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赵明赫陆海两路协同入广东。
水师力量为三分之一的第三水师舰队,以及二分之一的第二水师舰队。单从战舰数量上,已经不输于西班牙舰队。
这一下,几乎掏空了澎湖列岛的驻军。
若是满清出动一支规模中等的舰队,很有可能重新夺回澎湖。
但,就目前所知,除非乾隆开挂,满清真的没有这么一支水师了。
出发之前,曾到妈祖庙祭拜一番。
靠海生活的人,对妈祖的信仰是非常纯粹的,也是非常广泛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即妈祖文化。
说来,妈祖是宋朝人。宋朝褒封了十四次,元朝褒封了七次,明朝褒封了三次,清朝,至今褒封了五次。
“今中华之地,遭外夷侵犯,我,赵明赫欲驱除洋夷。祈请一帆风顺!”
祭拜之后,水师们的士气明显上升了一截。
大型风帆战舰,虽然船帆又大又多,但是慢,真的很慢。
或者就是因为慢,才装满了船帆。
甚至,若是同风向航行的话,清军水师战舰在速度上,都能超过风帆战舰。
即使加装了蒸汽机螺旋桨,也不过是能达到同等速度。
不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大炮炮口,能让清军讨不到任何便宜。
但是,赵明赫不看好木质战船的未来。
在制作大型战舰应对眼前的需要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大力扶持战舰小型化。
小型战舰,配备人员少,火炮少,但是速度得到大大地提升。
再加上蒸汽机螺旋桨,速度更进一步的提升。
赵明赫按照后世单桅快帆船的形状,让工匠们尝试将船体做得狭长,多次尝试后,果然成功了。
如此一来,航行速度又一步提升。
只是,船只所能携带的物资变少了,若是进行远洋航行,必须配合大型补给舰,不然这些船员估计会饿死在海上。
幸而,目前,赵明赫暂时没有让小型战舰远洋航行的需求。
“大炮,巨舰。木质巨舰的时代,将迎来终结!”
赵明赫的自信,来源于他的另一个秘密武器,雷酸汞炸药!
一开始研制的时候,制作的雷酸汞炸药,极其不稳定,造成不少人员伤亡,甚至一名主要研究人员直接被炸成瘫痪,失去工作能力。
赵明赫在工伤抚恤金之外,自掏腰包,为那人购置了一套府邸,安排几十名佣人照顾他的余生。
经过那件事,台湾府研究院出台相关规定,不许实验负责人在实验的时候聚集一处。
至今为止,雷酸汞炸药的研制工作一直在进行。
现在,赵明赫拥有的雷酸汞炸药,依旧不稳定……
不过,若是忽略百分之五的炸膛几率,或者说能承受这个代价的话,也是可以使用的……
装备雷酸汞炮弹的,全是那些速度堪称一绝,且造价便宜的小型战舰。
之前米格尔带来的西班牙人,许多都被安排到这些船上做船员。
其他船员,多是从罪犯或者清军俘虏中招募,若是他们能够立功,将会能够减刑、免罪、提拔为正式士兵等。
舰队经汕头出发,抵达汕尾,一帆风顺。
但是,陆军挺进惠州府后,前行就变得困难了。
倒不是说前进不了,但是很慢,李侍尧下令,在赵明赫前进的路上,多设营地岗哨。
但是里面的守军很少,轻易就能攻下来,但是强攻必定付出代价。
即使是一个十人驻守的哨楼,也很有可能付出一、两人的伤亡。
为了避免战损,赵明赫不得不让炮兵部队上前轰炸。
所以,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将运载的火炮、炮弹拿出来组装,轰炸,然后重新装运。然后遇到下一个,重复进行。
明王别驾施瑜进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下去,等我们拿下惠州府后,李侍尧估计已经在广州府聚集了大军,我军士气不在最佳状态,战事恐怕会有迁延啊。”
“你说的没错,不过,李侍尧在广州聚集大军,对我们也有好处。若是那些总兵、将军固守自己的驻地,我们就需要一处处地进攻,现在,他们聚集起来,对我们也有好处。”
李侍尧聚集各道总兵,聚兵六万,并征召乡勇团练,对外号称十万大军。
一万人驻扎在双凤山北的从化一带。
三万人驻扎双凤山南部的增城一带。
其余兵马驻扎在东莞。
更南方,则是与西班牙结盟,让他们协防。
由于之前,赵明赫在清军招安海盗政策中的影响。
满清加大了对接受了招安的海盗们的戒备,不许他们驻扎在珠江口,将他们赶去了大亚湾做炮灰。
不过,这些本就对满清没多少忠诚度的海盗们,在得知赵明赫收编海盗郑连昌后,心思渐渐活跃起来……
广西需要留足守军,再加上时间仓促,广东一地,六万兵力,已经是极限了。
广州是有驻防八旗的,康熙时期调派三千八旗官兵(满汉各1500名)驻防广州。
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决议将驻防于广州的汉军八旗官兵裁撤减半,重新选派满军八旗官兵一千五百人携带家眷南下驻防广州。
所以,在广州,是有约四千名的驻防八旗,连带着包衣奴才,能极限出兵一万。
广州城府城西部,被划归为满城,是旗人及其家眷奴才居住的地方,非旗人人禁绝进入。
按照明王府的规定,整个满城,所有财产都是要没收的。
再加上他们本事就是与满清朝廷捆绑的身份,所是理论上最坚定的拥清分子。
但是,他们的战斗力,却是排名倒数的。这些地方上八旗的战斗力,历代清朝皇帝都感到头疼……
幸而,乾隆调遣贵州军队三万人,入广东,渡过珠江,挺进英德一带,做出偷袭赵明赫的后路的样子。
与广州军形成掎角之势。
据说,广州的那些洋行商人们,捐银高达五百万两白银,看来,赵明赫在福建开始通商口岸,这些广州十三洋行,真的是被逼急了。
还有许多反对赵明赫的地主豪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可以说,广东所有反赵明赫的势力,齐聚一地。
广州决战,就是广东决战。
谁赢,谁据有广东。
李侍尧带着一干文臣武将视察防线。
“会战兵力是十五万对三万,优势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