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1.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这被称为苦谛。

4. 集谛是指产生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贪嗔痴等烦恼和业力。

5. 灭谛指消除痛苦,达到涅盘的境界。

6. 道谛是指达到涅盘的修行方法和途径。

7. 佛教中的三宝是佛、法、僧。

8. 佛是指觉悟者,已摆脱了生死轮回。

9. 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真理。

10. 僧是指依照佛法修行的出家众。

11. 佛教中的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12. 色蕴指物质世界和身体。

13. 受蕴是感受。

14. 想蕴是思维和想象。

15. 行蕴是意志和行为。

16. 识蕴是意识和认知。

17. 佛教的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18. 无明是指对真理的无知。

19. 行是过去的业力。

20. 识是投生时的心识。

21. 名色是身心的结合。

22. 六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23. 触是感官与外界的接触。

24. 受是感受苦乐。

25. 爱是对事物的贪爱。

26. 取是执着追求。

27. 有是导致轮回的业力存在。

28. 生是再次投生。

29. 老死是生命的衰老和死亡。

30. 佛教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31. 布施是给予和分享。

32. 持戒是遵守戒律。

33. 忍辱是忍受侮辱和挫折。

34. 精进是努力不懈地修行。

35. 禅定是专注一心的修行。

36. 般若指智慧。

37. 佛教中的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

38. 慈是给予众生快乐。

39. 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

40. 喜是随喜他人的成就和快乐。

41. 舍是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42. 佛教的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43. 正见是正确的见解。

44. 正思维是正确的思考。

45. 正语是说正直的语言。

46. 正业是从事正当的行为。

47. 正命是过正当的生活。

48. 正精进是正确的努力。

49. 正念是保持正确的念头。

50. 正定是进入正确的禅定。

51. 佛教中的业力是指行为产生的力量,会影响未来的果报。

52. 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53. 佛教的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修行目标。

54. 佛教的禅宗强调通过禅修和顿悟来觉悟。

55. 佛教的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

56. 佛教的天台宗主张止观双修。

57. 佛教的密宗有许多独特的修行法门和仪轨。

58. 佛教中的菩萨有很多,如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59. 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大慈大悲。

60.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61.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

62. 普贤菩萨象征实践和大行。

63. 佛教中的佛有三世佛,包括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64. 佛教的寺庙建筑通常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

65. 山门一般有两个金刚力士守护。

66. 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佛。

67.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供奉主佛。

68. 佛教的法器有木鱼、钟、鼓、香炉等。

69. 木鱼用于诵经时打节拍。

70. 钟鼓用于召集僧众或报时。

71. 香炉用于上香供佛。

72. 佛教的袈裟是出家人的法衣。

73. 佛教的佛珠用于念佛或持咒时计数。

74. 佛教的斋饭通常是素食。

75. 佛教的修行方式包括诵经、念佛、打坐、参禅等。

76. 诵经可以明理和积累功德。

77. 念佛可以专注一心。

78. 打坐有助于身心平静。

79. 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

80. 佛教中的舍利是高僧大德圆寂后火化留下的结晶物。

81. 佛教的塔通常用于供奉舍利或藏经。

82. 佛教中的放生是一种慈悲行为。

83. 佛教的素食文化提倡不杀生,培养慈悲心。

84. 佛教的戒定真香强调通过修行散发内心的芬芳。

85. 佛教的法会有很多种,如浴佛节法会、盂兰盆节法会等。

86. 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诞生。

87. 盂兰盆节是超度祖先和救济饿鬼。

88. 佛教的早晚课是出家人日常的修行功课。

89. 佛教的经忏是为亡者超度或为生者祈福的仪式。

90. 佛教的合十礼是一种常见的礼仪,表示敬意。

91. 佛教中的空不是指虚无,而是指无常和无我。

92. 无常是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

93. 无我是指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

94.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一切生命都有佛性。

95. 佛教的涅盘境界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状态。

96. 佛教中的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97. 见思烦恼是对世间的错误见解和欲望。

98. 尘沙烦恼是指度化众生的障碍。

99. 无明烦恼是最根本的迷惑。

100. 佛教中的回向是将自己的功德分享给众生。

101. 佛教中的“五明”包括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

102. 声明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103. 工巧明涵盖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104. 医方明指的是医学知识和医术。

105. 因明是关于逻辑推理和辩论的学说。

106. 内明则是指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107. 佛教中的“四摄法”为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108. 布施摄通过给予财物等帮助来吸引众生。

109. 爱语摄是以温和善巧的语言与人交流。

110. 利行摄是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111. 同事摄是与众生共同做事,建立良好关系。

112. 佛教中的“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113. 依法不依人强调遵循佛法而非个人权威。

114. 依义不依语注重领会含义而非拘泥于文字。

115. 依智不依识依靠智慧而非表面的认识。

116.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选择透彻阐明真理的经典。

117. 佛教的“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118. 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观察自身。

119. 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

120. 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121. 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122. 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123. 七菩提分是择法菩提分、精进菩提分、喜菩提分、轻安菩提分、念菩提分、定菩提分、舍菩提分。

124. 佛教中的“八苦”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125. 生苦指出生时的痛苦。

126. 老苦是年老体衰的痛苦。

127. 病苦是生病带来的痛苦。

128. 死苦即面临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129. 爱别离苦是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

