宗...”
“臣,马仁裕...”
“臣...”
徐知诰派、徐温派的人一个个都开了腔。
最后都变成了一个声音:“臣等,请王上即皇帝位!”
杨溥见此事无法反对,只能被迫同意。下诏追尊孝武王曰武皇帝,景王曰景皇帝,宣王曰宣皇帝,庙号高祖。
但同时在内心表示,这个基登得毫无仪式感。
——————
杨氏登基这个事情,随着各路信使的传递,而传遍了神州大地。
吴越国的钱氏表示,你狂任你狂,反正你奈何不了我,大不了我恭喜你发财啊。
南楚国的马氏表示,杨氏可真够坏的,看我八月立国,非要登基称帝好压我一头是吧。
南平国的高氏表示,你爱咋咋地,我反正守着我的一亩三分地,见谁都叫大哥。
南汉国的刘氏表示,这都是劳资完剩下的那一套了,早该称帝了,称孤道寡岂不快哉。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当时的中原正统李氏沙陀大唐耳中,但是刚登基没两年的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李嗣源,也就是后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并不想因为区区一件登基小事就大兴刀兵。
李嗣源不想干南吴一炮,不代表别人不想,当时的权臣安重诲就像发兵南吴,以上国之兵问举大号之罪。
李嗣源专门把安重诲招进宫中问道:“卿可有把握一战覆吴?”
安重诲觉着南边的部队战斗力是真的不行,就说:“回禀陛下,吴国已有数年未起刀兵,兵员疲敝。反观吾朝,即灭伪梁,又灭蜀国。吾若帅忠武、归德、武宁三军,另有马楚、吴越、南平从旁协助,定能一战覆吾,使吾大唐金瓯无缺。”
李嗣源觉得安重诲就是在一派胡言,确实这几年把周边的国家干的七七八八了,但是自己内部的事情还没处理好呢。
别的不说,前两年自己登基夺位时的烂事都还没收完尾,吴国是兵员疲敝,那我大唐就是民生凋敝,得养养了。
然后说了一大通之后,可算是把安重诲给劝住了。
安重诲也想明白了,确实也没什么必要,毕竟杨氏称帝,吴国的领土也不会多出来一块,就先这样吧,而且吴国内部还有徐氏这个毒瘤在呢,且看着吧。
——————
暂且不说各国的反应,当天中午,正在学习的徐景通就从自家阿市的口中得知了自家老父亲一副权臣嘴脸斜坡杨氏称帝的全过程。
韩熙载听完后,自然是振奋不少,既然登基即皇帝位,那么北上马踏中原的日子也是有了盼头的。
见自家老师有点上头,徐景通决定站在后世历史的角度,给自家这位还没经历过社会剧烈毒打的老师泼上那么三五十桶冷水。
“老师,您是真的很开心吗?”徐景通装出一副看二傻子的表情看向韩熙载。
韩熙载被看得心里毛毛的。经过这两天的教学,韩熙载已经发觉自家这个学生,除了基础功非常差(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以外,才思敏捷,看待问题的角度异于常人。
见此次发生如此大的事情,自家学生还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表情,不由得想考教一番。
“这是自然,其一同平章事此次有劝进之功,等过两日酬功的时候,自然能够更进一步,压住金陵那位一头。”
“其二,三月之前,伪唐附骥马氏建立楚国,此时进皇帝位,我朝自然可以压过楚国一头。”
“其三,名正则言顺,如今我朝续接天命,出师征伐方能堂堂正正。”
韩熙载一口气讲了三点。
这三点吧,徐景通自己也想到了。但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理论成果武装过的头脑中瞬间对于这三点提出了反驳,徐景通反问道:“先生所说的这三点之中,可有一点能增进我吴国的战力?”
韩熙载有些语塞,毕竟是搞文科的儒生,对于治国由自己的想法和规划,高屋建瓴地能说出一大堆道理,但对于如何具体施行还是有点不太会。
徐景通没等韩熙载的反驳,自顾自地接着说道:“如今我吴国北拒伪唐,依靠的是淮水与大江的天险,搭配水军。但如此配置,防守有余,进取不足。中原大地辽阔,没有一支所向披靡的骑兵,如何纵横天下?”
“何况我国还得布重兵于东南方向,以防吴越袭扰。我国人丁本就比不上北朝伪唐,另加军力无法集于一处以求一场淝水之战的大胜。”
“所以称帝只是于我徐家有些许好处,但于吴国和先生的北伐大志全然无益。”
叽里呱啦讲了一大段,徐景通也有些口渴,咕咚咕咚喝下一大杯水。
韩熙载听得汗颜不止,可能这些思量在自己回家好好思忖一下后也能够想到个七七八八,但是要在听到消息的当下就想出来,那着实有点不太可能。
这无关于智商,而关乎于阅历。
徐景通那是开挂抖机灵。
“既然如此,景通,你认为,若要鼎定这花花江山,应当如何做呢?”韩熙载进一步发问,这存粹是想探探自家学生的底了。
徐景通听了就开心,唉嘿,就怕你要是不问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说出那个正确答案。
“老师,我这有九字可解。”
“何九字?”韩熙载有点好奇。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作为唯一从南打到北的朱八八的通关大纲就在这九字之中。
韩熙载听完之后一直在喃喃自语这九个字,仿佛这九个字有什么特别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