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终于有时间,可以梳理一下山海经。

千头万绪,还是先介绍五帝。

一般所认为的五帝之一,是没有大禹的。

禹的尊号为‘大’,意为伟大。

最官方的五帝,自然是司马迁排得,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但这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应该是秦朝时吕氏春秋排得: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其中秦朝排得这个,是最正统的五方上帝,太昊为青帝,少昊为白帝,颛顼为黑帝,再加炎帝和黄帝,分别象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

司马迁把尧舜加进去,还有帝喾,这明显是偏向炎黄系,直接把太昊、少昊这俩东夷排除了。

五帝并不是指就这五个人,而是指功绩最大的五位上古帝王。

而无论哪一个版本,都没有禹,就特么离谱!

因此我个人心目中的三皇为女娲、神农、伏羲。五帝乃是黄帝、炎帝、颛顼、帝俊、大禹。

尧、舜,以功绩而论,根本排不上号。就是个帝而已,但不入五帝之一。

尧舜,完全是被儒家抬进五帝之列的,传扬禅让之美德。

在讲我心里的五帝之前,先要把被我排出去的尧舜讲了,且先要让你们了解他们,所以这是番外的番外……

首先,史记排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其中,黄帝姓姬,颛顼姓姬,帝喾姓姬,唐尧姓姬,皆是一脉正统……唯有虞舜姓妫(gui)。

但是虞舜本身,也是颛顼的后裔,只不过是旁支,他祖上穷蝉乃是颛顼庶子。

只有嫡子才会继承父姓,因为上古姓不仅仅是个姓,我前面说过,它还是地位的象征。

庶子只能封点别的姓,黄帝封了十四个,颛顼也封了好几个,历代的帝,都会封一堆姓。

颛顼的孩子多了,儿子好几个,孙子几十个,后裔分为好几个大族。传到舜这一代,就是平民中的平民。

事实上,虞舜本来不姓妫。因为颛顼的庶子,穷蝉这一支后裔封在虞国那个地方,称有虞氏,可以理解为有虞一族。

舜是虞族的人,所以应该姓虞。

但是很可惜,有虞一族又有主系、旁系不断衍生。

舜不是嫡子,所以他连虞姓都没混到。因为出生在姚墟,所以姓姚……这种根据出生地来定的姓,就是平民阶级。

他就是姚姓第一人。在他还只是渔夫的年代,属于没什么地位的姓。

别人一听,什么?你姓姚?人家一盘算,心说没封过这个姓啊,哦,你是平民。

但总归来说,舜还是平民,不是贱民,跟帝有亲戚关系,他起码有资格拥有姓氏。

之后因为有能力外加孝顺,被尧赏识,辅佐尧,有了官职。

尧很赏识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封到妫水之滨。

于是舜正式的,拥有了贵族级的,诸侯形式的姓,也就是妫。

这真是个励志的故事……

身为颛顼后裔,不姓姬,身为有虞一族,不姓虞。

先姓姚,后姓妫。从这点细节来看,就已经能看出,虞舜乃是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出人头地的。他的一生,是个往上爬的过程,靠自己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

虞舜这个人,最后登上帝位,君临天下。以至于后来,姚姓、妫姓,都成了上古八大姓,贵不可言。

讲尧舜,不得不提禅让制,我只能说,尽管有禅让这个行为,但背后的血腥与阴谋,与王莽、曹丕、司马炎并无区别。

先看山海经,截一段关于帝尧帝舜的《山海经》原文:“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关于尧舜的记载很少,舜还有一些事迹,尧就几乎没有了,只提及过帝尧台,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

另外,通篇没有关于禅让的事。

然而即便如此,也只用了三个字,就间接否定了儒家那种禅让。

‘帝丹朱’。

丹朱是帝尧的儿子,他是帝丹朱,就说明帝尧死后,帝丹朱继位了。

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帝丹朱之后,是帝舜继位了。

为什么独尊儒术以后,历朝历代都记载,帝尧禅让给了帝舜呢?

首先,帝尧、帝丹朱、帝舜,这三人在山海经里,就几乎没有任何功绩。

早期的作者,写了各种帝的各种功绩,发明这个,创造那个的,这个神异,那个神异,又是封神又是不死又是飞天又是改变自然的。

轮到这三位帝,竟然几乎没有功绩?

还是说,因为涉及尧舜禹,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山海经里太颠覆,所以刘歆删了?

姑且就当尧舜二帝没有功绩吧。

据我猜测,自颛顼绝地天通后,成帝者,已经不是神话般的大功德之辈了,而是看支持谁的势力最多。

已经不看‘天命’了,颛顼之后,天命变成了人心。

颛顼绝地天通的行为,导致皇权高于神权,政治大于宗教,利益高于信仰。这个思想,是之后四千年下来,华夏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之一,已经烙印到了骨子里。

我过得好,真是老天开眼。我过得不好,是老天无眼。

埃及有历史记载就有无数次祭祀把法老废掉,印·度更不用说,宗教人士才是最上等人。****最高的是哈里发,宗教领袖,统管世俗一切。

但在华夏,帝王可以兼任宗教领袖,但是宗教领袖绝不可能凌驾帝王。

谁成为帝,最符合氏族们的利益,谁就有了人心。

禅让不至于,大抵是世袭、指定、投票三项合一。

最早提出禅让的,大约是孔子。

孔子夸了一辈子尧舜禹,说他们仁德,奉礼,善于用人,节俭克己,总之说了一堆美德。

然而孔子并没有写下禅让的事……

这就很奇怪了,孔子赞美了一辈子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于人这个最大的美德,为何不付诸于竹简上?