130. 怨憎会苦是与讨厌的人相遇的痛苦。

131. 求不得苦是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

132. 五阴炽盛苦是身心的烦恼和痛苦。

133. 佛教的“十善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134. 不杀生是尊重生命。

135. 不偷盗是不窃取他人财物。

136. 不邪淫是遵守正当的性关系。

137. 不妄语是不说谎。

138. 不两舌是不挑拨离间。

139. 不恶口是不说粗恶伤人的话。

140. 不绮语是不说花言巧语。

141. 不贪欲是不贪求过多的物质和欲望。

142. 不嗔恚是不生气发怒。

143. 不邪见是树立正确的见解。

144. 佛教中的“六根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不受外界干扰。

145. 眼根清净不为色相所迷。

146. 耳根清净不为声音所扰。

147. 鼻根清净不为气味所惑。

148. 舌根清净不为味觉所诱。

149. 身根清净不为触觉所动。

150. 意根清净不为杂念所困。

151. 佛教的“四大皆空”中的“四大”指地、水、火、风。

152. 地大代表坚固性。

153. 水大代表湿性。

154. 火大代表暖性。

155. 风大代表动性。

156. 佛教中的“天龙八部”包括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157. 天众是天道众生。

158. 龙众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159. 夜叉是勇健暴恶的鬼神。

160. 乾闼婆是香神或乐神。

161. 阿修罗好斗,常与帝释天争斗。

162. 迦楼罗是金翅鸟。

163. 紧那罗是歌神。

164. 摩睺罗伽是大蟒神。

165. 佛教中的“三身佛”指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166. 法身佛代表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167. 报身佛是经过修行得到佛果之身。

168. 应身佛是应众生之机缘而化现的佛身。

169. 佛教的“五时八教”是天台宗的判教体系。

170. “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171. “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172. 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173. 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174. 佛教中的“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

175. 强调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变现。

176. 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为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177. 空解脱门是观一切法皆空。

178. 无相解脱门是观一切法无相。

179. 无愿解脱门是观一切法无所愿求。

180. 佛教中的“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181. 摄律仪戒是遵守戒律,防非止恶。

182. 摄善法戒是修习一切善法。

183. 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众生。

184. 佛教中的“佛性”指众生觉悟的可能性和内在本质。

185. 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186. 佛教中的“业障”是指由过去的业力所造成的障碍。

187. 忏悔业障是修行的重要环节。

188. 佛教中的“佛塔”有多种类型,如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等。

189. 佛塔具有供奉舍利、象征佛法等意义。

190. 佛教中的“灌顶”是一种加持和传承的仪式。

191. 可授予佛法的修持方法和权力。

192. 佛教中的“往生”指摆脱过往的恶业和业力的束缚,获得新生。

193. 通常指往生净土。

194. 佛教中的“中阴身”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过渡状态。

195. 中阴身一般持续 49 天。

196. 佛教中的“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197. 六尘是外境,会影响人的内心。

198. 佛教中的“六和敬”包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199. 身和同住是共同生活,和谐相处。

200. 口和无诤是不争吵,言语温和。

201. 意和同悦是心意相通,欢喜愉悦。

202. 戒和同修是共同遵守戒律。

203. 见和同解是见解一致。

204. 利和同均是利益均等分配。

205. 佛教中的“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206. 诸行无常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

207. 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208. 涅盘寂静指摆脱烦恼,达到寂静的境界。

209. 佛教中的“五停心观”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

210. 不净观对治贪欲。

211. 慈悲观对治嗔恨。

212. 因缘观对治愚痴。

213. 念佛观对治业障。

214. 数息观对治散乱。

215. 佛教中的“三解脱”是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

216. 性净解脱是指自性本来清净。

217. 圆净解脱是圆满清净。

218. 方便净解脱是通过善巧方便达到清净。

219. 佛教中的“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220. 烦恼障由贪嗔痴等烦恼引起。

221. 业障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形成。

222. 报障是由业力导致的苦报。

223. 佛教中的“三无漏学”是戒学、定学、慧学。

224. 戒学是规范行为。

225. 定学是培养专注力。

226. 慧学是增长智慧。

227. 佛教中的“三心二意”,三心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二意指意识和意根。

228.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29. 意识和意根共同作用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230. 佛教中的“四无色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231. 空无边处定是超越物质世界,观想虚空无边。

232. 识无边处定是观想心识无边。

233. 无所有处定是观想一切皆无所有。

234.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一种极微细的定境。

235. 佛教中的“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

236. 佛是彻底觉悟者。

237. 菩萨是正在修行的觉悟者。

238. 缘觉是通过观察十二因缘而觉悟。

239. 声闻是听闻佛法而觉悟。

240. 佛教中的“四向四果”是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241. 须陀洹向是向须陀洹果修行的阶段。

242. 须陀洹果是初入圣流。

243. 斯陀含向是向斯陀含果修行的阶段。

244. 斯陀含果是一来果,还需再来人间一次。

245. 阿那含向是向阿那含果修行的阶段。

246. 阿那含果是不来果,不再来人间。

247. 阿罗汉向是向阿罗汉果修行的阶段。

248. 阿罗汉果是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

249. 佛教中的“四寻思观”是名寻思观、义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

250. 名寻思观是对名称的思考。

251. 义寻思观是对意义的思考。

252. 自性寻思观是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253. 差别寻思观是对事物差异的思考。

