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甜高粱快要成熟的时候,糖厂终于紧赶慢赶的几近建成了。
紧接着,最为迫切的事就是任命厂长及招募工人。
王大人是户部派来建厂的,等糖厂步入正轨就要回京复命,而郑家人又不合适,思来想去,决定在当地招募,找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管理。
明知道糖厂以后就是个钱篓子,所以管理者还是挺重要的。
最后,贴出告示,向全县城范围内招募厂长,所有人,只要身家清白没有犯罪记录都可以来应聘。
一时间整个县城都沸腾了起来,从项目建设开始,糖厂就是大家私下里的谈资,全县人的目光盯着过来的,这下更是议论纷纷。
所有做生意或是有点生意头脑的,都想来凑个热闹,毕竟,这个厂可是衙门的人督办的,据说是朝廷开的,只要能进去多少也和官老爷们扯上点关系。
当然,一般都想送家里的老二老三老四们来试试,长子继承家业,还是豁不出来的,毕竟糖厂办的再好,那也不是自家生意。
经过郑家兄弟和王大人的商讨,糖厂的门卫处设了一个简历投放点,每个有意向的都要送一份简历过来,并没有说明简历的要求,但指定了必须亲自手书。这也是考核中的一项,想看看应聘者思虑是否周全。
这个应聘方式有点讨人厌了,就像前世那些天天没事找事,绞尽脑汁对应聘者各种考核的hR一样,作为应聘者的时候,气得想骂人,但现在作为考核者,倒是觉得这种方式还挺好。
好吧,所以有时候的对与错,好与坏,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大家站在不同立场得出的结论而已。
虽然县城比较小,人也不多,但在截至日期前共收到了二十几份简历,当然,有些人是抱着全力以赴的想法,也有些人估计纯粹就是来捧个人场,混个脸熟。
就比如有一份简历没写自己的年龄,还有一份没写自家地址,甚至有人没写自己的姓名。
总之五花八门什么错误都有,而且基本上字写的好的没有几个。
想来也是,一般能做生意的话,家境应该都还可以,不存在不让上学的问题,那最后选择了做生意,想来在学习一道上缺少爱好或者天赋,那愿意在书法上下功夫的人自然也不会太多。
但郑文青兄弟和王大人都是科考出身,对文字还是略微有些要求的,当然,郑云鹤和王大人是对字好坏有者被科考训练后的执念,而郑文青则完全是因为他觉得文字不够流畅的人思路也不会太清晰。
毕竟,这份到他们手里的简历肯定是经过一遍遍修改润色后的结果,如果这样都不行,那现场交谈决策想必也不会太出色。
于是,经过三人仔细的筛选,最后留下十三份简历,打算来一轮面试决定去留。
而且,根据八月的建议,除了厂长,再招一个生产负责人,一个管经营,一个管质量。
所以这十三份简历中,只有两个能留任,郑文青对着八月咋舌:我的天呢,我感觉好像看到了上辈子考公的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