当然,后人都说孔子经常讲述尧舜禅让的事,所以他大概是真的说过吧。

但孔子没有把尧舜礼让天下,写在《春秋》、《周易》之中,可能是……不敢?

光恢复周礼,都没人理他的政治主张,以至于颠沛流离半生了,更何况还提出禅让?

恐怕更加不得重用了!

为了能受到君主重用,推行儒家思想,重整礼乐,孔子除了对身边弟子说尧舜禅让以外,在竹简上,只是赞美尧舜,却从未细说尧舜的具体功绩。

要我说,其实写了也没事,诸侯不会在意的,还能翻天不成?孔子太谨慎了。

那么,第一个丝毫不在意诸侯看法,将尧舜禅让的事,写在着作中的是谁呢?

墨子。

在孔子之后,墨子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写入《墨子》着作中。

其中《尚贤》这一篇提到:“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看标题就知道,尚贤,这是借帝尧的事迹,表达墨子对于君主应该爱护贤才,求贤若渴的主张。

墨子尚贤的主张,在当时是极度叛逆的,他认为不仅仅是三公这类的大官要选贤能担任,就连天子,也应该选出最贤者。

牛逼,若不是他会守城,善于制造军事器械,这个人一生会被打压地无比凄惨。

事必不可能无中生有,孔子挂在嘴边上,《墨子》付诸于竹简。

难道尧真的禅让于舜?

这个问题,也有人问过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意思就是,尧把天下让给了舜,有这事吗?

孟子就回答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翻译:住口!苍髯老贼!天子怎么能把天下让给别人!

那人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意思就是:奇了怪了,然而舜就是得了天下啊,他不是帝尧的儿子,谁给他的?

孟子说:“天与之。”

翻译:天命在舜!

这就耍流氓了,对此,孟子有一番解释:“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很长,大概就是说:天子能推荐合适的人,但不能直接把天下让给别人。当年尧推荐了舜,天认可了。又公布给天下万民,民众也认可了。尧死后,舜守了三年丧,避开了尧的儿子丹朱,跑到了南河之南。结果各部落首领,都不朝觐丹朱,而朝觐舜。该依法审判的事,不找丹朱审判,而找舜去评断。人人都不称赞丹朱,而称赞舜。所以说:这就是天意,于是后面舜就入主中央之国,坐上了帝位。

哇塞,王莽原来是效仿舜啊。

其实孟子这里,间接否定了尧禅让于舜,因为尧死后,舜守了三年孝,然后远离了尧的儿子,离开了都城,跑到了南河之南待着,估计是主动外放了自己。

聪明人啊,避其锋芒,积蓄民心,最终登上帝位。

孟子还算委婉,并没有直接反驳禅让说法。

但是到了荀子,他就很刚烈了。

《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人啊,总想搞个大新闻!非要说尧禅让给了舜,纯粹胡说八道!是一群浅薄之辈瞎传,一群可笑的人乱说的!

荀子还是猛啊,直接驳斥儒家后来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之一,尧禅舜。

这个人还是很客观的,孔子一生都在宣扬三代之治,说上古多好啊,现在大道崩坏了啊。成汤、文王都是天命加身,夏桀、商纣都是不修德行,被天所抛弃啊。

结果荀子就来了一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耿直!

活该322篇《荀子》,被刘歆修成了32篇。

真正开始官方确定尧禅舜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并且细节贼多。汉朝再往后,就更夸张了,尧舜越来越牛,细节也越来越多。

另外历朝历代,也都有文献不同意尧禅舜,说舜其实囚禁了尧什么的。

可以说官方承认,民间却一直在质疑。具体的我都不说了,因为儒家那种以德禅让,真的很不现实。

关于是不是真禅让的问题,没必要再继续论证下去。

但是!

到了这里,就这么否定禅让存在,我又觉得不行。

因为事必出有因!为什么孔子要说尧舜禅让,你说他为了政治目的?

不对,为了政治目的是墨子!所以记下来了。

孔子故意没让人记,说明他很想这么说,但是又不敢,因为当时社会上的学术大家们,心里门清,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他要是记下来了,不用等两百多年后的荀子喷他,当时就有无数人喷他了。

所以他没写,既然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为什么觉得尧舜禅让了呢?

曾几何时,我一度冤枉了孔子,觉得尧舜禅让都是他编的。

直到有一天,我查到了历史上,最早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真的禅让了的君主。

是比王莽时期更早的,战国时期,燕王哙。

什么时候出生的不知道,但这个人是在孔子死后一百六十年左右继位,墨子死后七十年左右继位。

这个人极度的‘好贤’、‘仁爱’。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

说白了,这个人节俭苦修,从不大开宴席,也不早亭台楼阁,更不随便带兵打猎,惊扰民众,丝毫不贪慕享乐,还经常亲自种地!

