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晨没有记错,现在的唐王叫朱聿(yu)键。
历史上朱由检上吊后,大明灭亡,后来朱聿键被郑芝龙等人扶起来的隆武皇帝。
朱聿键倒还算是一个人才,积极性高,还有点小野心。
只不过南明局面实在太烂,郑芝龙又是个标准的大军阀,手握实力对不等,他怎么可能玩得过郑芝龙这种海上枭雄呢?
崇祯倒是忽然觉得,唐王还是可以好好利用利用的。
他看了一眼李岩,说道:“先由他们去,到时候他们不去也得去。”
“对了,李岩,温体仁从四川上报回来的名单,你看了吗?”
“陛下说笑了,微臣哪有那个权力看温大人的奏疏。”
“哦,现在成都府在做大清查,他提名了几个人到四川承宣布政司衙门去做官,这些人分别是郫县知县王贺,彭县知县张远贵,汉州知州何宁元,简州知州赵志清。”
李岩对这些人没有什么概念,大明朝的知县一千多个,他哪里会知道这些人。
崇祯继续说道:“前段时间,蜀王在昭狱招的名单,可是有这些人的。”
李岩一听,立刻就觉得这件事不简单。
温体仁是礼部尚书,皇帝的心腹,皇帝派他去四川调查蜀王,他和孙传庭一起,把蜀王给端了,并且拿到了京师。
这是一件大功。
但是,现在温体仁居然推荐起蜀王招的名单里的人来,温体仁这是在四川收了多少钱?
之前不是传闻温体仁是个清官的么?
崇祯问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李岩心思飞快转动,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在皇帝脸上扫过,然后沉声说道:“陛下,臣不在成都,臣不知道成都目前的状况如何,不过依臣来看,温大人这样做,并不一定是错的。”
“你仔细说说看。”
“按照目前的局势来看,楚王和襄王的溃败,也打醒了其他亲王的白日梦,不会再有亲王认为自己可以用地方招募的士兵来威胁朝廷了。”
“然而,自古消灭容易,重建难,万历年间的朝政弊端,便是官员空额太多,地方职能崩坏,眼下新学刚建立,新学人才有限。”
“若严惩稍微牵涉的官员,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朝政动荡,造成地方官员空额再次出现。”
李岩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长袖下的手在微微颤抖。
这话说出来肯定是有风险的,毕竟现在地方官跟亲王眉来眼去,有造反的嫌疑。
“所以,臣认为,温大人推荐这些人,可能是处于这一点考虑。”
崇祯说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
听皇帝这么一说,李岩心中立刻舒缓了一口气。
李岩接着说道:“陛下完全可以先将事情平息下来,新学官员在官场历练几年,再做打算。”
“好,那就按照你说的办,朕先暂时不动那些人。”
也不是完全不动,而是抓典型出来,改砍的一个不放过,倒是不准备上下大清楚,那样的确会造成地方权力真空。
在新学人才储备,尚未成规模的时候,确实不易在各地上演大清洗。
而且还有一个很棘手的大问题,目前崇祯虽然取得了对蒙古的主动权,但皇太极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如果没有记错,历史上皇太极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是在崇祯七年,也就是明年。
历史上的这一次军事行动,直接撕开了大同和宣府两个军镇的防御,打到了山西中部和北直隶的西北部。
皇太极之所以敢在崇祯七年再次大举进攻,是因为他他登基八年多以来,后金内部矛盾已经初步被他消化。
当时的代善、多铎等人的权力已经大大削弱,皇太极还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缓和了辽东民族矛盾,并且改制了内阁、六部等衙门。
将军权、财政权、人事权逐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从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式汗国,向一个完整的官僚体制帝国转变。
与此同时,蒙古诸部也都投靠了皇太极。
皇太极本身对待明朝的态度是:砍而不伐。
也就是只砍明朝这颗大树,不将他伐倒,不和明朝拼尽全力打,利用自己的机动性,快速来打一波,抢一波,然后走人,绝不念战。
这就是历史上皇太极着名的“疲明”战略。
眼下虽然蒙古诸部暂时站在了大明这一边,但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反水呢?
这个世界有一条真理:世界永远在改变。
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提前准备明年边防的事情的时候,必须快速消化内部的矛盾,至少要平息下来。
毕竟明年可能是一场打仗,切不可两线作战。
李岩又呈递上来一份名单,是今年从国立北京大学卒业的新生任职的名单,经过一个多月的商议,户部、内阁,将这一届卒业生全部分配了下去。
崇祯看到工科那一栏,其中不少人分配到天津造船厂,以及清江督造船厂。
还有极少几个学生,被格物院要走了。
大多数农学院的学生,走马上任到新村官。
在上任之前,还做了专门的培训。
也就是徐正清在辛店村整的那一套,那一套的效果非常明显,辛店村今年的农业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这种模板被他们拿到各地,再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
这倒是好事。
“新村官制度的铺开,就靠这届刚从北大出来的学生了,只要他们做的好,出了成绩,其他人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各地也没有利用不再执行了。”
“还是陛下圣明,新农政以目前来看,慢慢在理顺,待亲王问题解决后,各地能落实的会更多。”
“你的新学,要给朕加快速度,朕要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陛下放心,已经在北直隶、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南直隶、河南省、湖广省、四川省,这几个省的省府,率先推出新学。”
从皇宫里出来后,李岩忽然发现,其实皇帝也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只要道理通了,皇帝一般都会答应。
皇帝绝不会情绪化地认为一件事,只要是顺应大局的,都可以谈。
在之前,李岩对张晨并不了解,他只知道皇帝经常发飙,一发飙就要砍人脑袋。
现在看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沟通。
不知不觉,君臣二人,倒是有一些默契了。
“王承恩。”
“奴婢在。”
“准备一下,朕要去南京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