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位置就这么多,君影占了一个。
那么……
倘若他不作为的话,就需要换一个人上来顶替他的位置。
即便君影在先帝在位那会儿,做出了不少贡献,而且也适时的减少了秦国的亏损。
但,若他不能为新帝所用的话,一切也是白搭。
再多的才华,也是空瞎。
秦国此时的情况,容不得那些心思各异之辈,也容不得那些对秦国不利的思想存在。
出于种种考虑,秦正与皇帝这边也会酌情考虑。
至于之后要如何看待君影,就要看他接下来如何做了。
他们也不会太苛刻条件,但至少君影明面上的功夫,要做到让他们觉得满意。
满足这一点,皇帝与秦正二人心中便有底了。
如果对方的行为敷衍,或者是有意反叛的话,事情又另当别论。
在小将离这边应和了几句,后面的事情也就好办了,两人很快便吩咐下去,几位主事也是各司其职,将相应的安排给落实。
穿过这片适合埋伏的山林。
队伍有条不紊地走在前方的道路上,成功与率先跑出去的那一批百官队伍汇合。
这些人也没离得太远。
就在林子的不远处看着。
从刺杀开始那会儿,小将离等人便下令,命人带着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官,率先撤出包围。
将他们带到空旷的地方等待后续指令下达。
而他们选的地方,也并未离山林太远,很快便撤离出来,但撤离出来后,众人自然也看到了后方渐渐升腾起来的浓烟。
见此,众文武百官自然知道里面的情势不妙。
但他们除了心里着急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官,武力值不高,他们除了拿着手中的文士剑,去砍砍那些实力不如他们的人外,什么也做不了。
这要是冲上去,完全就是在给敌人送菜。
至少在小将离等人眼中,这些文武百官的实力,还不如那些军中刚训练没多久的将士呢!
论起身体素质,那些刚训练没多久的将士,都比这些身体羸弱的文武百官,好了不知多少。
所以……
即便知道山林那边的情势不好,这些人也只能原地干瞪眼,想要支援什么的,那就不用想了。
这些人只能干坐在轿辇之中,等待结果。
山林中的浓烟越来越黑沉时,百官之中也爆发了一场不小的混乱,但很快便被镇压了下去。
以实力上的碾压,彻底将这混乱镇压下去。
文武百官那边,也没闹出什么风浪来。
当然,这也归功于秦正手底下的那些幕僚,以及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已经被小将离等人给一起留在了山林之中。
特别是那几员前朝留下来的老将,这些人手握兵权,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和那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武百官待在一起。
故而,小将离等人便酌情将他们给一起留在了山林之中,也算是为秦国出一份力。
至于这些人手中的兵权,此事暂且不议。
现在是该发挥他们真正作用的时候,拿着朝廷的俸禄,自然不能什么也不做。
该他们出力的时候,这些人自然也得出一份力。
所以这后面,几员武将其实也是出力不少。
山林之中的局势变幻万千,而早已离开战局的一众文武百官,也是伸长了脖子,在安全的地方等待。
当他们看着那边的火势,以及滚滚浓烟升腾而起时,心中说不慌乱那是假的。
毕竟这架势,看上去就是来者不善啊!
这一看,就是有备而来!
他们这才刚刚继任官职,能不慌张吗?!
这要是新帝继任当天,秦国就灭国了,那么说出去只怕会笑掉人大牙,他们这些新上任的文武百官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名气不比皇帝等人大,但在他们原来的地方肯定好不到哪去,混不下去都是有可能的。
只能远走他乡。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些文武百官自然也是要念着秦国那边能化险为夷,顺利突围。
当然,这些人里也不全是念着自身利益的主。
也有想改变秦国现状的人,这些人都是因为先帝在位那会儿,遭到前朝百官打压的不志之士,怀才不遇。
一身才华横溢,却看到了朝堂上的黑暗。
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憋屈的被那些人给发配到小地方去,任劳任怨的做个地方父母官。
虽说这也没什么,但看着秦国的朝堂如此腐朽不堪,这些人心底要说不气愤,那是假的。
然而,也是因为看到了秦国境内剥削压迫的境地,这些人才迫切的想要改变现状,将秦国往好的方向上引。
利国利民,才是这些人心底最真切的想法。
出于这层考虑,这些念着秦国能蒸蒸日上的人,自然也是盼着秦国能取胜。
若秦国落败,他们的下场好不到哪里去不说。
百姓又将再度陷入水深火热,流离失所之中。
这乱世,本就是最疾苦的时候。
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都是最常见的景象。
可生在秦国境内,百姓也算能安居乐业,小有安定,这要是直接家国破灭,那么……这日子又怎么可能安定的下来?!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这些人既然能到朝廷任职,担任百官,那么舍身处地的想,这些人自然不可能去念着秦国败朽,或者是想着秦国被他国破灭。
看着山林那边的局势变幻,如此险峻,这些百官心中也很不是滋味,同时也深刻的明白秦国局势的严峻。
因为无力施为,这些人只能在原地静静等待,在心中默默祈祷,祈祷秦国能安然无恙地挺过这一走。
只要挺过去了,那么……
接下来便是他们同心协力,共同为秦国添砖加瓦,为日后的太平打下坚实牢固基础的时候!
没有人喜欢战乱。
因为一旦开战,便要流血流泪,劳民伤财不说,还引得民不聊生,四处哀鸿遍野。
百姓不得安定,那么家国如何安定?!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倘若民不定,那么家国何以安定?!
若国不能庇佑百姓。
那么这境内,必然是乱象横行。
在场之中能出任百官的,谁没读过几本圣贤书?谁没看到过那史书中所书写的盛世?!
谁又没有期盼过,他们能生出在那盛世之中?!
但可惜的是,时代不同。
他们身处乱世,并不能亲眼目睹盛世。
可秦国的文武百官也在此时,深刻地明白,倘若他们不能身处盛世,那……便亲手为他们的子孙后辈打下盛世的基础也未尝不可!
众文武百官心中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