这样的人,本应该是一代明君,举朝上下都对他评价极高,然而他做了一件事,差点把燕国整亡了。

燕王哙把国家,禅让给了自己的丞相‘子之’。

继而引发国内大乱,太子直接造反,结果兵败。禅让还得了?齐国直接以此为理由,不久后起兵大破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

知道现代人对他的评价吗?说是燕王哙被儒家的人忽悠了,真相信什么尧禅舜。

历来,对这个人的评价,就跟嘲笑宋襄公一样,嘲笑他脑子有坑。

我原本也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我仔细查史料,突然灵光一闪。

又萌生了一个主流基本没人意识到的一种可能性。

首先,燕王哙其实本没有禅让的意图,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拥有极高的道德感。

事实上,道德也是一种欲·望,他就是那种想要被人认可,被人崇拜,让人对他的崇高德行高山仰止的,那种名誉追求者。

说白了,作秀狂!

燕王亲自去种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啥意思,但不得不说,极有创意,后来历朝历代,很多君王都学他种地……以表明爱明如子,重视农耕。

不过虽然是个作秀狂,但是他不是傻子。禅让?逗呢?

所以他到底为什么禅让了呢?

我查到是因为,当时有个叫鹿毛寿的人,给他出主意:“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意思就是:你把国家让给丞相吧,人人都说帝尧很贤的原因,是帝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要,于是帝尧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而却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现在燕王您把国家让给丞相,丞相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燕王您不就与帝尧一样,都是德行至高之辈了吗?

天秀!

说白了,嘴上说禅让,其实就是等别人拒绝,刷声望。

燕王哙觉得值得一做,当然,他也不是傻子,光别人一句话就禅让,肯定不行。万一人家接受了呢?

于是又有一个人跟他说:“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这段比较复杂,其实意思很简单:大禹推荐伯益继位,却都任命自己儿子夏启的人为官吏。到了快死时,禹说夏启不足以担当天下,于是传位给了伯益。结果满朝文武都是夏启的人,夏启直接带着党羽攻杀伯益,夺取了天下。于是天下都流传大禹的大德行,说他传位给伯益。之所以最后夏启继位,是因为夏启自己去夺来的天下,违背了禹的意思,不是大禹的过错。

现在燕王您把国家禅让给丞相,但满朝文武都是太子的人,就是表面传位给丞相,实际上还是太子的。

燕王哙一听,完美!

于是照做了,到了老的时候,以年迈让位给了丞相,然后结果我也说了。

丞相子之,坦然受之!继承大统!

燕王哙人傻了……

不过没关系!还有双保险!太子上!

太子造反,兵败……

燕王哙彻底懵了。

至此玩脱了,最后是齐国趁势而入,几乎灭了燕国,虽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但燕国之后根本在齐国面前抬不起头来,沦为附庸,毫无自主权,名存实亡,直到苏秦……扯远了。

总之燕王哙之所以会失败,其实是丞相子之的算计。

丞相非常了解燕王哙,投其所好,本就已经权倾朝野。他能坐上丞相之位,就是燕王哙觉得他也是有大德行的人物,丞相这个人也很会作秀。

燕国很多看似是太子的人,其实暗中都是丞相的人。

那两个出主意的,也都是丞相的人,结果显而易见,燕王是被玩死了。

丞相什么都拥有了,其实只差一个名分,可惜,在那个时代,这个名分就是鸿沟般的差距!

他终究不是王族!

子之这个人,虽然成功了,却架不住国外势力的干涉,齐国举兵讨伐,维护公族正统秩序,维护阶级利益,让他所有的算计,都是个笑话。

回归尧舜,燕王哙被坑,关键在于有先例,帝尧让过天下,禹也让过天下。

也就是说,真有这么回事,不只是儒家这么说。

帝尧让天下,对方没接受,但是帝尧的美德传开了。

帝禹让天下,真让了!但是帝禹何等人物?我给你天下,你也坐不住!

综上,哪怕到了战国燕王哙的时期,世人也没认为,尧舜是后来儒家说的那种禅让。

儒家说的礼让天下,是当时非常小众的认知。

如此一来,回过头再看《墨子》,发现它其实也没有明确说禅让了。

《墨子·尚贤》:“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说的是帝尧举荐帝舜为天子,想要把天下的政务交给他,让他治理天下万民。

用的是‘举以为天子’,‘举’!也就是推荐。

只是帝尧想把天下给舜。想这么做而已。

然后,到此为止了,后面呢?到底给没给?墨子没说了。

根据尚贤这片文章的用意来看,如果尧真的禅让了,那就应该后面提一下‘舜得天下,万民咸服’之类的,然后吹嘘一下,舜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怎么好,以此反衬帝尧‘尚贤’是对的。

继而反证墨子提倡的尚贤。

是吧,大家应该听得懂这个逻辑吧?

毕竟《尚贤》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宣扬这个。所以帝尧让天下这个举动之后,墨子应该写点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好处。

否则怎么说服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尚贤啊?

然而没有,墨子完全没写。

由此可知,前面写的这些并不是编的,因为要编,就编全套啊,把后面的好处也编了啊!

