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千字文》
尽管在上一次会战中日军是战败的,辽人是胜利者。
不过现在,萧革却也只能望敌兴叹。
“都统,要不我率军渡过鸭绿江,将这些日本人击溃!”耶律仆里笃对着萧革道。
他已经从上次的摔伤中好了过来,可以带兵行军了。
“大宋的海军考虑了吗?”
“现在鸭绿江水急江宽,上面的宋人舰船牢牢控制着鸭绿江。”萧革冷言道。
听到萧革的话,耶律仆里笃一时间沉默住了。
“我可以带人从上游渡江。”耶律仆里笃想了想,又继续道。
“这样太麻烦了!”
“也不一定有什么效果。”萧革摇头道。
“日本人依江靠海,又有大宋海军支援,变数太大!”一提到大宋海军,萧革也就又是难受起来。
“咱们先驻军这里,盯住这些日军。”萧革已经将辽军带到了鸭绿江北岸的高地上。
他们也在这里布防,防止日本人越过鸭绿江北上。
……
就在辽日两军对峙鸭绿江的时候。
远在东京城的赵祯,也在进行着一件重要的事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赵祯命令内侍,向底下的几个中枢大臣慢慢地念道。
“朕写的这本启蒙读物《三字经》,怎样?”内侍念完,赵祯信心满满地向张士逊范仲淹这群人问道。
穿越这么多年了,他还是走了很多穿越前辈的老路,做了一个文抄公。
“官家,这真是您写的?”
范仲淹颇为惊讶地问道,他觉得这《三字经》,乃是不可多得的学童读物。
虽然简单,但儒理内含,非是一般人能编写出来。
“这就是朕写的。”赵祯一副很肯定的样子。
“官家,臣觉得这本《三字经》文字简单却深含教理,朗朗上口道德天成。”
“实乃启蒙之圣书。”
张士逊没有多问什么,却是直接对着赵祯夸赞起来。
这本书虽不是什么经典,但是官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实属超出他的想象。
他记得官家小的时候还挺聪慧,只是到了少年时期就有些不务正业,各种经典也都不读不写了。
泯然众人矣。
为此,先皇还叹息了好久。
“官家,您的这本圣书,应该广泛刊印,要为世人知晓。”范仲淹也接着赞颂道。
“官家,此书乃是孝义之书……”
“官家……”
其余的大臣,也跟着纷纷赞道。
当然这不是溜须拍马。
对于官家能写出一本这样内容的书籍,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不管官家这些年瞎搞了多少东西,但是单看这本书内容,就知道官家也是个传统的儒家之人。
是自己人!
不过赵祯写《三字经》可不是向大臣们说明自己的思想倾向。
他编写《三字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宋学童的启蒙。
“这本《三字经》,我已经安排印刷厂进行印刷了,很快东京内外的书局,都可以购买到朕的这本书。”
赵祯抄完《三字经》,立即就准备将其印刷出版。
在这里,他赵祯也能赚上一小笔钱。
随着印刷产业的发展,赵祯早已经将书刊的版权管理方法定了下来。
在大宋,文字是受保护的。
盗版是受到严厉打击。
文人士大夫写上一本好书出版售卖,就可能靠着这本书的版权吃上大半辈子。
赵祯的这个举措,也赢得了广大士大夫阶层的广泛欢迎。
特别是那些已经成名的大儒大家。
这简直就是给他们送钱。
当然,年轻的士子也看到了很多机会。现在大宋学子中,甚至出现了第一批“小说家”。
“当然,这里还有一本书,这是朕派殿阁学士们编写的。”赵祯对着底下的中枢大臣道。
“把这本书,也念一下。”赵祯又拿起一本书,对着内侍吩咐道。
“遵命!”内侍接过赵祯的书,然后轻声念叨了起来。
底下的群臣也颇为好奇,这官家的第二本书,到底是什么。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
没错,赵祯派人编写的就是《百家姓》。
“怎样?”赵祯依旧询问着众人。
而底下张士逊等人听罢,也都是点了点头。
这《百家姓》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是学童们启蒙的好读物。
“官家,此书适合向幼童们推广!”范仲淹称赞道。
“官家百忙之余,还为大宋文教的琐事考虑,实乃千古圣君。”一向不怎么说话的晏殊,也点赞了一句。
“文教之事,利在千秋。”
……
众臣紧跟着夸赞起来。
“《三字经》《百家姓》,朕都会让印刷厂大力刊印。”赵祯止住了众人,然后继续道。
“让大宋幼童,都有个好的启蒙教育。”
“官家仁德!”众臣又赞道。
“大宋诸州府的文教之事,其实朕都颇为放心。”
“有诸公和天下士子在,大宋的百姓,会永远沐浴在文德之中。”
赵祯话风忽然上扬,开始夸赞起底下的诸大臣。
他们刚刚赞完赵祯,赵祯又开始回赞他们。这种互夸的事,一时间让范仲淹等大臣有些不好意思了。
“但是,朕担心的是海外的宋民!”
说到这里,赵祯目光又投向了大殿中悬挂的大地图上。
“特别是南洋宋民!”赵祯看着地图,似乎是看到了万里之外的南洋。
听着赵祯的话,底下众臣,也都目光凝视到了地图上。
“官家,海外宋民,又有何担忧?”吕夷简首先问道。
众人也想听听赵祯的问题。
“嗯……”赵祯沉顿了一下。
“朕最近了解到了一些消息。”
“可以跟诸卿说说?”
“不过先上膳食吧!”赵祯笑道。
因为这是中枢会议,参会的还是除了章得象之外的宰执几人,也都是赵祯的核心大臣。
会议气氛也比较随和。
众人坐的案台上,已经摆上了茶水点心。
“这几年,去南洋的水手基本都是年轻人,众卿也都是知道的。”
“嗯!”
“南洋艰苦,也只有年轻人能去拼搏!”吕夷简说道。
“这些人,远在大宋万里之外,虽生活艰苦,但也有妇人之需。”赵祯笑着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