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杨阜曾向韦康建议,不可投降,要跟我们拼死作战。
马超闻之,就对他说道:“此人颇为忠义,杀之无用,还会让我们失去人心。”
故马超,又重新任命杨阜为参军。杨阜举荐梁宽、赵衢二人,可以使用,马超不疑有他,都把此二人用作了军官。
这个时候,杨阜就对马超说道:
“我刚刚接到消息,我的妻子病死于临洮,所以我想请两个月假,回去给我妻子处理完丧事之后。”
此乃人伦大事,马超也不好多做阻拦,就答应了。
杨阜走脱以后,经过历城,就来拜见抚彝将军姜叙。
杨阜到了历城以后,就到姜叙内宅,拜见他的姑姑,向他哭泣道:“杨阜我守城不能保,主亡不能死,已经没有面目来见姑姑你了。马超再度背叛,擅自杀掉代王任命的刺史。
刺史自到地方以后,多得民心,今刺史被马超杀害,百姓多恨之。
今我表兄坐据历城,却没有讨伐逆贼的心思,这还是一个臣子应该做的吗?。”
杨阜说完以后,以头触地,头上都磕出了血。
杨阜的姑姑见状,慌忙叫姜叙叫来,责骂了他一番。
姜叙闻言,又得其母呵斥,只好答应了此事。
赵昂当日表面上答应了,回去见他的妻子王氏说道:“今日姜叙等人邀我前去商议讨伐马超之事,只是现在我们的儿子赵月,在马超麾下担任将领,如果我起兵的话,怕马超杀了我们的儿子啊。如之奈何?
其妻子厉声说道:“你既食君禄,就应该为主上分忧解难。更何况是一个儿子呢?再说了,你又不是只有那一个儿子。马超杀了你的儿子,你就不会为他报仇吗?”
赵昂闻言,悻悻而去。
到了历城以后,姜叙、杨阜闻之,遂引兵出城会战马超。
两阵对圆,杨阜、姜叙都穿着白衣白袍的孝服,出来就骂马超是不仁不义之辈。
马超心中大怒之下,领着兵马就朝着他们两个冲了过来,两军立刻混战在了一起。
姜叙、杨阜如何抵得过马超,只坚持了不到半刻钟,就大败而走。
马超见二人退避,遂驱兵前去追击。正行走间,马超突然听到背后有喊杀之声响起,原来是尹奉、赵昂二人领兵杀来。
马超急切之间,就要退走的时候,被他们两方夹攻之下,马超所部首尾不能相顾。
正马超与杨阜四将拼杀的时候,又从远处杀来大队兵马。原来赵云已经得了刘辩的军令,现在正领军前来破马超。
马超领着败军,就如此的走了一夜,人困马乏,也好在是已经到了自己本部人马的主城。
马超慌忙让人前去叫门的时候,城楼之上,顿时有乱箭射下。
原来正是梁宽、赵衢立在城上,闻听杨阜之事,作为内应,已经夺了马超的城池,在城楼之上大骂马超不止。
待的片刻,梁宽二人将马超的妻子杨氏,在从城楼之上一刀给砍了。
马超刚刚走脱没多久,又遇到尹奉、赵昂二人,马超再次与他们拼杀了一阵。到了最后,零零落落的,马超所部就只剩下了五六十骑,趁着夜色往历城而去。
到了四更前后,马超等人到了历城之下,此时天光昏暗,守护城门的见不真切,还以为是姜叙等人取胜回来了,于是就打开城门,把马超他们给放了进去。
到了第二天亮的时候,赵云大军,回转开来,马超见孤城难守,遂弃城杀出,望西面逃去。
马超等人行了不到二十里路,正好遇到前面有一支军马,当路拦截,摆开阵势,为首的将领正是杨阜。
马超一见此人,就咬牙切齿的,遂拍马挺枪前往刺之。
刘辩感念杨阜的恩德,就封杨阜为关内侯,其子承袭他的爵位,而杨阜伤好以后,又自回去把守自己的地方去了。
就在杨阜走之前,刘辩专门将他叫了过来,询问了一番,顿时就知道了他的表兄姜叙,不是独子,他还有一个兄弟,名字叫做姜炯。
姜炯有子三人,其长子名叫姜维,今年才三岁。
刘辩闻之大喜,暗自记在心里面不提。
却说马超那边,他先前在讨董之时就与曹操有仇,他又不愿意投靠刘辩,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前往汉中投奔张鲁去了。
张鲁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听从其言,绝了招马超为婿之议。张鲁这边倒是没有什么,可是也不知道是谁呀?就把这个消息给马超说了。
见到杨松以后,黄权对杨松说道:“东西两川,其实是唇齿相依;如果西川被刘协攻破的话,则东川也难保矣。
如果现在你们愿意救援我们的话,我家主公愿意割让西川二十个郡县,以为谢礼。”
杨松闻之大喜,即刻引着黄权去见张鲁,陈说二川之间的利害,刘璋更是愿意割让二十个郡县以为谢礼。
张鲁觉得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得到20个县城,就想要答应了此事。
时有巴西阎圃上前对张鲁谏道:
“刘璋与主公乃是世仇,现在只是因为刘协攻打甚急,所以他才会派遣使臣,来向主公你求援。
什么所谓的割让20个县城呀,那都是骗人的,等到刘璋解决了危难之后,我相信刘璋他马上就会不承认这件事情了。”
阎圃话刚说完,又有一人出班说道:“这有何难?我愿意恳请主公你,给我一支偏师前去,我定完生擒刘协之辈。等到生擒了刘协以后,绝对不会让刘璋他赖账的。”
张鲁定神一看,原来正是马超。
张鲁见之大喜,先让黄权从小路回去向刘璋禀报此事,然后又点二万汉中兵马与马超,让他前去攻打刘协等部。
却说刘协兵马现在正在雒城驻扎,有法正前来给刘协送来消息说道:“郑度曾劝刘璋派遣大将率巴西之民,在培江以西阻挡,然后再烧毁府库中的所有粮食,并深沟高垒只是坚守不出,让殿下你数月以后无粮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