结合燕王哙那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尧舜的事,普遍有一种认知,那就是尧并没有真的禅让天下给舜,而是作秀。

当然,表面不能说作秀,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心里有数,嘴上还是得说尧多伟大啊。

毕竟鬼知道尧是不是真想禅让?几千年前的人了,墨子、孟子都没有读心术,万一帝尧真想禅让呢?

只是对方拒绝了啊!你不能就说他不想让,他怎么想,我们哪知道?你要诽谤上古圣君?

所以当时,对于帝尧的举动,肯定分为了两派认知。

一派是孔子为代表的‘真让’派。

他认为帝尧是真让了,只是‘许由’、舜都没接受,无奈传位丹朱,之后果然丹朱这个人不行,万民跑到南河之南,请舜回来接管天下。

大禹也是这样,都让位给伯益了,全怪儿子夏启野心勃***兵把伯益干掉了,这才家天下!全怪夏启啊!

以上,这是孔子派的看法。

为什么孔子不写呢?因为小众,当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另一派,则为‘假让’派,都认为帝尧作秀!故意说让天下,实际上他知道,对方不敢接受。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许由’吗?

这是个帝尧时期的贤人,大概是最早的隐士。他很有才能,重义轻利,但是不愿意入帝尧的领导班子。

许由这个人的典故,有一个成语叫‘洗耳颍水’。

意思是说:帝尧老了的时候,派人去请许由,说要让天下给他,许由断然拒绝,并且感觉受到了侮辱,然后用颍河之水洗耳朵。

表达了许由淡泊名利,而帝尧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嗯嗯嗯,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假让’派,就认为帝尧是个到处张扬自己美德的人。

他知道许由不会接受,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许由,以博得美名。

也知道舜不会接受的,所以故意说要让位给舜,以博得美名。

这其实就相当于:“小伙子好好干,我死之后,你就是天子!”

“做得好,再加把力,不愧是你啊,以后我一定要传位给你!”

通过这种方式,就像老板激励员工一样,帝尧驾驭手下的同时,狂刷声望。

当然,帝尧肯定玩得特别溜,选得对象,都是他看得出来,不可能接受自己禅让的人。

许由淡泊名利,舜孝顺至极,尧把他们都看清了,所以才敢这么玩。

我个人猜测,许由估计是也看穿了帝尧,在此之前,帝尧就用过其他各种套路了,所以许由在听到帝尧要让位给他后,感觉受到了侮辱,跑去洗耳朵。

哈哈,瞎猜的。

另外战国时期,假让派还认为,大禹也是假让,虽然真的让伯益继位了,可瞬间就被夏启给灭了,连个泡都没冒出来。

历史上,伯益连个帝位都混不上,夏启上位后,直接把伯益的事迹都抹得差不多了。

这怎么可能呢?伯益就这么弱?

肯定是大禹留了一手,大禹玩得比帝尧高明,在帝尧的基础上,搞了一波反套路,表面让位,实则所有人都是夏启的人,等他死了,夏启当然不服,直接起兵灭掉伯益,摧枯拉朽,继而天下还是他们夏氏姒家的。

以上,就是我综合燕王哙禅让的原因,综合墨子孔子荀子孟子等人的说法,所推论的战国时期的两派认知。

其中假让派,为主流,真让派,为小众。

孔子其实都未必真心觉得帝尧真让位了。他只是故意支持帝尧真让的说法,想表明当时‘礼崩乐坏啊!看看上古时期多朴素啊,你们怎么就这么胡乱揣测圣君呢?人家明明真心实意,你们非说他是故作姿态,纯粹是小人啊!现在怎么社会沦落成这样了?完全没有君子的立足之地了吗?’

孔子想恢复周礼,所以他必须主张,越上古的生活越好,越上古的君王越贤明,越上古的社会越有道德。

我们想搞清楚上古尧舜禹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得先搞清楚,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样的。

继而反推,根据其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得出上古一个大概的三帝原貌。

能找到的,最早评价尧舜禹的,就是孔子。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我懒得认真翻译了,总之狂吹,他好伟大啊!仿佛渺小的人在面对浩荡无垠的天空!

这是如何伟大的男子,他的统治一定会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的存在,万民生活得那样自在和自然,这种无上的美德,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

啊!光芒万丈!

孔子用一种发自内心敬仰的口吻,去衬托帝尧的‘人格之美’令人折服!

是啊,真美啊,所以他到底有什么功绩呢?

还是提了一点的,那就是尧制定了礼仪。焕乎其有文章,这句话指‘礼’。

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尧除了礼仪,啥也没干,剩下的只是‘美德’!

懂了,这是个人格魅力型君王!建立的是一个声望主义帝国。

这种美德,这种人格魅力,配上高大、华美、文明的礼仪,这就是帝尧时期,治理天下的核心竞争力。

记住这个概念,因为连孔子都只是这么认为的话,说明帝尧封顶了也就是这样,最高也就是用声望美德人格魅力这种东西,稳定住了天下各个势力,做到万民咸服的。并没有别的功绩。

反推,山海经里的帝尧,上限就是这样,不会有别的重要功劳。

那么接下来是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翻译一下,就是帝舜有五位贤臣,天下就得到了治理。武王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时代以及周武王时,人才最盛。然而武王十位治国人才中有一位还是妇女,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仍然服侍殷朝,周朝的这种美德,可以说传说中的至德,也就是这样了。”

孔子啥意思呢,很简单,说舜会用人,是个管理型君主!

