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州高薪技术园区。
在一年前¥这附近还是一片待开发的盐碱地,如今却已经发展的有模有样。
在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完全按照徐良所规划的那样,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这里打造成了产学研模式为基础的良好企业发展生态链。
虽然这座产业园的初衷不过是想要探索一种适合华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发展的模式,现在看来这以目标不但超额完成,且验证了徐良所说的龙头企业对周围小企业所产生的庞大经济价值。
贝州高薪技术园区,贝州集团西北角某个厂区。
在这里正在诞生一个朝阳产业:锂电池产业。
没错,贝州集团在徐良设立的研究机构带动下,组建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锂硫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经过数个月的苦心钻研,由贝州集团带头生产的改性pdmS薄膜锂负极材料和hcS材料锂硫正负极材料,分别占领全国95%、98%以上的市场份额。
以及最近数月投产的xL-1超导磁体,更是热销海外,抢占了好大一片市场份额。
给国家创造了庞大的外汇份额。
贝州集团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海外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参与规划这片区域的县工业局的前局长以及现任局长,怕是已经被这份亮眼的业绩给弄的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在睡梦中笑醒。
当然有如今的发展规模,以及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其实和政策面的支持关系不大。
毕竟整个高薪技术园区内的企业,几乎都是徐良一手打造起来的核心产业。
所有的产业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完善的技术。
工厂还有研究性实验室形成良性循环。
这在国内来说,可是说是非凡的创举,这也就是徐良,如果换个人恐怕不仅地方的领导不会同意,就是上边的领导也不敢任由其由着性子开创如此先河。
在国内其它研究机构看来,这种模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哪怕是放到科研转化率高达40%以上的西方国家,像贝州集团研究院这种机构的存在也是屈指可数。
尤其是,徐良验证了其无比正确的前瞻性眼光后,国家给予了远超当代眼光的大力支持。
当时,领导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在内部:你们看不懂不要紧,只需无条件的支持贝州集团,支持徐良所有的想法就不会有错。
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这座在国内不怎么起眼的研究所,还只能吸引一些还没有自己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那么现在即便是在国内稍微有些名气的学者,也对这里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
毕竟背靠着上百亿投资的大项目,而且是国家重点科研工程,这种背景远不是,之前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这根本就不是一般科研机构所能比拟的。
因此,吸引了好多国内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前来投效。
当然了,虽然这一切听起来是如此的诱人,但当他们真的跨进了贝州就谈的大门,发现里面的美好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外界传的那么夸张,至少这里面并没有传言中的官僚作风,论文数量也不是唯一考核指标。
大大小小的研究团队,大多数时间只需按照上面公布的研究资料,对其进行相关的验证以及二次开发研究。
虽然在研究上面临的压力和工作强度,比国内其他地方的研究所要大不少,但是成果也是让人忍不住喜出望外。
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与当今大佬的差距有多大,别说参与探讨,就算是努力能跟上徐良的脚步都相当的吃力。
好多在相关技术领域已经耕耘了大半辈子的老学者,都在进入这座高薪技术园区研究所后,为人都变得低调了许多。
谁也不敢再以老资格压人,老老实实地跟着徐良给出的技术资料做相关的验证工作。
虽然徐良并不倡导大家加班,但是各个实验小组的人却不自觉的内卷起来。
经常性的每天加班到十二点,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甚至有些时候,实验室里打地铺,吃住都在实验室的情况也十分的普遍,在辛苦程度上,比起国内其他做材料方向研究的研究所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上这些都是苏文刚切身体会。
至于贝州集团达摩院其他研究所,他并没有去过,也不好评价。
不过可 通过管中窥豹,可见贝州集团达摩院其他研究机构也都非常的内卷。
当然了忙归忙,苏文刚对于现在这种充满干劲的生活方式,还是很满意的。
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薪资待遇上,这里在国内都算是超一流的水平。
在他看来就待遇方面,甚至不比国外来的差。
说起来,开始时,苏文刚是有傲气的,毕竟凭借自己的超绝才华,发现了一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材料。
但是当他在徐良的大力支持下深入研究后,徐良给出了更专业的指导意见,他就彻底的服气。
知道自己这点水平跟徐良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人家并不是不能发现,而是精力并没有放在这上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