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暗道一声“失礼”,又歉意一笑:“我方才只是在想,到底是城里养人,你的气色远比早先要好上许多。”
人都喜欢听好话,杨喜儿也不例外。
听到村长的夸赞,她喜笑颜开道:“每日不用风吹日晒,再黑的人也能白上几分。”
除此之外,也与她的刻意保养有很大关系。
自打年底清闲不少,她可算腾出时间捯饬自己那张脸来。
原身的底子本就不错,但早年到底是个农妇,又从无保养概念,加之三十好几了,整张脸看起来有些蜡黄。仟仟尛哾
她接管这具身子后,不仅营养跟上了,还时不时做个面膜啥的,气色自然一日好过一日。
和村中那些同龄村妇比起来,显然拉开了不少距离。
村长无意纠结这个话题,毕竟一个大男人总不好一直盯着妇人的脸看。
于是,他赶紧转移了话题:“杨氏,我有事要同你说。”
杨喜儿见他神色有些郑重,颔首道:“村长有话直说便是。”
村长搓了搓手,语气带了几分歉意:“半个月前,桃花村来了一群人,说要给小头说亲,还让我来劝劝你。”
杨喜儿闻言,神色立时冷了几分。
村长要是不提这事,她险些都要忘了半个月前那场闹剧。
她原以为那王婆子当时只是吓唬她,没想到桃花村竟然还真敢派人到村子施压。
村长见杨喜儿的脸上没了笑容,连忙解释:“你不要误会,那些人一来,我就让人将他们撵跑了,乡亲们都分得清好歹,岂会帮着外村人欺负你们母子。”
杨喜儿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些。
外村人的行为她干涉不了,她担心的是同村人背刺她。
幸好,树林村还是一如既往的团结。
也不枉她费尽心思带着全村脱贫致富。
“你踏实在外面打拼,全村老少定然不会拖你的后腿!”村长继续表忠心。
且不说杨喜儿是全村的主心骨,大家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全都仰仗着她。
就算杨喜儿还是从前那般好吃懒做、蛮横无理,身为村长,他也不会帮着外人欺负自己的村民。
杨喜儿淡笑道:“我自然相信大家。”
话音刚落,村子里就传来一阵惨烈的猪叫声。
叫声响彻整个山谷,惊起一片飞鸟。
村长面露喜色:“是村里的后生们在杀猪,这个年,咱们定要好好吃喝一番。”
杨喜儿听着此起彼伏的猪叫声,疑惑出声:“这不止一头猪吧?”
“三头。”村长竖起三根手指,“咱们村百十口子人,一头猪可不够吃。”
他打定主意让大家今年过个好年,猪肉自然要管够。
“猪是在何处买的?”杨喜儿更疑惑了。
先前闹了几个月的旱灾,人都没水吃,牲畜自然更没有。
即便侥幸活下来的家禽家畜,价格想来也不会便宜。
村长笑眯眯道:“邻近杏花村买的,不得不说,杏花村的里正人确实不错。”
杏花村位于树林村的东边,比桃花村要远上一些。
杨喜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两村交好是好事。
树林村村民大多数都是亲戚,随着各家儿女长大,不免要面临结亲问题。
但,总不能内部消化,毕竟近亲不能繁衍。
若是和杏花村交好,日后两村不仅可以互相帮扶,后辈们的婚事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两人边走边聊,很快走到了杨喜儿的家门口。
杨喜儿原想让村长进屋喝杯茶,村长却摆摆手:“你赶了那么久的路,也怪累的,先好好休整一番,中午全村老少一起吃个团圆饭。”
“好。”杨喜儿应下。
因着老屋老两口提前回来的缘故,院内早已被他们打扫的干干净净,门上还贴了对联,门口也挂了两个大红灯笼。
看起来年味满满,格外喜庆。
刘氏见杨喜儿回来了,赶紧迎上前:“娘,中午想吃啥,我去做。”
如今的刘氏自信不少,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杨喜儿笑道:“不用了,中午全村一起吃团圆饭。”
刘氏方才也听到了杀猪声,但她没往这方面想,此时听杨喜儿这么说,忙笑着应下。
“吕氏呢?”杨喜儿环视了一周。
刘氏指了指后屋:“我给他们安排在了汤氏隔壁屋,想来母子二人正铺床呢。”
杨喜儿十分满意。
上半年还动辄哭哭啼啼的大儿媳,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安排起家中事务了。
“不错。”杨喜儿拍了拍刘氏的肩膀。
刘氏顿感受宠若惊。
婆婆居然夸她了!
她太开心了。
“婶婶,婶婶!”
浩浩的声音自门外传来。
杨喜儿回头,就见浩浩正向她飞奔而来,沈氏和狗子紧随其后。
“浩浩又长高咯。”杨喜儿搂住浩浩,捏了捏他的脸蛋,“还长了不少肉。”
看来沈氏将他照顾的极好。
“婶子,回来啦。”沈氏牵着儿子上前见礼。
杨喜儿打发刘氏去烧水,笑着拉过沈氏:“都是一家人,这么客气做啥,才下山?”
沈氏点头笑道:“村长派人上山接我们,说今日婶子要回来,全村中午一起过年,我就赶紧下来了。”
说完沈氏将肩上的包袱解开,取出一双绣工十分精美的深蓝色绣花鞋。
“婶子,快试试合不合脚。”
杨喜儿满脸惊讶:“送给我的?”
沈氏颔首:“绣活全部完工了,闲来无事,便想着给婶子绣一双鞋,感谢婶子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
“都说了是一家人,这般客气做什么。”杨喜儿满眼笑意地接过鞋子换上,不大不小,刚刚合脚。
这双鞋她真是越看越喜欢。
不仅漂亮,穿着还十分舒服。
只不过眼下是冬天,绣花鞋穿着还是太冷。
她恋恋不舍的将鞋换下。
“正好。”杨喜儿松开浩浩,“我也给你们带了礼物。”
拿着绣花鞋,杨喜儿去了自己的卧房。
她的东西家里人拿回来都不敢乱动,只敢给她整齐码放在桌上。
杨喜儿取了给沈氏三人准备的礼物,又将绣花鞋放好,这才出了门。
她为沈氏准备的是一只银簪,为两个小的准备的是文房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