结合孔子对帝舜孝顺的歌颂,以及帝舜小时候是个穷**丝,父顽母嚣弟傲,舜经常被排挤坑害,就这样还能做一个完美的孝子,情商得高到什么程度?

我们大约可以了解到,舜有能力,会用人,胸怀宽广和头脑灵活。

相比起帝尧的声望流,帝舜属于情商型选手,他就懂得拒绝、推让帝尧的禅让,而且拒绝时,恐怕说的情真意切,并且言语中特别给帝尧面子,而且他还总是帮助帝尧提高声望,对帝尧的统治有着极大的辅佐作用。

所以帝尧非常喜欢舜,就总是拿着舜刷美德。这也同时让舜,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本。

记住这个概念,连孔子都没有拿出帝舜的任何实际功劳,说明帝舜封顶,也只是会用人,长袖善舞!

我推测舜在山海经时代中,大约是与人为善,同事、手下关系都处得非常好,情商极高的人。

那么他善于用人,到底驾驭了哪些牛人呢?很多,但最有名的当然是大禹。

最后,禹又是怎样的评价呢?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翻译一下就是,禹,无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饭,而给先祖的祭品却很丰盛。自己衣服朴素,而祭服却很华美。自己宫殿简陋,却尽力视察沟渠,亲自治水。禹,无可挑剔。

继人格魅力型君主,长袖善舞型君主后,终于来了一位实干兴邦型君主了。

注意,祭祖这个不能省的,从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可能觉得这玩意儿搞得那么丰富干嘛?

但是在古代,甚至上古,祭祖都是重中之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根据孔子的认知,我们反推,上古时这是个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登上巅峰的君王。

他可能礼仪形象不够高大上,甚至可能很粗鄙。他可能人际关系不够讨人喜欢,甚至可能不太会说话。

不懂礼仪,不善言辞,相貌可能还很一般,甚至还是罪臣鲧之后。

他要重整家族,让家族恢复祖上颛顼时期的荣光……是的大禹也是颛顼后裔。

到底怎样才能出人头地呢?

大禹懂得一个道理:帝尧刷了一辈子的声望,帝舜笼络了一辈子的人心,他们那无数件小事合起来,都不如自己干一件大事!

把黄河降服了。

注意,这都是三位帝王的‘上限’。反推向上古,实际情况,可能会比这三种评价更差劲一些。

但是基本人设在那里,框架还是这样。

综上,人设线索收集齐了,结合《山海经》把尧的儿子丹朱称为帝丹朱。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帝尧时候民风还算淳朴,帝尧善于制造大事件,刷存在感,很多氏族首领崇拜他,德高望重。

他说要把天下传给舜,但是舜不是傻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帝尧觉得可以重用,自觉可以驾驭这个人。

之后尧越来越老,渐渐对各地氏族失去了完美掌控,而舜与各个氏族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并且有不少功绩,名望很高。

当然,依旧有一批氏族站在丹朱那边。

帝尧在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某一天,尧召见了舜。

他再次向舜禅让,说丹朱不足以托付,要把天下让给舜。

这一刻,尧起了杀心。

只要他感觉舜真有这个想法,舜当场就得死。

有点类似白帝城托孤:“我死之后,丹朱不足以托付天下,彼可取而代之。”

我脑补的,大概就这意思。

然而以舜的情商,怎会意识不到,自己若有一丝意动,出门就会被‘失足溺死于黄河’。

舜肯定是完美化解了这波试探,情真意切,让帝尧感觉这真的是个好孩子,继而放心了。

不久后,帝尧死去,丧事办完。

开始天下共主的推举。

如果帝尧只指定了一个人,那么不用推举,直接就是那个人。没有指定,就是他的儿子。

而帝尧生前指定了至少三个人,丹朱、许由、舜。

所以理论上,新帝要从这三人里选。

我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帝尧肯定是能指定继承人的,如果他指定的不算,最后是一大群人公选,可以随便选谁,那么他‘举以为天子’这种推荐式刷声望就没意义。

帝尧禅让天下,必须要是真的可以把天下,交给任何人。所以天下人才会觉得,帝尧太伟大了。

因此天下共主的推举规矩之一,肯定有若指定继任者只有一个时,这人直接继位。

但是从山海经我们知道,帝尧的儿子丹朱,称帝了。

所以推举人里肯定还有一个丹朱。

事实上我加上许由,只是尊重一下战国的说法,反正也不重要,没人选他,直接排除,他就是个隐士。

那么三位候选人,排除凑数的许由,另外两个到底选谁呢?

从‘法律’上来说,选贤。但从当时的社会习惯来说,应该还是子承父业,选儿子。

为什么说当时主流应该选儿子呢?