254. 佛教中的“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通过对身、受、心、法的观察来破除执着。

255. 身念住观察身体的动作和感受。

256. 受念住观察感受的生起和消失。

257. 心念住观察心念的变化。

258. 法念住观察诸法的无常和无我。

259. 佛教中的“四无碍辩”是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260. 法无碍辩是对佛法的理解无障碍。

261. 义无碍辩是对佛法意义的阐释无障碍。

262. 辞无碍辩是运用语言表达无障碍。

263. 乐说无碍辩是乐于说法且说法无碍。

264. 佛教中的“四摄六度”,四摄是前面提到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65. 布施度破除悭贪。

266. 持戒度防止恶行。

267. 忍辱度克服嗔恚。

268. 精进度消除懈怠。

269. 禅定度调伏散乱。

270. 般若度消除愚痴。

271. 佛教中的“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272. 肉眼是凡人的眼睛。

273. 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274. 慧眼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275. 法眼能了解佛法的精髓。

276. 佛眼是圆满的智慧之眼。

277. 佛教中的“五明处”是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巧明处。

278. 内明处指佛法。

279. 医方明处指医学。

280. 因明处指逻辑和辩论。

281. 声明处指语言学。

282. 工巧明处指工艺技术。

283. 佛教中的“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284. 劫浊指时代混乱。

285. 见浊指见解错误。

286. 烦恼浊指烦恼众多。

287. 众生浊指众生身心不净。

288. 命浊指寿命短暂。

289. 佛教中的“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290. 天眼通能看到远处和细微的事物。

291. 天耳通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292. 他心通能知晓他人的心思。

293. 宿命通能知晓过去的事情。

294. 神足通能变化自在,飞行无碍。

295. 漏尽通断尽烦恼,不再生死轮回。

296. 佛教中的“七圣财”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

297. 信财是对佛法的信仰。

298. 戒财是遵守戒律。

299. 惭财是对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

300. 愧财是对他人的批评感到愧疚。

301. 闻财是听闻佛法。

302. 施财是布施财物。

303. 慧财是增长智慧。

304. 佛教中的“八不中道”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305. 不生不灭否定事物的生起和消灭。

306. 不常不断否定事物的永恒和中断。

307. 不一不异否定事物的完全相同和完全不同。

308. 不来不去否定事物的到来和离去。

309. 佛教中的“九次第定”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受想定。

310. 灭受想定是最高的禅定境界。

311. 佛教中的“十法界”是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

312. 地狱法界众生遭受极大痛苦。

313. 饿鬼法界众生常处于饥饿状态。

314. 畜生法界众生愚痴无明。

315. 阿修罗法界众生好斗嗔怒。

316. 人法界众生有苦有乐,有机会修行。

317. 天法界众生享受福报,但仍未脱离轮回。

318. 声闻法界通过听闻佛法而觉悟。

319. 缘觉法界通过独自观察因缘而觉悟。

320. 菩萨法界发菩提心,救度众生。

321. 佛法界是圆满的觉悟境界。

322. 佛教中的“十如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323. 如是相是外在的形相。

324. 如是性是内在的性质。

325. 如是体是本质。

326. 如是力是功能作用。

327. 如是作是行为造作。

328. 如是因是产生的原因。

329. 如是缘是助缘条件。

330. 如是果是结果。

331. 如是报是报应。

332. 如是本末究竟等是从始至终的全面平等。

333. 佛教的“十二处”包括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334. 眼处是眼根。

335. 耳处是耳根。

336. 鼻处是鼻根。

337. 舌处是舌根。

338. 身处是身根。

339. 意处是意根。

340. 色处是眼所见的对象。

341. 声处是耳所听的对象。

342. 香处是鼻所嗅的对象。

343. 味处是舌所尝的对象。

344. 触处是身所接触的对象。

345. 法处是意所对的对象。

346. 佛教的“十八界”由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组成。

347. 眼界是眼根的作用范围。

348. 耳界是耳根的作用范围。

349. 鼻界是鼻根的作用范围。

350. 舌界是舌根的作用范围。

351. 身界是身根的作用范围。

352. 意界是意根的作用范围。

353. 色尘是物质的形象。

354. 声尘是声音。

355. 香尘是气味。

356. 味尘是味道。

357. 触尘是触觉的对象。

358. 法尘是意识所缘的对象。

359. 眼识是对色尘的认识。

360. 耳识是对声尘的认识。

361. 鼻识是对香尘的认识。

362. 舌识是对味尘的认识。

363. 身识是对触尘的认识。

364. 意识是对法尘的认识。

365. 佛教中的“二十诸天”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366. 大梵天是初禅天之王。

367. 帝释天是忉利天之主。

368. 多闻天王主掌财富。

369. 持国天王负责守护国土。

370. 增长天王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371. 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观察世界。

372. 金刚密迹守护佛法。

373. 大自在天是自在无碍的天主。

374. 散脂大将有威力。

375. 大辩才天以聪明辩才着称。

376. 大功德天能赐予福德。

377. 韦驮天神是护法神。

378. 坚牢地神守护大地。

379. 菩提树神守护菩提树。

380. 鬼子母爱护幼子。

381. 摩利支天能隐身。

382. 日宫天子掌管太阳。

383. 月宫天子掌管月亮。

384. 娑竭龙王主掌水界。

385. 阎摩罗王主管地狱。

386. 佛教中的“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显着的体征和容貌特征,如足下安平立相、手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等。

