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文职吏员的考选之外,武职吏员、捕役也可以通过考选升入流内官,而且和文职吏员不同,武职吏员的条件会放松一些,只要粗通文墨,就可以参加考选。
由于武职吏员的特殊性,朱载坖在和重臣们商量之后,认为武职吏员在晋升流内官的时候,主要是大明律作为考察对象,只要能粗通文墨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有一定的武艺,能够制服民间的匪类,熟知大明律和各种的法条,能够替县官处理辖区的各种案件。
武职吏员升迁之后,主要也是担任巡检、县尉等职务,所以只要粗通文墨即可,更重要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辖区的治安。
随着朱载坖的诏书下达,在南北直隶、浙江、顺天府和京师各衙门,立即开始行动起来,对于州县官员来说,这可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朱载坖也命令官员们对于那些才力不及,或者说是挟制上官的吏员,要一律予以开革,对于年纪太大的吏员,可以酌情发给银两,予以辞退。
同时令抚按官员会同学政,以州府为单位,对吏员进行考核,裁汰不合格的吏员,同时以省委单位,进行吏员的考选,朱载坖亲自从翰林官中挑选钦差,分赴各地考选吏员,朱载坖在诏书中明确说明,吏员也是食朝廷之禄的人,对于考选吏员,各有司衙门、该管各官,都必须要重视。
若有在考选吏员中作弊的,比照科举舞弊,从严治罪。
在朱载坖的诏书下达之后,试点的各地都立即开始行动起来,尤其是南直隶、浙江的县官们,他们苦吏员久矣,这次终于有机会收拾他们了,南直隶、浙江的州县官员,都大肆开革吏员,认为衙门中现有的吏员,皆系才力不及,更兼人品卑劣,残民之辈,于斯为最!要求大规模的考选吏员。
南直隶、浙江本就是科举大省,落地的秀才不知道有多少,要考选数千吏员,还是非常之容易的。南直隶巡抚杨继盛、浙江巡抚蔡国熙本来认为,报考吏员的人数不多,但是没想到报考吏员的人数大大超乎他们之前的想象了。其实也不怪他们,之前朝廷的吏员,多是捐纳而来。
而且吏员有没有前途,一入吏员,终身为吏,虽然有各种好处,但是毕竟被人看不起,而且没有前途可言,这些读书人宁愿去卷科举也不愿当吏员。
现在朝廷明确规定吏员经过考选之后可以为官,虽然吏员就算是考选入流后,也不过是从九品的小官,但是即便是举人为官,也不过是八九品的小官,对于这些参考的秀才们来说,已经是非常满意了,毕竟这使得他们有了机会当官,而不是一辈子在科举的道路上死卷。
而朱载坖这个时候在查看大明的巡检司配置,大明的州县官府,一般负责城镇的治安,对于广大的乡村地区,主要是由巡检司负责,于关隘冲要之处设巡检司,以警奸盗。
按照规定:巡检、副巡检,俱从九品。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在外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
巡检司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对于加强大明对于地方的控制是很有用的,现在大明匪患严重,尤其是北方,由于之前大量的流民落草,在北直隶、山东、河南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匪帮,他们严重影响了地方官府对于州县的控制。
虽然朱载坖在强化巡检司,但是朱载坖也很清楚,面对有些已经成了气候的土匪,仅仅依靠巡检司和地方官府是很难对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动官军绞杀这些土匪。
而且自己训练的亲军诸卫也需要上战场锻炼一下,朱载坖随即给戚继光下令,命令他将亲军六卫分别派往北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在当地官府的配合之下,剿灭匪患,同时要求吏部、兵部、刑部仔细审查州县辖区,设立巡检司,以保障地方安靖。
人日首辅李春芳府上,他的幕僚徐渭正在向李春芳请辞,现在朝廷六部正在招考小吏,徐渭就想从李春芳门下离开,在兵部谋一小吏之职,这让李春芳大为不解,甚至于有些愤怒,李春芳自认从徐渭到他府上来之后,自己对徐渭是相当不错的,现在徐渭宁愿做一介小吏,都不愿意在他这个首辅门下作幕僚,这岂不是狠狠地打了李春芳的脸面。
李阁老好歹也是堂堂首辅,怎么能忍了这口气。
李春芳说道:“文长若是想要为官,老夫给国子监去信,以文长之才,以监生大挑,也可得县丞矣,何必为一小吏尔?”
虽然李春芳极为不满,但是并没有发作,而是为徐渭安排了起来,倒不是李春芳多大度,李春芳很清楚,徐渭的前东家胡宗宪现在还是朱载坖的近臣,朱载坖对于徐渭也很欣赏,不能瞎搞,到时候不管是胡宗宪还是朱载坖问起此事,被动的就是李春芳了。
但是徐渭对于李春芳的安排并不买账,说实话,徐渭对于在李春芳府内担任幕僚,是极为不满的,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李春芳信不过徐渭,徐渭也从没把李春芳当东翁,只不过是当时朱载坖的权宜之计罢了,李春芳信任的,还是他的心学门徒,而徐渭所长的军务,对于李春芳来说完全是多余的,所以徐渭早就想离开了,只不过苦于没有去处罢了,现在朝廷招考小吏,徐渭当然愿意借此机会脱身。
对于徐渭的想法,李春芳不置可否,他直接说道:“文长,此事老夫不能做主,待问过陛下之后再说。”
第二天李春芳就向朱载坖汇报了此事,朱载坖听后说道:“徐渭名满天下,都愿意为一小吏,此诚国朝之盛举也!”
朱载坖同意了徐渭的请求,特旨任命徐渭为流外一等上的兵部职方司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