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这两天交代木莲两口子和阿好照看好鸡场鸭场,接下来要在山腰那里开荒,明年才能好栽茶树。
她准备要去A市去一周,参加淑媛和学军的婚礼,长生已经打电话过来催了。
安安已经10个月了,能站一会儿,长得倒是越来越像长生了。木兰看着他就很开心,而且马上还要见到长生和丫丫了,一家子难得聚在一块,她也有几个月没有去A市。
木兰和安安没人陪着她们去,高远已经去上班了,慧英家里在盖房子,本来是阿好要跟去的,只是阿好的两个孩子都要上学,没人照看,最后就算了,再说阿勇月底也会回来,陪女儿过生日。
安安有这么大了,木兰没带什么东西,慧英抽空送她们母子俩到市里的火车站去,木兰又让长生到时候去火车站接她们母女俩,就坐了四个多小时的车,木兰倒不怕,而且安安也很乖。
木兰带着安安,安安一路很好奇,除了要给他把尿比较麻烦外,其他的都还好。不过木兰给他带了尿布,怕在火车上人多不方便,安安给尿在外面被人骂。
长生提早下班,接了丫丫下学后就直接开车去火车站,提早在那里等木兰她们过来。
长生怕丫丫肚子饿,给她买了几个包子,不过安安舍不得吃,只吃了一个,其他的她要留给妈妈和弟弟吃。
长生等了快一个小时,木兰母子才到火车站,好在一路上平平安安的没出怎么事。
一出车站口木兰一眼就看到站在人群中抱着丫丫翘首以盼,等着她们的长生。
穿过人群,两个人两双眼互望着,眼里似乎只有包含着对方,旁边的人群在他们身边穿行而过,他们好像都没看到似的。
对望了好久,直到丫丫喊了声“妈妈”为止,长生穿过人群,走到木兰旁边,放下丫丫,接过木兰手中的安安和行李,木兰则牵着丫丫,一家子开开心心地回家。
家里玉姐已经煮好了饭等着她们了。玉姐平常照顾丫丫,接送的话基本都是她去的,长生把丫丫交给她照顾也放心。长生是把玉姐当自家人一样对待,平时也上桌跟他们一起吃饭。
门铃声响起玉姐就知道是长生和木兰回来了,五点多快六点,刚好吃饭不晚。
木兰见到玉姐也很开心,玉姐接过长生手上的行李,然后拿了干净毛巾和脸盆给木兰和安安洗脸洗手。
木兰见到玉姐也很开心,毕竟又有几个月两人没见面,木兰也想着玉姐,平时多亏玉姐帮忙。
一家人都洗漱后坐到饭桌前吃饭,玉姐怕木兰坐一天的车太累了,秋天了人又容易上火,煮的都是清淡些的饭菜,又熬了很绵的粥给安安喝。
木兰叹道玉姐真是想的太周到了,这比亲妈的待遇都好,每次回娘家,余秀花都没想这么周到呢。
一家子吃过饭,长生让木兰先去洗漱然后早早地同安安去睡,今天忙了一天,她肯定也累了。
后天才去参加婚礼,长生准备明天一天哪都不去,专门空出时间陪着木兰母子几个。
他新开的家具店由高远在看着,高远很忙,所以最近没有再来了。
木兰打算明天去看海阳一家子,话说燕华生了儿子,之前她没来A市,都没机会去探望他们一家子。
以前香姨和海阳帮了她和长生很多忙,她还是香姨的干女儿呢,更应该去探望他们。
然后木兰还要去看丫丫上学的学校,长生说是所各方面都不错的好学校,毕竟是丫丫上学的地方,她要亲自去看了才能放心。
木兰的到来,让丫丫很开心,第二天一早木兰就去丫丫的房里,给她穿衣,绑头发。然后吃完饭,长生送丫丫上学的时候,木兰抱着安安也过去,反正坐车也很方便。
丫丫很开心,这次是爸爸妈妈弟弟一块送她去上学,学校其实离家不是很远,但长生有时候有空的时候经常自己接送,玉姐很好,不过玉姐送丫丫不方便,要坐车。听说以后学校要办校车了,不用家长再接送。
木兰觉得很内疚,因为她的任性要留在陈家村,让丫丫跟着长生,她却不能在她身边照顾着她。丫丫是个懂事的孩子,才七岁上一年级了,平时功课也是长生在辅导着。不过丫丫之前木兰有辅导着,所以学的很快,也跟的上功课,就是与城里的孩子有点不是很融洽。
不过丫丫很懂事,没怪过木兰过,再说爸爸经常带她回老家看老房子。
丫丫的学校从外面看就很新,走到里面确实到处设施都很理性化。
把丫丫送到她的班级里,这里因为是私人的学校,所以中午有提供午餐。
木兰他们送好了丫丫,然后出了学校,木兰和长生准备去看木海阳一家子了。
到海阳家,香姨很高兴看到木兰,海阳的儿子半岁了,长得白白胖胖的,可以看出被喂养的很好。
木兰给了海阳的孩子带来了两双自己亲手做的小鞋,和一顶绣了小老虎的帽子。燕华看了都很喜欢,佩服木兰有这么好的针线活呢。
木兰和香姨都感叹,一晃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时间过的很快,香姨现在也不管旅馆的事了,请个人帮忙看着,她现在都是帮燕华带孙子,燕华也要去上班,这几天在给儿子断奶。燕华虽然没有想起以前的事,但是人同以前一样,燕华觉得孩子给自家婆婆带的很好,她就想去上班了。
海阳看她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尊重她的意见,她想出去走走,多认识些人也好。自从失忆后,她没朋友平时很无聊。
木兰听说燕华要去上班,也攒成,女人就是要有自己的事业,和交际圈。这样人活着才有意思。
燕华虽然对木兰没印象,不过也觉得眼前这个女人很好。尤其是抱孩子的时候很温柔,即便这个孩子不是她的。木兰和长生又带来很多礼品给他们,听海阳说以前她们两夫妻帮了他们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