387. 足下安平立相表示安稳。

388. 手足千辐轮相象征圆满。

389. 手指纤长相代表优雅。

390. 足跟广平相显示稳固。

391. 指间缦网相寓意慈悲。

392. 手足柔软相表明温和。

393. 足趺高满相显示尊贵。

394. 腨如鹿王相象征矫健。

395. 手过膝相表示福泽深厚。

396. 马阴藏相代表清净。

397. 身纵广相体现庄严。

398. 毛孔生青色相寓意慈悲。

399. 身毛上靡相表示殊胜。

400. 身金色相彰显光明。

401. 常光一丈相照亮四周。

402. 皮肤细滑相代表清净。

403. 七处平满相象征圆满。

404. 两腋满相寓意富足。

405. 身如狮子相显示威严。

406. 身端直相表明正直。

407. 肩圆满相象征力量。

408. 四十齿相表示清净。

409. 齿白齐密相寓意庄严。

410. 颔牙相好相显示吉祥。

411. 佛教中的“八十种好”是佛的细微相好,如眉如初月、耳轮垂埵等。

412. 眉如初月,形状优美。

413. 耳轮垂埵,耳朵下垂。

414. 鼻高不现孔,鼻梁高挺且鼻孔不外露。

415. 咽中津液得上味,口中津液味道美妙。

416. 舌薄广长可覆面,舌头薄、宽、长能覆盖面部。

417. 梵音深远,声音洪亮而深远。

418. 眼色绀青,眼睛呈现绀青色。

419. 睫如牛王,睫毛像牛王的睫毛一样整齐美丽。

420. 眉间白毫右旋宛转,眉间白毫向右旋转且优美。

421. 顶成肉髻相,头顶有肉髻。

422. 手足网缦相,手脚有网状纹路。

423. 手足柔软如兜罗绵,手脚柔软如细软的棉。

424. 足趺高满相,足背高且圆满。

425. 足跟广平相,足跟宽阔且平整。

426. 指长纤圆,手指修长且圆润。

427. 指间雁王相,手指间如同雁王的蹼。

428. 手纹明直,手上纹路清晰且正直。

429. 手纹细润,手上纹路细腻且润泽。

430. 脐深圆好,肚脐深且圆。

431. 脐不出入,肚脐不突出也不凹陷。

432. 腹不现筋,腹部不显现筋脉。

433. 腹细匀适,腹部纤细且匀称。

434. 身不倾动,身体稳定不摇晃。

435. 身持重,身体稳重。

436. 身大直,身体高大且正直。

437. 身长齐膝,身高与膝盖平齐。

438. 阴藏相,生殖器隐藏。

439. 毛孔生香,毛孔散发香气。

440. 身毛右旋,身上毛发向右旋转。

441. 皮不沾尘,皮肤不沾染灰尘。

442. 两肩圆满,双肩饱满。

443. 肩圆大,肩膀圆润宽大。

444. 腋下平满,腋下平坦饱满。

445. 容仪具足,容貌仪态完美。

446. 面轮修广,面部圆润宽广。

447. 颜貌舒泰,面容安详舒适。

448. 面如满月,面容如同满月般圆润。

449. 威容远震,威严的容貌令人敬畏。

450. 目绀青色,眼睛呈现绀青色。

451. 眼如青莲华叶,眼睛如同青莲华的叶子。

452. 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嘴唇颜色鲜红如频婆果。

453. 齿方整鲜白,牙齿整齐洁白。

454. 齿根渐次圆利,齿根逐渐圆润锋利。

455. 鼻修高直,鼻子修长且挺直。

456. 鼻不现孔,鼻孔不外露。

457. 目净修广,眼睛纯净且宽广。

458. 目相修广,眼睛的形状修长宽广。

459. 眉长而绀,眉毛修长且呈绀色。

460. 眉高而长,眉毛高且长。

461. 耳厚广大修长,耳朵厚实宽大且修长。

462. 耳轮成就,耳轮完整美观。

463. 两颊隆满,两颊丰满。

464. 发美而长,头发美丽且修长。

465. 发绀青如螺,头发绀青如同螺壳。

466. 发不乱,头发整齐不凌乱。

467. 发柔软,头发质地柔软。

468. 发不稀,头发浓密不稀疏。

469. 发润泽,头发有光泽且润泽。

470. 顶骨坚实,头顶骨头坚实。

471. 额广平正,额头宽阔平整。

472. 人相不缺,人的相貌没有缺陷。

473. 唇如频婆果色,嘴唇颜色如频婆果。

474. 面广而殊好,面部宽广且特别美好。

475. 面如秋满月,面容如同秋天的满月。

476. 颜貌炜烨,容貌光彩照人。

477. 身皮金色,身体皮肤呈现金色。

478. 身光面各一丈,身体和面容都有一丈的光芒。

479. 皮薄细滑不受尘水,皮肤薄、细腻光滑,不沾染灰尘和水渍。

480. 光影常照身,光芒和影子常常映照在身上。

481. 身如狮子,身体像狮子一样威武。

482. 行如鹅王,行走如同鹅王般优雅。

483. 头如摩陀那果,头部如同摩陀那果的形状。

484. 身毛右旋绀色,身上的毛发向右旋转且呈绀色。

485. 毛端右旋,毛发的尖端向右旋转。

486. 手纹明好,手上的纹路清晰美好。

487. 手软如棉,手部柔软如同棉花。

488. 手过膝,手臂长过膝盖。

489. 指爪狭长薄润光,指甲狭长、薄且润泽有光泽。

490. 指圆而纤,手指圆润纤细。

491. 指节骨不现,手指关节的骨头不显现。

492. 指文庄严,手指的纹理庄严。

493. 脉深不现,血管深藏不外露。

494. 踝不现,脚踝不突出。

