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日,李元吉成了最为无事的人。
窦孝慈自从那日说书一事后,就罕见踪影,李元吉明白他是对是张罗信息收集的事情去了,这个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外甥郎沉下心来做件事,倒也极为难得。不过这也是李元吉所期望见到的结果,毕竟窦孝慈做得是暗线上的事儿,与他性格反差明显,寻常人自然也猜测不出。
先前贴出去招兵的告示终于起了作用,大抵是因为击退了突厥,加之有着吃饱饭的宣传,让一些逃难的百姓选择了这里,如此宇文思纯可是忙的焦头烂额,李元吉寻过他两次,见到对方甚至连喝口茶水的功夫都没有,遂也不好过多停留。
好在有张公瑾在一旁帮衬,宇文思纯才没有累了病倒,只是几日下来,两人皆是瘦了一大圈,于心不忍的李元吉唯有每日差人送些食补之物,让他二人补补身子。
当然,最为开心的便是李靖等人,逃难的人来到晋阳后,首选便是参军,原本空缺的兵营瞬间涌进了大批青壮汉子。
其中更有些身手不错的练家子,这让李道玄与尉迟恭两人更是乐开了花,因二人本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导致白虎卫和玄武卫未能满员,眼下终于收齐了兵卒,即便是常年不喜形于色的李道玄,也是罕见的笑出了声来。
可即便如此,在清明这一日,所有人还是齐聚到了齐王府。
天蒙蒙亮,李元吉一身素服跨出了齐王府大门,身后跟着犹如影子,戴着面具的王三。
门外,李道玄等人早已经等候多时,见到李元吉出来,众人跪下行礼,“见过大王。”
李元吉目光扫过,见人人身穿白衣,即便是杨珪媚,也是一件白色的裙衫,李元吉摆了摆手,“免礼,出发吧。”
说罢,李元吉大步往前走去,李道玄等人皆是沉默不语的紧随其后,纵使往日里性情放荡不羁的窦孝慈,此刻也是面带哀伤的神色。
街头早已是站满了百姓,放眼望去,满城尽是白衣,无人脸上不带着痛楚的神色,虽是早春的街头,天空却格外阴沉,举目之间尽是肃杀之色。
人越来越多,跟在李元吉的身后,浩浩荡荡,宛若白色河流,人群之中,时有掩面而泣者,终于,在快到达忠义祠前,哭声由溪水汇流城河,痛哭声此起彼伏的响起。
毕竟在先前对阵刘武周与突厥的战事中,有许多家庭失去了至亲,尤其是看到忠义祠前的广场上立着的三丈高全体黑色的石碑,越发的忍不住了。
因为石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色字体,那是战死的将士的名字。
虽说战事已经过去约莫一个月,失去亲人的伤痛本是在慢慢淡去,但此情此景,睹物思人,怎能不悲从中来?
李元吉双目红肿,昨夜他便辗转难眠,如今耳边听得那些低泣声不免眼圈更加泛红。
参战的窦孝慈等人经历数次生死,而这些逝去的将士曾经是他们一同冲锋杀敌的同袍,其中有些人甚至为他们挡过刀枪,此时皆是沉默不语。
五大三粗的王石立在杨珪媚身旁,与杨珪媚一同抹着眼泪,性情率真的他,感情表达也毫不遮掩。
唯有戴着面具的王三,身为突厥的皇子,心情复杂万分,眼前这些人是因为阻挡突厥大军而死,他本该愤恨他们,或者应该有些不屑一顾,但不知为何,内心竟是涌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恸。
天空,不知不觉间,小雨淅淅。
李元吉环顾四周,“诸位父老乡亲,今日清明时节,按俗悼念亡人,人人心中皆是悲痛万分,小王也是如此。”
“小王心痛的是此处长眠了众多忠勇热血的将士,他们有的是孝顺的孩儿,有得是宽厚的父亲,为了保卫晋阳不受外地来犯,毅然而然的辞别了至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阻挡敌寇的马蹄。”
“马邑城下,他们不畏生死,攻克了刘武周之部。雁门关下,又毫不惧怕突厥大军,殊死抵抗,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突厥人。”
李元吉深吸了口气,走上前,在石碑前双膝跪地。
身后,李道玄、李靖、宇文思纯等人自然也立马跪了下来。
顷刻间,百姓也齐齐跪下,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浑身颤抖的磕着头,口中不断的说着,“大王,使不得,使不得……”
李元吉重重的磕了三个头,接过身旁侍从递来的酒碗,在石碑前洒了三碗,随后才朗声道,“他们是忠义之士,是晋阳的英雄,正是将士们奋不畏死,才能保住晋阳的父老安危,才能有小王的性命无忧,自然受得起小王跪拜。”
“如今天下未定,烽烟四起,晋阳作为大唐的龙兴之地,又身居河东要处,北有梁师都,东有窦建德,南有王世充,皆是虎视眈眈,更有铩羽而还的突厥人前来寻仇,因此必会再受战火席卷。”
“小王不敢在此应允各位父老全然无忧,但若是有战,小王定当冲锋在前,晋阳的儿郎随我出征,小王会竭尽所能将他们平安带回。若有不幸以身殉国,则进忠义祠,受香火供奉,让世人铭记。”
“至于亲眷”,李元吉伸手抚摸石碑,叹了口气,幽幽地道,“小王若是有幸未使命殒身销,自当是好生照拂。”
李元吉有些莫名的伤感,毕竟乱世之中,人命轻践,纵使他来自千年之后,可却也难料日后之事,尤其是玄武门那一遭,每每想起,总是后怕不已。
“大王仁厚,如今并州之境盗匪绝迹,百姓安居乐业全凭大王之功,我等草民愿听从大王差遣,保家卫国,虽死无憾。”
人群之中,经历过对战刘武周以及突厥的老兵朗声道出这一句来,或许是想起了并肩作战的手足弟兄,那张即便敌寇长枪刺来都毫不改色的脸上泪水涟涟。
“说得对,俺没读过书,但俺一家老小能吃饱肚子,皆是大王之功,任何胆敢冒犯大王与晋阳城,小人可是要与他们拼命,哪怕头颅掉了,还能在这忠义祠留个名字,也算是青史留名,以后子子孙孙谁还会不知祖上出了个人物哩!”
此言一出,倒是不少人破涕而笑。
虽有大难,但是百姓仍是淳朴坚毅。
李元吉率先给战死的将士点了香,其余之人纷纷效仿而行,一时间,忠义祠香雾缭绕。
从此,忠义祠百姓祭拜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丝毫不逊色于寺庙道观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