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会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状况,同济会将这片区域的房子都买了下来,给了这里的百姓可观的银钱,然后在这里建起了齐整的建筑,如今这些建筑规划严密地布置在这片区域中,而官军直至准备进攻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并不清楚同济会这片庞大地盘的内情,他们不知道同济会这些建筑是如何排布的,自从十年前同济会接管了这里,这里就不曾让官家的人物涉足。
官军冲入这片区域,他们发现这里面的巷道蜿蜒曲折,像是迷宫一般,他们往往转过一个街角,就分辨不清方向。
官军在这片区域中辗转着,这里的房屋都是两到三层的高度,在腹地的深处、同济会的那些核心的建筑中,有些高楼达到七层的高度。
冲进这里的官军有三千多人之众,他们才知道这是一片诡秘的区域,他们还没冲到同济会的腹地就失去进退的方向感,而他们冲进周遭的房屋,却发现房屋里面也是空无一人。
不多时,凄厉而短促的惨叫声开始出现,这些叫声是遭到突袭的官军将士发出来的,显然他们猝不及防就被制服,然后消失了声响。
惶恐的情绪在官军之中蔓延,他们找不到深入腹地的道路,看着同伴迷失踪迹,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一队官军的精锐迅速地向前突进着,领队的是隆庆朝的武科进士,这位进士出身京城官家,武科登榜之后一直留在京城禁军任官职,十几年历练,他已是正千户的军职,掌管京师一门的防备,如今他三十多岁,正是官途拼搏的时候,在京城卫戍自是晋升平稳,但缺少立功的机会,如今难得有这么一番战事,他自是拼力而为。
他姓郑,被称为“郑千户”,他没有被同济会这些繁复的建筑迷惑,他透过重重叠叠的房屋,借着房屋缝隙中的日色,辨认着太阳的方向,从而辨认自身的方向,他率领手下的三百名精锐向着同济会的腹心猛突而去,他相信他的三百名精锐足够解决问题,他手下的这些将士大都从蓟辽边境调归来,大部分是世代军户,根正苗红,而且在边疆经手过生死历练,是大明官军中最精锐的部分。
郑千户看见前方那四栋高楼,这些高楼是同济会的腹心所在,同济会的领袖们就在那里。
郑千户冲在最前方,他眼看那高楼就在眼前,但是他转过街道,前方被一排房屋挡住去路,他掂量着如若转过这排房屋,还不知要被兜转到哪里去,他决定翻越这些房屋。
这些房屋有三层高度,郑千户号令将士们叠成三层,攀援而上,将士们行动迅疾,很快叠成人墙攀上房顶,可是随着他们登上房顶,只听得一阵破风声密集地传来,转眼之间这些攀上房顶的兵士纷纷惨叫着坠落。
那是弩箭,如雨的弩箭呼啸而来,这些弩箭发射自那四栋高楼,这些高楼上排布了大量的弓弩手,他们弩箭精准,俯射之下那房顶上没有人能够逃得过射击。
弩箭没有停歇,因为涌进来的官军有越来越多的人攀上房顶,这些冒头的人都被弩箭射落。
郑千户大怒,他只能放弃翻墙的主意,他转而准备另寻道路翻过这片建筑,他骤然听得猛烈的火炮声伴随着惨叫声响起,只见街角一个被泥土掩护的门打开了,一批敌人如鬼魅般冲出来,他们手持大批火器,向着猝不及防的官军射击。
这些兵士足有百人之众,除了火器手,其他的兵士以“鸳鸯阵”的阵势朝官军掩杀而来。
在猛攻之下,郑千户这批官军折损惨重,但是郑千户很快组织反击,他们重新结成阵型,和对方硬撼,但是对撼之下,郑千户发现这些敌军的战斗力出乎他们的意料,他自是熟悉创自戚继光的“鸳鸯阵”,但是眼下这个阵势被这些敌军运用得惊人的熟稔,他们的盾牌兵冲在前方格杀,长枪兵在后方掩杀,火器兵飞速地射击,直打得官军们招架艰难。
郑千户带领这批精锐至今未尝败绩,他大怒之下试图组织抵抗,但是他们这三百人马在这一百名同济会的精锐的掩杀之下,竟然难以突围。
这些同济会的将士们沉硬如铁,他们都是从同济会十万军队中挑选出来的顶尖精锐,他们来自五湖八方,有的出身官军,来自辽东、来自蓟辽,还有的出身西南蛮族,有的原本是倭寇的后裔,有的则是在南洋成长,这些人普遍受同济会的供养达十年以上,对同济会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