很简单,禅让天下给别人,能被认为是大美德,本身就证明给别人这件事‘不应该’。

孔子等后世儒家狂吹尧禅舜,其实反向说明,上古帝王都是子承父业,突然冒出来一个尧天下给了舜,没给儿子,这才有狂吹的基础。

上古时期,尧能利用‘举以为天子’,拿这种推荐别人继承自己帝位的事,提高声望。本身就说明,禅让很稀有。

其他参与投票的大臣、部落酋长们,首先要会觉得尧应该传儿子,理所当然,才会佩服尧举荐别人。

仔细看看历代先帝,黄帝、颛顼、帝喾都是姬,尧也姓姬。

其实家天下,根本就不是大禹夏启开创的,完全是背锅了。家天下,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所以姓姬的尧,举荐异姓的舜继承他,才会在当时那么令人震惊,声望狂涨,人人赞颂尧的美德。

因此,上古时期,优先世袭,儿子的品性能力声望,只要说得过去,就肯定传给儿子。

其次投票,各大部落,可以推举其他候选人,且帝自己,也能推举别人。

之后从帝的儿子,和其他候选人里面,大家投票选一个。

这个投票,大家都懂的,所以惯例都会投给帝的儿子。只是‘法律’上,允许他们投别人。

那么到底是选丹朱,还是选舜呢?

舜此刻,肯定有不小的势力能威胁丹朱继位了,但是帝尧没杀他,说明又还差一点,支持丹朱的人较多。

对此,舜聪明地选择直接退出,去为帝尧守丧三年!

让丹朱轻松继位,号帝丹朱。

可是因为舜的退出,又在为先帝守孝,丹朱没能与他发生冲突,也找不到毛病削弱舜的名望,再加上丹朱可能能力不行。

所以舜的势力,依旧很大。丹朱虽然是天下共主,可天下有三四成的势力,其实是听舜的!

这些氏族首领可能很不服丹朱之类的,而丹朱又不太会搞好关系,因此三年下来,丹朱一事无成!干啥啥不行。

想想,自己的手下里,有三四成是竞争对手的人,他能干的成什么大事?

三年期满,舜虽然放弃了帝位竞选,但以退为进下,却反而势力比三年前更大了。

但是,舜依旧谦恭和睦,对帝丹朱非常尊敬,并且将自己外放,远离政治旋涡中心帝都,去了南河之南工作。

在外人眼中,帝丹朱可能是步步紧逼,而舜则是步步退让。

又不知道多少年,帝丹朱一事无成,甚至可能搞砸了不少事。

而舜则在南河之南做了不少事,与人为善,甚至还调解了许多氏族的矛盾,并帮助了很多首领。

于是舜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帝丹朱搞砸了一件稍大的事,成了导火索。

众多氏族首领要罢免帝丹朱,去把舜接回来,请他称帝。

舜推辞了一番,最后发现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后,只能感慨天命啊,你说我一个河南的酋长,怎么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呢?就此继位,并把丹朱一族,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一个玩弄人心的君王啊。

注意,我这里并没有采用《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种说法,与山海经不符。

舜如果真直接翅膀硬了,在尧活着的时候就囚禁了他,之后又流放了丹朱。

那么凭什么有‘帝丹朱之台’呢?

所以丹朱必然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帝,而且时间并不短,起码没有后来的伯益那么短,伯益最多只当了几十天的帝。

舜善于用人,情商极高,这是他最原始朴素的形象和能力。

这样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功绩,凭什么把上一代有人格魅力的尧给直接囚禁了?

氏族首领那么多,又不是舜的家奴,如果感觉舜这个人伪君子,必然会人心涣散。

按照舜最后成功来看,他就是那种王莽级的人物,或者说王莽完全是模仿他。

另外王莽还不如他,王莽最后还把自己玩脱了。

而舜的人设一直没有崩塌,一个人无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要他能一辈子都跟人保持良好关系,让人称赞,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跟他内心实际在利用这一点获得什么,没关系,不重要。装了一辈子,那就是真的。

舜,确实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主要是内政搞得好,改革细分了很多官职。

他在位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理黄河,但是黄河是禹治理的,也就是说他真的很会用人。

禹踏踏实实地干,一心想做成这件大事,而重振家族。

付出无数辛劳汗水后,终于完成治水,此时威望达到顶峰。

而舜这个人,没有非要传位给儿子,他维持了一辈子的人设,到死也没有崩塌。

也许他还是举荐了自己的儿子,也想传位给儿子。

但他不想又自己的儿子在血腥斗争中死掉,所以同时也指定了大禹。

毕竟,大禹的功劳太大了。

最后投票,大禹轻松胜出,支持他的人太多了。

至此,可以说舜就是个聪明人,他用情商成为帝,并最后完成善终。

我这一次,没有采用后世一些非主流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我觉得这不现实,写舜禹弑君,写他们其实非常卑劣的,定然有所政治目的。

是的,我这一次站在了主流说法上。

人设在那里,舜不可能在其有生之年,背叛尧。

他从一介平民,走上人生巅峰,固然靠他自己,但没有尧的赏识,舜不可能出人头地。

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他在妫水之滨,让舜有了诸侯级姓氏‘妫’。

舜可以辜负天下人,唯独不可以辜负帝尧。

就像丰臣秀吉,如果不是织田信长死了,丰臣秀吉不可能成为‘天下人’,他是从农民开始,被织田信长一手扶起来的,秀吉出人头地的传奇背后,是织田信长的恩重如山!

舜逼尧,流丹朱?逗呢?

