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到凉州城换防的新的伏兵队伍也来到了凉州城。不知不觉之间,原来的边军已经在凉州城内驻守了3年的时间。原本应该冬雪融化之后,才会到来的换防队伍,因为大唐要对吐谷浑用兵,就提前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到了凉州城。
原本以为自己仍然需要在凉州城内继续驻防的边军将军这一下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功劳但在马上去”这句话,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大唐的军士们。
凉州城的边军在前面几次的抗击吐谷浑进攻的战争之中,虽然也立下了一些军功,可是这些战功又怎么能够和灭国吐谷浑所带来的军功大呢?不仅边军将军樊兴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军功,就连原本应该因为换防而着急回家的边军将士们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军功。
于是,在新来的边军将军杨宏的羡慕之下,边军将军樊兴兴高采烈的来到代国公李靖的帅府,提交了自己以及换放下来的边军将士们的请求参战的请战书。
相对于以后赶来的左卫,这些换防下来的边军更加适应这里的高原气候,也更加适应和吐谷浑的战斗。虽然在装备上这些边军可能无法和左卫的军士们相比,可是在战阵之上,左卫的明光铠并不比边军将士们穿戴的铠甲更加坚固。
考虑再三,代国公李靖终于同意了边军将军樊兴的请求,只是在作战的时候,边军的将士们只能作为唐军的后备队。平时押运着粮草,只有在战阵危急的时候,代国公李靖才会让这些边军将士们上阵。
这不是因为代国公李靖不相信这些边军将士们的战斗力,相反,能够在三年的戍边之中活下来,更别说是凉州这个一直是面对吐谷浑的第一线的边军,其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
代国公李靖之所以会下这样的命令,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想要更好的训练左骁卫、左卫和虎贲卫的军士们。这三卫的军士们虽然常年担负着拱卫长安的责任,可是大多数的军士们的战阵经验和这些边军将士相比,那么就相当于没有。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只有经历了战阵的洗礼,军队才能够真正的被称之为精锐。一些战场上的小谋略、小手段或许是十分的不起眼,亦或许是被常年待在长安城大营之中的三卫军士们所不耻,可是正是这些小谋略和小手段能够在战阵之上更好的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袍泽。
任何时候,只要是战争,就不存在卑鄙与无耻。军士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能够杀死敌人保全自己,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至于其他的,你都已经被敌人杀死了,你还想让你的敌人夸你一句“正人君子”么?
别傻了,真正的君子总会在战阵之上被敌人砍下头颅,成为敌人的军功。因此在战阵之上,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更没有什么君子与小人。任何一个在战阵之中的人的眼中,只有同阵营的袍泽和与他们厮杀的敌人。
随着边军将士们的加入,此次出征吐谷浑的大唐军队总人数达到了30万人。代国公李靖将至分成南北中三路,南路由潞国公侯君集和樊国公段志玄率领左卫和左骁卫进攻吐谷浑南部,中路由代国公李靖、兰陵郡公程砚,还有边军将军樊兴率领虎贲卫和边军将士,进攻吐谷浑的中部,兵锋直至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北路由任城王李道宗、薛万彻、薛万均和契必何力率领左领军卫和右领军卫进攻吐谷浑的北部。
南路和北路军队在完成进攻任务的同时,还要密切配合中路军队的进攻,必要的时候,南路和北路两支军队还要配合中路军,将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包围在吐谷浑草原之上,不得使之逃亡沙漠。
众将接受军令之后,任城王李道宗最先离开凉州城,到草原上与早已经在突厥草原上等待着的薛万彻、薛万均兄弟还有契必何力汇合,准备率领着左领军卫和右领军卫从吐谷浑的北部进军。
至于程砚则是在准备准备和给他麾下的虎贲卫的军士们一同随着代国公李靖出发,离开凉州城,向着吐谷浑国主慕容伏允的所在地进发。
而负责南路军的潞国公侯君集和樊国公段志玄,则是此次出征之中最为轻松的存在。一方面左卫和左骁卫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原的气候,另一方面在樊国公段志玄和兰陵郡公程砚进军吐谷浑的青海湖的时候,就已经将吐谷浑的南部地区给“清扫”了一遍,因此南路军只要在行军的途中注意有可能新迁移过来的吐谷浑部族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战斗任务。
在战鼓的轰鸣声中,大唐征讨吐谷浑的军队浩浩荡荡的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了他们在凉州城外的大营。在新来换防的边军的羡慕的眼神之中,踏上了他们灭国吐谷浑的战场。
因为战马充足,因此,此次出征所有的大唐将士所配备的战马全部都是吐谷浑的马匹。它们更加适应吐谷浑的气候,也更加能够在吐谷浑的土地上给大唐的将士们带来充足的脚力。
因此,离开大营的大唐军队在他们主将的带领之下,完全放开了马力,以急行军的速度向着吐谷浑奔袭而去。
程砚坐在俘获而来的“青海龙种”之上,随着战马的奔驰,身体上下起伏着。身上的战甲并没有因为它的重量而使得座下的战马速度受限。插在鸟翅环上的霸王枪的枪锋之上,随着阳光的照射,反射着刺眼的寒芒。
程砚身后的亲兵和虎贲卫的军士们在赶路的同时,偶尔还会相互谈笑两句,仿佛他们不是在奔向生死未卜的战场,而是去赴约吐谷浑的宴会。
是的,此时的吐谷浑已经严重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在出发之前,代国公李靖、任城王李道宗、潞国公侯君集、樊国公段志玄和兰陵郡公程砚就已经商量好了,在此次出征吐谷浑的过程之中,凡是不对大唐亮出兵刃的吐谷浑不做,大唐的军队不再对他们进行攻击。
这不是他们这些将领的妇人之仁,而是因为他们要为大唐接下来全面接管吐谷浑的土地做好准备。让吐谷浑的普通百姓知道,大唐并不是吐谷浑贵族口中的凶残之辈,而是能够帮助吐谷浑的普通百姓摆脱吐谷浑贵族压迫的希望所在,让这些普通的吐谷浑百姓知道,能够成为大唐治下的百姓是他们今生的幸运,同时也是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的保证。
当然,大唐军队的犁庭扫穴之后,大唐的文官们的治理,能否使得吐谷浑的普通百姓过的更加富足安康,才是是否能让这些普通的吐谷浑百姓真正归心大唐的决定条件。而代国公李靖他们所做的决定,只是想尽量少的制造一些民族矛盾,毕竟之后的吐谷浑的土地上,大唐还需要这些吐谷浑百姓为大唐放马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