495. 身清洁,身体干净清洁。

496. 脐深右旋,肚脐深且向右旋转。

497. 脐厚不凹,肚脐厚实不凹陷。

498. 皮肤细软,皮肤细腻柔软。

499. 身不曲,身体挺直不弯曲。

500. 身端直,身体端正笔直。

501. 佛教中的“四圣六凡”,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502. 天众福报深厚,但仍未脱离轮回之苦。

503. 人众有苦有乐,具备修行解脱的机会。

504. 阿修罗众嗔心较重,常与天众争斗。

505. 畜生众愚痴无明,饱受生存之苦。

506. 饿鬼众常处于饥饿渴求的状态。

507. 地狱众遭受极度的痛苦折磨。

508. 佛教的“三无性”,分别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509. 相无性指一切事物的相状没有真实的自性。

510. 生无性表明事物的产生并非自有其性。

511. 胜义无性指超越世俗认识的真实无自性。

512. “佛性三因”包括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

513. 正因佛性是众生本具的成佛正因。

514. 了因佛性通过智慧了达佛性。

515. 缘因佛性借助外缘修行显发佛性。

516. 佛教的“三解脱门”之空解脱门,观一切法空无自性。

517. 无相解脱门,了知诸法无相。

518. 无愿解脱门,对一切法无所愿求。

519. 佛教的“八识心王”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520. 前六识对外境进行分别和感知。

521. 末那识执着于自我。

522. 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

523. 佛教的“五种不还果”,即中般涅盘、生般涅盘、有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色究竟涅盘。

524. 中般涅盘者于中有阶段证入涅盘。

525. 生般涅盘者生于色界不久即证涅盘。

526. 有行般涅盘者需勤加修行方能证涅盘。

527. 无行般涅盘者自然证得涅盘。

528. 上流色究竟涅盘者上升至色界最高处证涅盘。

529. 佛教的“五种性说”,即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

530. 声闻种性者听闻佛法而证果。

531. 缘觉种性者独自觉悟。

532. 菩萨种性发大菩提心。

533. 不定种性者修行成果不定。

534. 无种性者难以成佛。

535. 佛教的“五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随自意三昧。

536. 常坐三昧侧重于长时间静坐。

537. 常行三昧以长时间行走修行。

538. 半行半坐三昧则是两者结合。

539. 非行非坐三昧不拘形式。

540. 随自意三昧依个人心意修行。

541. 佛教的“五种智慧”,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542. 大圆镜智如实映现一切。

543. 平等性智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544. 妙观察智善于观察诸法差别。

545. 成所作智成就利益众生之事。

546. 法界体性智证悟法界本体。

547. 佛教的“五乘教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548. 人乘守五戒,得人身。

549. 天乘修十善,生天界。

550. 声闻乘听闻佛法,证阿罗汉果。

551. 缘觉乘独自觉悟,证辟支佛果。

552. 菩萨乘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553. 佛教的“五停心观”之不净观,对治贪欲。

554. 慈悲观,对治嗔恨。

555. 因缘观,对治愚痴。

556. 念佛观,对治业障。

557. 数息观,对治散乱。

558. 佛教的“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559. 释名解释经论的名称。

560. 辨体探究经论的本体。

561. 明宗阐明修行的宗旨。

562. 论用论述经论的作用。

563. 判教相判别所属的教相。

564. 佛教的“五蕴无我”,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无独立不变的我。

565. 色蕴是物质现象。

566. 受蕴是感受。

567. 想蕴是想象。

568. 行蕴是意志和行为。

569. 识蕴是认识和分别。

570. 佛教的“五根五力”,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571. 信根生信力,坚定信仰。

