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之内,君臣继续深入交流。
李瑛不解的问道:“朕如果没记错的话,老爱卿应该与颜真卿没有见过面吧,为何第一个举荐他?”
颜真卿在长安城的时候,张九龄被贬到荆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
等张九龄前往灵州投奔李瑛的时候,颜真卿在蒙古高原担任蒙州刺史,后来又升任蒙古都护。
去年夏天,颜真卿调往陇右担任布政使,两个人一直素未谋面。
按理来说张九龄应该对颜真卿并不熟悉,可这位老宰相却第一个推荐了颜真卿。
“呵呵……事情是这样的。”
张九龄微笑着解开了李瑛心中的疑惑。
“自从前年,臣第一次看到颜真卿的奏折之时,就被他的字体吸引,叹为观止。
老臣在书法上也算略有造诣,但我看到颜真卿奏折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继而折服。
臣观本朝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的字体比起颜真卿来也要略逊一筹,假以百年,颜真卿的字体必成大家,直追钟王……”
李瑛不得不承认,姜是老的辣,张九龄眼光确实毒辣,不仅看人准而且看书法居然也这样准。
在千年以后,世人评选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除了“书圣”王羲之独领风骚之外,颜真卿基本上与王献之、钟繇、欧阳询竞争第二名,并且稍占优势,堪称中华书法第二人。
但张九龄仅仅因为颜真卿书法写得好,就举荐他担任宰相,这未免有点草率了吧?
只听张九龄继续说道:“自此之后,颜真卿的所有奏折,臣都一字一句的揣摩鉴赏,观字如观其人。
臣发现这颜真卿不仅字写的端正,人品也十分正直,字里行间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既有远大抱负,又有侠骨柔情。
颜真卿的奏折十分细心,大到战略,小到民生,俱都悉数过问,向朝廷禀报他的方案。
臣先后阅读颜真卿奏折十七副,对他的人品十分钦佩,刚过三旬的年龄,便有这般见识与担当,实在是难能可贵。
颜真卿这十七副奏折共有八千一百六十四字,臣逐一核对,竟无一错字别字,亦没有一处涂改,足见颜真卿是个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之人。
这样的人品,老臣愿意拿来与诸葛武侯相比……”
听张九龄说到这里,李瑛这位大唐皇帝不由得肃然起敬。
颜真卿的认真固然让人敬佩,但张九龄为国择才,细心观察,把颜真卿的奏折逐字核对,牢记于心,这样的精神岂不也是一种尽职尽责?
张九龄继续道:“如果颜真卿只是字写得好,文章写得好,那也有名不副实,纸上谈兵的嫌疑。
但颜真卿在担任蒙古都护期间,出色的融合了突厥与汉人的关系,在草原上修建了一座坚固的蒙州城池,让多个民族相处融洽。
臣曾经派人前往蒙州暗访颜真卿的名声,得知无论是突厥人还是渤海人、亦或是高句丽人、契丹人,还是我们汉人,俱都对颜真卿交口称赞。
颜真卿能治国还能用兵,数次亲率各族骑兵出城迎战回纥人,数挫骨力裴罗犯境,可谓文武双全。
臣屡次修书试探颜真卿,在书信中故意刁难找茬,颜真卿都能耐心细致的一一做出辩解,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其性格硬中带软,细而有胆,不像其兄长颜杲卿那样刚而易折。
臣与颜真卿来往书信八封,虽未谋面,却已经将其视为忘年之交。
以老臣之见,裴宽可拜相五年左右,致仕后可将颜真卿调入中枢,加以重用,将来的成就定然会超越姚、宋,直追房、杜。”
“好啊,既然张相如此盛赞颜真卿,朕将来定然加以重用!”
李瑛高兴的答应了张九龄的举荐。
从前自己只知道颜真卿是个忠臣,是个能臣,但却没想到在张九龄这一代名相的眼中竟然如此高看颜真卿,那自己将来肯定要委以重任,让颜真卿英雄有用武之地。
“咳咳……”
在连续的长篇大论之后,张九龄忍不住剧烈的咳嗽起来,
李瑛急忙端起床榻上的瓷碗喂张九龄滋润下嗓子,又转身来到桌子前拿起水壶把碗倒满,重新端给张九龄,让他再来一碗。
张九龄泪水盈眶:“劳驾陛下,臣诚惶诚恐啊……”
“张卿不必如此,朕当年多亏了你的关照,区区举手之劳,何足道谢!”
李瑛举着碗等张九龄把水喝干净,继续追问道:“除了裴宽、颜真卿之外,张相眼中可还有宰相人选?”