舜也是从一介平民,被帝尧赏识,一步步扶了起来。

如果他囚禁了尧,流放了丹朱,人设崩塌,舜不足以威服于天下。

所有人都不会再相信他,一个人连自己最大的恩人都可以害,这种人可以追随吗?

不管他势力有多大,不管他有多大功劳,舜都不可以辜负尧,否则天下皆会远离他,尤其在尧名声本来也很好的情况下。

同理,禹也一样。

虽然禹是嫡长子,一出生就姓高贵的姒(si)。

禹的父亲鲧之一族,乃四罪之一。禹属于罪族,跟蚩尤后裔三苗是一个级别的,相当于被父辈的罪,牵连流放的人。

你们听大禹治水的故事,有没有奇怪过,为什么鲧治水失败,被杀,然后还要让他的儿子,禹继续去治水呢?

一般来说,难道不应该换别的手下去治水吗?

皇帝任命一个治水总督,这人把事情搞砸了,论罪杀死,可能再派他的儿子,继承治水总督吗?

很多人有个误解,以为发洪水,然后派人去治正在发生的洪水。

其实不可能的。发洪水,只是个起因,不可能正在发洪水的时候去治理的,又不是现代。只有93年的时候,才是正在发洪水的期间,拼命去堵。

事实上,鲧治水,和禹治水,中间隔了蛮久。并且他们每个人治水的时候,都治了十几年。

鲧治了十年,结果又发了特别大的洪水,所以被杀了。

舜统治的期间,黄河又开始搞事,他提拔禹去治水,就是恩重如山。

禹作为罪臣之子,被流放者的身份,还被派去治洪水,完全是舜的赏识。

没有舜的赏识,禹根本没有这个机会。

禹治水,治了二十年,恐怕期间受了无数质疑。没有舜的支持与信任,就没有禹那泼天的功劳。

这就类似郑和,郑和就是被流放的一族里的人,是永乐大帝赏识他,阉了收为己用,不断培养,还派他七下西洋,名垂青史。郑和一辈子都忠心耿耿,哪怕手握兵权,在海外都可以打下一个国家,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背叛朱棣。因为没有朱棣,就没有他郑和。

人是社会动物,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这个社会就容不下了。尤其在古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乱说的。

小恩小惠,‘世受皇恩’这种,还算好,君主不贤,造反咯。

可真是那种把你从微末之际,提拔上了天的人,是绝不可以背叛的。

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也许禹就想当帝,也不是做不做的了的事,禹当时一定已经势力超大了,因为功劳太大,谁都服他。

可是,‘逼舜’这种事,却绝对不可能做,只要有脑子就知道,做了,则天下离心。

谁能信他?对你恩情最大的人,你都能害,你还有谁不可以害?

你又不是神,你原本只是个屁民。

舜、禹的德行名望这种基本盘是不可以丢的。

综上,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无稽之谈,哗众取宠。

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偷换概念,只对一半!

成汤可能流放了桀,武王肯定讨伐了商纣。

因为桀对成汤没有恩情,成汤的一切是他自己发展起来了,桀反而还打压了他。

武王的一切是文王给的,武王压根没见过纣王,凭啥不能伐?

但是尧舜禹,却性质不同,概念不一样。

尧对舜的栽培,犹如天高。舜对禹赏识,犹如海深。

把武王伐纣,跟他们放在一起,就是偷换概念,故意让人以为,舜、禹上位的情况,跟武王伐纣一个性质。

其实差得远了。

舜是聪明人,哪怕他真想上位,也得等尧死了,然后用他的情商,让大家拥护他。

禹也是聪明人,他降服了黄河,乃滔天功绩。无数人愿意支持他,天下不是他的也是他的,没必要动武。

这是最合理的情况。

总结一下,尧知道舜不会接受禅让,所以总拿举荐舜接任自己这种事刷声望,但最后还是传给了儿子。

舜,上古第一出人头地者。

洞察人心,看穿世情,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通透。长袖善舞,情商极高,王莽谦恭未篡时,舜是一辈子都很谦恭,最后硬是靠着民心,被众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

不争则争,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了。以退为进,不需要去逼尧,不需要去流放丹朱,他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人际关系,天下自然是他的。

大禹更不用说了,我把他列入五帝,就知道我对他有多么推崇,仅次于颛顼,他在山海经里篇幅极大,我以后会单独讲他。

总之泽被苍生,治水功业,让他注定是帝。

不过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的可不只是自己,而是家族。

他的家族心极重,所以最后禅让给伯益,却只重用夏启派系的人。

是以禅让给伯益,伯益也坐不住!大禹一死,夏启直接起兵造反,夺取天下。

至此,天下,不再有选举,完美世袭。

舜可能是真谦恭,但禹一定是大心机。

伯益刚上台,就被夏启杀掉,这背后都是禹给儿子铺好的路。

这就是上古帝王的套路。

后世,王莽模仿了舜,篡了汉,却没能善终。

曹操模仿了禹,自己一死,曹丕代汉。

无论是王莽,还是曹操,乃至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类似故事,在我们的文明里,早就有先例。

我们所做的一切,古人早就玩过了。如果你们熟读历史,便会知道,现代的所有事情,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其他没有什么新奇的。