572. 精进根生精进力,不懈努力。

573. 念根生念力,铭记不忘。

574. 定根生定力,心定不乱。

575. 慧根生慧力,洞察真理。

576. 佛教的“五位百法”,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577. 心法是八种识。

578. 心所有法是心的各种作用。

579. 色法是物质现象。

580. 心不相应行法是假立的法。

581. 无为法是涅盘境界。

582. 佛教的“五种禅定”,世间禅、出世禅、出世间上上禅、小乘禅、大乘禅。

583. 世间禅是凡夫所修。

584. 出世禅超越世间。

585. 出世间上上禅最为殊胜。

586. 小乘禅侧重于个人解脱。

587. 大乘禅强调普度众生。

588. 佛教的“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89.。

589. 小乘禅侧重于个人解脱。

590. 大乘禅强调普度众生。

591. 佛教的“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92. 杀父是极大的罪恶。

593. 杀母违背孝道。

594. 杀阿罗汉断众生解脱之缘。

595. 出佛身血伤害佛身。

596. 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团结。

597. 佛教的“五浊恶世”之劫浊,时代混乱。

598. 见浊,见解错误。

599. 烦恼浊,烦恼众多。

600. 众生浊,众生身心不净。

601. 命浊,寿命短暂。

602. 佛教的“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空性、法华涅盘时。

603. 华严时说《华严经》。

604. 阿含时说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教法。

605. 方等时广说大小乘教义。

606. 般若时说般若空性。

607. 法华涅盘时说《法华经》和《涅盘经》。

608. 佛教的“五种忏悔法”,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观心忏、实相忏。

609. 作法忏依戒律作法忏悔。

610. 取相忏见佛菩萨等相忏悔。

611. 无生忏观诸法无生忏悔。

612. 观心忏观心无常忏悔。

613. 实相忏证悟实相忏悔。

614. 佛教的“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身三善、口四善、意三善。

615. 身三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616. 口四善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617. 意三善是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618. 佛教的“五眼六通”,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619. 肉眼是凡人之眼。

620. 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

621. 慧眼能洞察真理。

622. 法眼能知佛法。

623. 佛眼圆满无碍。

624. 佛教的“五明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625. 声明研究语言文字。

626. 工巧明包括工艺技术。

627. 医方明治病救人。

628. 因明是逻辑推理。

629. 内明是佛法真谛。

630. 佛教的“五趣”,即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天趣。

631. 地狱趣受苦无尽。

632. 饿鬼趣饥渴难耐。

633. 畜生趣愚痴蒙昧。

634. 人趣苦乐参半。

635. 天趣享天福。

636. 佛教的“五种涅盘”,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涅盘、究竟涅盘。

637. 自性清净涅盘本具佛性。

638. 有余涅盘断烦恼但余依身。

639. 无余涅盘身心俱灭。

640. 无住涅盘不住生死涅盘两边。

641. 究竟涅盘圆满成佛。

642. 佛教的“五盖”,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643. 贪欲盖使人沉迷欲望。

644. 嗔恚盖心生嗔怒。

645. 睡眠盖昏沉懒惰。

646. 掉悔盖心思浮躁懊悔。

647. 疑盖对佛法生疑。

648. 佛教的“五阴炽盛苦”,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过度炽盛带来痛苦。

649. 色阴是物质身体。

650. 受阴是感受。

651. 想阴是想象。

652. 行阴是意志行为。

653. 识阴是认识分别。

654. 佛教的“五种福田”,恩田、敬田、悲田、苦田、德田。

655. 恩田对有恩之人报恩。

656. 敬田尊敬有德者。

657. 悲田怜悯苦难者。

658. 苦田帮助受苦之人。

659. 德田弘扬德行。

660. 佛教的“五种精进”,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下精进、无退精进、无足精进。

661. 被甲精进如战士披甲上阵。

662. 加行精进努力修行。

663. 无下精进不自卑。

664. 无退精进不退转。

665. 无足精进不知足。

666. 佛教的“五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识、舍滥留纯识、摄末归本识、隐劣显胜识、遣相证性识。