张九龄想了想,继续道:“申王之子李岘为人豁达,人品端正,谦虚好学,才干卓越,将来可为宰相之才。”
“嗯嗯……朕记住了。”
李瑛再次点头。
“财政大臣刘晏做事干练,恪尽职守,人品方正,但其性格稍软,可为辅相。”
李瑛不得不承认,张九龄看人的眼光确实准。
除了颜真卿之外,刘晏与李岘在历史上都曾经被拜为宰相。
李岘在李亨、李豫时期五度拜相,先后担任过京兆尹、刑部尚书、中书侍郎,多次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更是在李豫时期一度担任中书令。
刘晏的地位虽然不像李岘这么举足轻重,但却也靠着出色的经济头脑,在李豫时期官拜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京兆尹,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
颜真卿虽然没有做过宰相,却也在李豫时期官拜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师,赐爵“鲁郡公”,死后被追赠司徒,加“文忠”谥号,成为了大唐文官之楷模。
“好啊……张相所言字字珠玑,朕一定铭记在心。”
看到张九龄的精神逐渐萎靡了下去,语速也逐渐变得缓慢,李瑛决定结束今天的谈话,让这位老臣好生休息。
“老爱卿你就好好休息吧,朕不打扰你了,改天再来看你!”
张九龄忽然伸手握住李瑛的手掌,眼含热泪哽咽道:“陛下啊,臣能够得遇你这样的明主,虽死无憾……
但老臣临死之前,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恩准。
如此,老臣便可以……含笑九泉了。”
李瑛也握着张九龄的手掌道:“爱卿有话直说,只要朕能做到,一定会尽量满足你。”
张九龄道:“臣不求追谥,亦不求爵位,只求陛下能够善待太上皇,切勿弑父……
太上皇纵有千般不对,但他在位前期却也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武氏篡权之后的大唐重回正轨,再现盛世。
历史上的皇帝盛年英明,老年昏聩者比比皆是,纵然如汉武、高宗,在老了之后也是经常犯错。
更何况,太上皇乃是陛下的生父,陛下万万不可伤其性命,有悖人子之道,更会让陛下将来背上弑父、不孝的罪名……”
李瑛心中已经料到张九龄所求的必然就是此事,这也是自己迟迟没有弄死李隆基的原因。
放眼整个朝廷,曾经蒙受过李隆基提携之恩的比比皆是,超过一半还要多,除了张九龄之外,李适之、裴宽、皇甫惟明、韦陟等等都是李隆基手下的重臣。
自己倘若杀害李隆基,不仅会让天下人哗然,更会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巨大的污点。
以太宗李世民之强悍,在做了皇帝之后尚且不敢虐待李渊,而只是把他养在太安宫,让他锦衣玉食的安享晚年,更何况自己的功绩远远不能望李世民之项背!
不要说李世民,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个皇帝有胆量弑父!
或许杨广头上有弑父的嫌疑,但真真假假,扑朔迷离,难有定论,如果李瑛敢弑杀李隆基,那可真是破天荒的开天辟地头一例!
就算暗中毒死李隆基,又怎能堵住悠悠众口?
所以李瑛只能将老家伙囚禁在太安宫,让他与世隔绝,慢慢的自然死亡……
可以这么说,只要李隆基不是拿着剑站在李瑛面前互砍,李瑛就不能弄死他。
否则,死后只能背上骂名……
既然皇帝已经当到了这个份,能不弄脏羽毛就尽量不要弄脏,名垂青史,超越太宗、汉武,未尝不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老爱卿放心吧,朕会尽量善待太上皇。”
李瑛拍了拍张九龄的手背,“其实朕本来也想让他在兴庆宫像高祖那样锦衣玉食,安享晚年。
可惜他权利欲望太重,逃出长安挑起兵戈,致使数万将士死于非命,朕没有办法,这才将他禁足于太安宫。”
张九龄闻言猛然坐了起来,挣扎着从床上跳下,重重的给李瑛磕了一个头。
“若如此,老臣死亦瞑目也!”
“张九龄在这里代替太上皇的所有旧臣,拜谢陛下的好生之德!”
“老爱卿快快请起!”
李瑛急忙弯腰把张九龄搀扶起来,让他重新躺在床榻之上,叮嘱道:“张相啊,朕就此告辞了,改日再来看你!”
“恭送……陛……下。”
张九龄的声音变得有些微弱,微笑着目送大唐皇帝离开。
当李瑛转身远去的时候,两道泪痕顺着张九龄的眼角滑落,无人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