人的本质……从未变过。

我们注定是个套路、权谋都玩出花来的民族。

你们基本了解了这些以后,可以再来看山海经了。

一万四千字,这才写完尧舜禹的‘引子’,番外的番外……

对于舜、禹在山海经里的传奇,有!舜有一个,脑洞极大。禹有很多,牵扯整本山海经。

比如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对于这段,我有个绝妙的解读。

但篇幅不够,我只能下章再说了,因为完全是我个人的脑洞,所以可能会放在新开的番外卷里,是vip章节,抱歉。

……

fpzw

UU文学推荐阅读:校园恋爱:逐渐落入校花女友手中致我未曾谋面的青春不当舔狗后,校花哭问为什么!无敌后,回归当天被女总裁祸害秘方壮阴阳,我乃装修王!我本修仙人饥荒年,万兽拜,团宠龙神三岁半!人生赢家[快穿]这位人族武圣大限将至!你找你的男闺蜜,我走你哭啥?清穿之四福晋养崽日常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才不要修罗场和离前我重生了玄门真千金:稳定发疯后被团宠了小公主别写了!皇宫的瓜被曝完了锦绣农门小福女踏准风口成巨富村野风流神医千亿大佬的婚后人生打卡:从三流主播到顶尖食神蛊色天香娘娘驾到:安陵容重生后不想宫斗破天战尊老子修仙回来了斗破苍穹团宠萌宝一岁半从快被饿死的小流浪猫开始进化千亿富豪的婚后人生仙道巨擘自地摊崛起新婚夜,王爷非要和我约法三章我有九千万亿舔狗金陈远林书彤大明之雄霸海外华娱之实绩为王偷香仙医重生之从做个好爸爸开始人在斗罗,开局被比比东活埋皇后成长手札掌欢完美战兵四合院:这个保卫员坏,痞,帅!梦游妈咪:谁是我爹地千树万树情话开疯狂从2000开始叫我女王(GL)赘婿之杀神回归县城青年之入世萌妻羞羞:BOSS,慢点撩!松小姐今天喝酒了吗千金大佬她slay全场小乞丐掀翻三界
UU文学搜藏榜:重生之从做个好爸爸开始人在斗罗,开局被比比东活埋皇后成长手札掌欢完美战兵四合院:这个保卫员坏,痞,帅!梦游妈咪:谁是我爹地千树万树情话开疯狂从2000开始叫我女王(GL)赘婿之杀神回归县城青年之入世萌妻羞羞:BOSS,慢点撩!松小姐今天喝酒了吗千金大佬她slay全场小乞丐掀翻三界故事无限我真不想当女主角都市霸道医仙人间凶狗直播:穿书炮灰反成人生赢家皇上今天掉马了吗重生七零我靠种田暴富了叶君临李子染全文免费阅读笔趣阁退婚后我嫁给了渣男他叔头条婚约都市崛起之开启万界交易序列为零东京泡沫后的文娱时代逍遥渔场妖孽男神在花都最废女婿战神她在娱乐圈杀疯了胭尘团宠寨主种田忙开局我被系统一直坑地府微信群军少,有点喜欢你娱乐之中年危机错婚试爱病娇惹不起想支持乡村教育,却成为商业大佬逍遥明星娶夫不易[穿书]重回1981从退婚开始不凡兵王我的篮球生涯养废青梅的我,只好负起责仙履奇缘:睥睨魔天之嗜血魔妃你说命运我说无常
UU文学最新小说:不是哥们,武道导师这么抽象吗?重生,从被变色龙咬后崛起!娱乐:从恋综俘获女嘉宾开始穿书后,所有人都在逼我做主角重生都市仙尊归来转世仙帝奶爸种田养娃日常官场:拳拳到肉,专治不服六零年代,开局一元秒杀系统全能小子修真路年代:我真没想跟前妻闺蜜处对象老阿姨大我十八岁,也太宠我了!刚满18岁,系统终于来了黑脉重生了,此时不浪何时浪植物纷纷变异,还说是正经农场?都市狂想日记高武:儿子别怕,爹真无敌了!婚外纪事变身紫毛萝莉,开局攻略高冷校花世界杯?娱乐系统和不好惹的宿主被迫参加恋综,结果成了天王开局变成拖鞋,成为所有人噩梦美女老板请自重!倒悬之月为人师者之赤篇随军大西北,八零假千金暴富了国外砸场,一曲囍老外升天!重生1977,娶了女儿国国王重生从世界杯开始暴富迎娶白富美华娱2006,我的导演时代斩鬼化境暴富后我吃上了老婆的软饭缅战兵王:从救小姨子开始本人魔女才不是你的魔法少女老师宦海扁舟这次我只想当一个综艺咖为求原谅,女神把我榨干了听说你是主角,我踩的就是主角都市隐藏先知我就想公司破产,奈何员工全是老六!让你接手钢铁厂,你居然卖军火!观想图网游:只有我能看见真实都市重生:我的仙帝修仙路列车求生:开局激活预知模块!异世之帝皇再临满门忠烈你退婚,我重回巅峰你悔啥?我的系统整天都想让我秃头乡野山村神医培养万千神邸,动物园成生命禁区从属性面板开始的超神级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