667. 遣虚存实识遣除虚妄,留存真实。

668. 舍滥留纯识舍弃繁杂,留存纯粹。

669. 摄末归本识摄末流归根本。

670. 隐劣显胜识隐去劣相,显扬胜相。

671. 遣相证性识遣除相状,证悟本性。

672. 佛教的“五种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流身。

673. 法身是佛法的本体。

674. 报身是修行的果报。

675. 应身应众生之机而现。

676. 化身变化无穷。

677. 等流身与众生相似而度化。

678. 佛教的“五种忏悔心”,恐怖心、厌离心、菩提心、怨亲平等心、观罪性空。

679. 恐怖心畏惧恶业果报。

680. 厌离心厌恶恶业。

681. 菩提心为利众生忏悔。

682. 怨亲平等心对怨亲一视同仁。

683. 观罪性空观罪业本性空无。

684. 佛教的“五根增长”,信根增长、精进根增长、念根增长、定根增长、慧根增长。

685. 信根增长坚定信仰。

686. 精进根增长不懈努力。

687. 念根增长正念分明。

688. 定根增长心定不乱。

689. 慧根增长智慧增长。

690. 佛教的“五种神通”之神足通,变化自在。

691. 天眼通,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

692. 天耳通,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

693. 他心通,知他人心思。

694. 宿命通,知自身及众生过去世。

695. 佛教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空无自性。

696. 色蕴为空,物质无常。

697. 受蕴为空,感受无常。

698. 想蕴为空,想象无常。

699. 行蕴为空,行为无常。

700. 识蕴为空,认识无常。

701. 佛教的“五种善巧方便”,随顺巧方便、立要巧方便、异相巧方便、逼迫巧方便、报恩巧方便。

702. 随顺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性。

703. 立要巧方便立下要求引导。

704. 异相巧方便以不同相状示教。

705. 逼迫巧方便迫使众生觉悟。

706. 报恩巧方便报众生之恩而施教。

707. 佛教的“五种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唯心净土。

708. 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者共居。

709. 方便有余土修方便道断见思惑。

710. 实报庄严土证一分法身。

711. 常寂光土佛之境界。

712. 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

713. 佛教的“五种三昧耶”,佛部三昧耶、莲华部三昧耶、金刚部三昧耶、宝部三昧耶、羯磨部三昧耶。

714. 佛部三昧耶具佛之功德。

715. 莲华部三昧耶具慈悲。

716. 金刚部三昧耶具坚固。

717. 宝部三昧耶具富贵。

718. 羯磨部三昧耶具事业。

719. 佛教的“五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720. 发心菩提初发求道之心。

721. 伏心菩提降伏烦恼。

722. 明心菩提明了自心。

723. 出到菩提出离生死。

724. 无上菩提成就佛果。

725. 佛教的“五种念佛法门”,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礼拜念佛。

726. 持名念佛称念佛名。

727. 观像念佛观佛形象。

728. 观想念佛观想佛之功德。

729. 实相念佛悟佛法实相。

730. 礼拜念佛礼拜佛身。

731. 六波罗蜜:也称为六度,具体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732. 六相:包括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733. 六时:指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和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734. 六种阿含经:分别是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735. 六根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纯净无染。

736. 六尘不染: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种外境不能染污自心。

737. 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六种神通。

738. 七觉支:包括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

739.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740.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741.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742.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743. 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744. 九品往生:往生净土的九个阶位。

745. 九住心:修行过程中的九个阶段的心住状态。

746. 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747. 十波罗蜜:在六波罗蜜基础上加上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

748.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749.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的合称。

750. 十八罗汉: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751. 二十诸天:佛教护法神。

752. 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753. 五百罗汉:通常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

754.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一种化相。

755. 万字符(卍):象征吉祥、功德圆满。

756. 放生:释放被捕获的生物,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

757. 伽蓝:指佛教寺庙。

758. 挂单:指行脚僧到寺院投宿。

759. 开示:高僧大德对弟子或信众进行的教导和启示。

760. 公案:禅宗用以启迪智慧的故事或问题。

761. 加持:通过佛菩萨或高僧的力量给予护佑或增强某种力量。

762. 回向: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给特定的对象或众生。

763. 妙德:美好的品德和特质。

764. 妙行:微妙而殊胜的修行行为。

765. 定慧等持:定学与慧学并重,保持平衡。

766. 空性:指一切事物的本质为空,无自性。

767. 相续:指因果报应的连续不断。

768. 施主:提供财物或帮助的人。

769. 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即慈悲、欢喜、舍离。

770. 涅盘城:比喻涅盘的境界。

771. 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

772. 曼陀罗:一种佛教图案,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773. 精进波罗蜜:努力修行,不懈怠。

774. 禅茶一味:在品茶过程中领悟禅道。

775. 耳根圆通:通过耳根修持达到圆通境界。

776. 香花供养:用香和花供奉佛菩萨。

777. 觉照:保持清醒的觉察和观照。

778. 转识成智:将八识转化为智慧。

779. 无碍解脱:没有障碍,获得解脱。

780. 法界无碍:对法界的体悟达到无障碍的境界。

781. 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

782. 功德无量:形容所做的善事具有极大的功德。

783. 福慧双修:同时修习福德和智慧。

784. 离苦得乐:摆脱痛苦,获得快乐。

785. 如如不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定,不为外境所动。

786. 三轮体空:在布施等行为中,做到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皆空的境界。

787. 心无挂碍:心中没有牵挂和妨碍。

788. 无念为宗:以无念作为修行的宗旨。

789. 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

790. 不二法门:指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

791. 直指人心:直接指向人的内心,引导其觉悟。

792. 当下即是:强调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793. 真空妙有: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

