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家学堂和清北书院的成绩越来越突出,不止是数量上占有优势,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高得吓人的通过率。
刚开始的时候书院的人并不太多,学生少,只是在童生和秀才这个级别比较出彩。
但自家培养起来的秀才如果再读的话基本还是选择清北书院,所以书院里高年级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加,以至于后面这几年,清北书院在举人这一个级别的考试中也传出了名声。
想必过几年,随着举人的增多,也终将会在进士这一级别占有一席之地,等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八月的生意就可以越铺越大了。
随着名声在外,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清北书院终于有了挑选学生的资格,增加了自己的入学门槛。
招生范围也渐渐扩大到了全国,清北进入朝堂的学生越来越多,想进去清北的也各显神通。清北,终不负其名。
每每看着别人挤破脑袋想进清北的时候,徐茵无比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有时候也会很得意的和八月说:“你看吧,我是多么慧眼识珠,早早的给自己定下三个名额。”
是的,徐茵说的是每年拥有三个入学名额,这比买学区房靠谱,入学名额多,还不存在占学籍的问题,而且只要她愿意,放到市场上不知有多少人愿意花大把的钱来买。
当然,她也不会乱来,基本上送去的都是自己家族或亲戚里学得还不错,有希望走仕途的那些,或是家里管束不了的那些孩子们。
偶尔会有一些实在推脱不了的人情,徐茵也会了解一下孩子的大致情况,特别担心送了实在无药可救的过去,会砸了人家好不容易竖起来的招牌。
八月的生意也在慢慢的扩张,完善,一方面,护肤品不断升级,后来也慢慢扩展到了香皂、洗发露等洗浴套装,成为市面上的中高端产品。
虽然随着时间流逝,会有很多人效仿,但从来没有被超越。
郑家的酸辣粉也跟着八月的版图在扩大,八月的车马行开在哪里,郑家的酸辣粉就跟着开,除了酸辣粉,后面还增加了铁板、麻辣烫之类的深受欢迎的小吃。
虽然有些做法也是被抄袭,但是谁让八月家厨子多呢?这么多厨子在味道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在不同的地方让厨师去特意调整不同的配比,以适合当地口味,加上价格不贵,做成了类似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类的连锁店。
粉条现在已经不全部自己做了,与村里很多人家签了保密合同,让大家都来上工,晾晒的地方不够的时候,村里所有人家的院子里都可以借用,做好了再由运输队捎带着运到各地。
因为用量越来越多,村里种的土豆远远不够,刚开始是周边村子,到后来慢慢的,整个县里都种满了土豆。
大家愿意种土豆一是因为郑家车队可以到村里去收,二是郑家不压价,给的价格都是和县里收粮的一样多,或者再略多一点,还省得自己拉到县里去。
大家慢慢的都有受益,郑家仁义的名声就也在一点一滴中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