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禅林深处,有一座被岁月轻抚的寺庙,名为“净心庵”。
春日里,桃花笑映着晨光,溪水潺潺,绕过青石小径,带着山间特有的清新与宁静。寺内,古木参天,梵音袅袅,一派超脱尘世的祥和。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禅堂之内。老禅师慧明禅师,须发皆白,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而深邃,正端坐于蒲团之上,闭目冥思。
门外,一位年轻弟子智远,面带愁容,脚步沉重地步入禅堂,他的心中仿佛压着千斤重担,难以释怀。
“师父,弟子心中有一惑,久久不得解,望师父慈悲开示。”
智远躬身行礼。
慧明禅师缓缓睁开眼,目光温和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智远,何事让你如此烦恼?”
智远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与挣扎:
“师父,弟子自觉修行多年,却总觉进步甚微,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我每日诵经打坐,力求心无挂碍,却为何总是被俗世烦恼所困,难以自拔?”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慈悲也有深意:
“智远,你可知,世间最大的障碍,非外物所加,亦非境遇所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明与执着。你所说的原地踏步,实则是因为你未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所在。”
智远闻言,眉头紧锁,似有所悟又似更加困惑:
“师父,弟子愚钝,请师父明示,我的过失究竟在何处?”
慧明禅师站起身,缓步至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绚烂的桃花林,语气平和而有力:
“智远,一切众生皆犯之错,莫过于‘自私自利’。真心、清净心之中,本不应有丝毫自私之念。然世人往往被欲望蒙蔽双眼,以为自己所求皆是正当,实则已偏离了正道。”
智远闻言,心中一震,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他回想起自己平日的言行举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私念头,此刻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不禁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师父,弟子明白了,原来我一直被自己的自私自利所困,却浑然不觉。那么,弟子该如何修正此过?”
智远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渴望。
慧明禅师转过身,目光中满是鼓励与期许:
“智远,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悟后起修,方为正道。你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觉察。无论是处事待人,还是接物应机,都要学会放下自私,放下自利,以一颗清净无染的心去面对一切。”
“师父,弟子明白了。但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智远继续追问,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伸出手,轻轻拍了拍智远的肩膀:
“智远,修行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你可在每日晨起时,对着镜中的自己,默默发愿,誓要减少一分自私,增添一分慈悲。在日常的每一件事上,都试着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渐渐地,你会发现,你的心胸会越来越宽广,烦恼也会越来越少。”
智远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拨开了重重迷雾,见到了久违的阳光。他再次躬身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多谢师父教诲,弟子定当铭记于心,努力修行,不负师父厚望。”
慧明禅师点头微笑,目送智远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欣慰。他知道,智远已经迈出了修正自己、迈向真正解脱的第一步。而窗外,那片桃花林依旧绚烂,仿佛也在为智远的觉醒而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