794. 一念三千: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界的诸法性相。

795. 法身大士:指已证得法身的菩萨。

796. 报身佛:佛的三种身之一,是佛因智慧功德而成就的圆满色身。

797. 化身佛:为度化众生而变现的各种身形。

798. 方便法门:为引导众生入佛道而采用的灵活方法。

799. 清净心:没有烦恼和杂念的心。

800. 平等性智:菩萨所证得的智慧之一。

801. 大圆镜智:如来的智慧,如同大圆镜般能映现一切。

802. 妙观察智:善于观察诸法实相的智慧。

803. 成所作智:成就所作事业的智慧。

804. 因地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尚未证果的阶段。

805. 果地成就:达到修行的最终成果或境界。

806. 法云地: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

807. 欢喜地:菩萨十地中的初地。

808. 离垢地:菩萨修行的一个阶段,远离烦恼污垢。

809. 发光地:菩萨修行的阶位之一,智慧之光显现。

810. 焰慧地:具有炽盛智慧火焰的境界。

811. 难胜地:菩萨修行的一个层次,难以被战胜。

812. 现前地:各种功德在眼前显现的阶位。

813. 远行地:修行进入更深远境界的阶段。

814. 不动地:心不动摇的境界。

815. 善慧地:具有善巧智慧的境地。

816. 法流水:佛法如流水般滋润心田。

817. 慧灯:智慧的明灯,能照亮无明黑暗。

818. 觉海:觉悟的海洋,形容佛法的深广。

819. 心香:内心的虔诚和敬意。

820. 法语:佛法的言语或高僧的教导。

821. 庄严国土:使国土变得庄严美好。

822. 利乐有情:利益和安乐一切有情众生。

823. 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别称,代表光明无量。

824. 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别称,象征寿命无量。

825. 往生净土:往生到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

UU文学推荐阅读:【HP】赫奇帕奇的美食魔法千少的小甜妻宇智波飞舞之处,子嗣亦生生不息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快穿之靠生子称霸后宫诸天拯救计划震惊,假千金有八百八十八个马甲不一样的长相思【云】我的第三个太阳反派庸医,开局毒倒两个主角养成系女神:听劝后,我成了天后人在机变英盟,我是叱风云亲弟斗罗:御兽,从俘获小舞开始被炮灰读心逆袭!八零吃瓜当团宠浓烈的紫雾让你独自升级,你拉国家进军诸天我在末世文里带娃种田女帝:糟糕!本王的郎君们竟是反派!黑莲花重生,嘘!乖乖躺板板哦婚后有喜穿越星际娱乐圈的我男装万人迷了逆神:从契约一只狗开始沈总!您抛弃的奶宝月入百万了!军婚甜蜜:八零辣文女配她多胎了幻灵使者百花杀快穿:等待一个机会穿越到三界,她励志成为反派杀男主无限但不恐怖住家保姆庶女多娇,薄情皇帝亦折腰艾莉丝传奇故事吾辈炮灰,修仙独领风骚综影视之从火凤凰开始快穿:男二的路子有点野一介通房,沙雕霸道又爬墙蛛影鬼在恐游装人类不过分吧一家人的废土觉醒去异世界旅游吧纯情总裁妖艳妻公主遭流放后,竟被人氪金娇养!重生之长公主她阴阳怪气山河无舟渡刚重生,就被狠戾薄爷亲哭了载酒入青云,悍刀破九霄我和死对头在语音厅硬碰硬梦行兽世女配快穿后,她风情万种
UU文学搜藏榜:【HP】赫奇帕奇的美食魔法我在遮天修仙长生地府就业压力大,孟婆下岗卖炸串穿成星际假少爷,我和少将HE了快穿之靠生子称霸后宫别闹!你真辞职回家种田了?躺平到黄泉开始:哎呀,挂来了她一刀两断,他如疯如魔被柳如烟渣后,我穿越了一人盗墓:卸岭派追女诡事四合院:秦京茹的幸福生活变身从古代开始灵气复苏女公务员闪婚豪门小奶狗之后我将在星际有上千个后代叔叔!你越界了长官你老婆命太硬了打穿漫威,这么无敌真是抱歉了诡异:开局驾驭压制诡手重生年代:恶毒后妈空间养崽逆袭游戏王:我和我的b三狼重生九十年代,中专生的逆袭人生娱乐之天才少女将军辞诸天拯救计划穿越后我成了病娇王爷的眼中钉乾坤造化:万物同流,生生不息快穿之拯救爱情计划宿主腿玩命美,迷的反派找不到北病娇世子家的废物美人震惊,假千金有八百八十八个马甲小花仙冰雪传说养成系女神:听劝后,我成了天后穿越成被追杀的假公主后直接开演千少的小甜妻满门师兄皆内卷,师妹她开摆了美人甜欲野,禁欲三爷跪着求亲亲人在机变英盟,我是叱风云亲弟HP:在霍格沃茨被迫卷成学霸有兽焉:司辰甄嬛传之带着金手指穿富察穿越70,带着空间闷声发大财抄家流放,搬空皇家库房发家致富归 途独筱双世闲鱼修仙记子卿我在东京培养偶像穿越暴富,想躺平,却被逼上进穿书穿了个寂寞重生十年前,获得上古遗留神器
UU文学最新小说:钓系甜妻,贺总自愿咬上钩我在求生游戏里苟到无敌穿越大乾,我靠打猎养活妻女圣祖大帝传奇离婚嫁京圈大佬,前夫一夜白了头我有一把万能农具大权在握后,新旧夫君挠破了头快穿:每一个位面都是救赎文你进来,仇怨得报从私吞宗门灵石矿开始崛起老祖宗包养的小白脸竟是豪门继承人穿越古代,有空间原神,身为初代雷龙,我竟被同化婉婉,我等你长大柯南,从掉下小哀开始开局复制诡能力,诡异?拿来吧你请不要叫我二蛋战神火影:开局解开查克拉限制快穿之为了功德努力打工幽冥之契海疆共明月心锁千年,偷心入局!双魂炼世传艾拉驾到北门老枪浪荡总裁的狠辣小娇娘时光变迁我选择爱你魔女入仙门卧底,就这个攻略爽!赎罪营:杀敌百万,我带女帝平天下三阴之血查出绝症当天,渣夫在给白月光过生日黛玉妈粉穿成薛宝钗后,她杀疯了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星际:人人都想拥有虫母上神专管不平事葬送的芙莉莲:永恒之旅重生之我怎么又又重生了穿越之我的太子相公荒年恶妇开了挂,逆袭成全县首富六零随军,绝嗣大佬爆宠易孕娇妻都首富了,你让我去摆摊卖烤肠?逆袭归来,少城主又美又飒斗破:魂天帝独女,我为魂族少主穿书七零,炮灰女配带娃军婚绑定交换系统后,上交国家当首富HP一个不顾读者死活的爱情故事剑破九垣天你选白月光,我走你哭什么断绝关系后,首富亲妈跪求我回家柳色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