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小小年纪的李商隐就帮人抄书、舂米,挣点钱贴补家用。可即便生活这么苦,他还特别爱学习,5岁就能诵读诗文,7岁就会舞文弄墨。
16岁时李商隐一家搬到洛阳,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令狐楚。令狐楚出身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不仅在官场颇具地位,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尤其擅长骈文。
当他读到李商隐的诗文时,不禁为其才华所倾倒,立刻将李商隐接入府中,让他成为儿子们的伴读,并亲自教导他。
在令狐楚的悉心栽培下,李商隐的学术能力突飞猛进,还学会了起草章奏。为表感激,李商隐写下《谢书》:“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表达自己对令狐楚的感恩之情。
然而科考之路对李商隐而言却充满波折。在令狐府的几年里,他参加了4次科考,每次都落榜。当时科考并非只靠才华,其中门道复杂,王维中状元便与玉真公主的推荐有关,所以李商隐虽有才华却一直考不上。
直到李商隐二十五岁第五次参加科考时,因考官中有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的好友,他才终于考上进士。可刚考上进士,令狐楚就病危去世了。
令狐楚临死前还让李商隐给自己写奏表和墓志铭,可见对他多看重。令狐楚的离世让李商隐失去了重要的依靠。
唐朝规矩,中了进士还得参加吏部关试才能当官,李商隐光顾着回家报喜,错过了考试,令狐楚又没来得及给他安排官职,他这仕途一下子就断了。
后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看上李商隐的才华,邀请他当幕僚,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这本是喜事,却让李商隐陷入了唐朝最激烈的政治漩涡——牛李党争。
令狐楚属牛党核心,王茂元为李党重要人物,李商隐夹在两党之间腹背受敌。他的这一选择被牛党视为忘恩负义,从此遭受双方排挤。师徒从此一蹶不振,生活困苦不堪。
李商隐一生仕途失意,却在诗文创作上登峰造极。他的诗用典精巧,意境朦胧,情感细腻。
爱情始终是他倾诉着缠绵悱恻的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与爱人的离别之苦与坚贞不渝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历史兴衰有着深刻洞察,借古讽今,又满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他的七言律诗独步晚唐,自成一格,被后代称为西昆体。
在爱情方面,李商隐与妻子王氏伉俪情深,尽管因仕途奔波两人常常聚少离多,但感情却愈发深厚。
李商隐在巴蜀任职时曾写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以真挚情感穿越千年时光,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然而命运的折磨并未停止,公元851年,妻子王氏病逝的噩耗传来,让李商隐的世界瞬间崩塌。
从此他的心也随妻子离去,无心追求仕途,仕途失意,爱情破灭,让李商隐的人生充满痛苦与无奈。
但也正是这些人生经历成就了他诗歌的独特魅力,他的诗作如《锦瑟》等最晦涩难懂,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与丰富情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宛如他一生的写照,充满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还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借景抒情,道尽他对人生、对晚唐局势的无奈与叹息。
公元858年,历经一生坎坷磨难,身心俱疲的李商隐在郑州病故,年仅45岁。他这一辈子就像一场悲剧,但他留下的诗却成了瑰宝,让后人一直品味他的才华和他无奈的人生。
【从乞丐到封侯拜相,草根逆袭天花板,唐朝首位因为军工而封侯的诗人#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唐朝的守卫将领,也是一位因军功而获得丰厚回报的诗人。
他前半生穷困潦倒,却在晚年因安史之乱平步青云,成为一位功勋卓着的将领。他与李白曾是至交好友,但后来却反目成仇,恩断义绝。
然而,他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成为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他就是草根逆袭的天花板——高适。在唐朝无数诗人中,只有高适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成功方式: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于渤海的名门之后。他的爷爷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大将,战功赫赫,官至正三品,彼时高家荣耀之极。
然而,从高适父亲这一代起,家道开始衰落,到了高适这一辈,他已沦为生活落魄的普通人。
年少的高适心怀壮志,20岁时就满怀憧憬奔赴长安,试图通过拜谒权贵、奉上文章来获得仕途的入场券。
那时的他学识渊博,枪法精妙,尽显少年意气。但在那个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时代,高适四处碰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便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无奈之下,穷困的高适回到老家宋城,拿起锄头过上了躬耕于野的隐居生活。“种瓜漆园里,凿井部门边”,看似平静的日子却藏不住他内心的不甘。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一边劳作一边写诗,期盼命运垂青。十几年过去,即便他的诗文在长安小有名气,但他仍未获取官职。然而,高适没有被命运打倒。
开元十九年,他毅然北上燕赵,投身军旅,希望在边疆沙场上建功立业。他先后投奔信安王李祎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但三年过去依旧一事无成。
不过,燕赵大地的雄浑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为他日后成为边塞诗人奠定了基础。
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再次奔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再次落榜。多年来的连番受挫并没有让高适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开元二十六年,听闻边关战事,他目睹戍边将士生活凄惨,于是写下千古传诵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诗震撼人心,深刻揭露军中腐败,表达了对战士的深切同情。
天宝三载,高适的人生迎来了一段温暖的时光。他与李白、杜甫在洛阳相遇。
三位同样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见如故,他们一同游历梁宋,饮酒作乐,畅谈人生,结下深厚友谊,“三剑客”也成为诗坛佳话。
后来,高适在睢阳遇到好友董庭兰。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乐师,却因房琯案受牵连而落魄。
高适心中满是心酸,提笔写下《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既是对好友的宽慰鼓励,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也可能是多年坚持积累的回报,天宝八年,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尉。
然而,上任之后他却发现官场的黑暗与复杂远超他的想象。为了保住这个低微的官职,他既要卑躬屈膝,又要欺压百姓,这让心怀正义的高适无法忍受。
于是,他毅然离开。此时,50岁的他人生已过大半,未来却依旧迷茫。
但命运的转折悄然来临。在田良丘的引荐下,高适进入哥舒翰幕府,深受赏识,人生开启新篇章。
安史之乱爆发,他先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追随玄宗到成都,面圣时直言潼关失守的原因,为哥舒翰辩护,获得玄宗认可,被擢升为谏议大夫。
同年,永王李璘谋反,高适挺身而出,向唐肃宗分析局势,并主动请缨评判,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他深知任务艰巨,先写信劝永王归顺。
不曾想,这一封信竟让永王军营军心大乱,高适也成功平定叛乱,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然而,在高适青云直上的重要关头,命运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好友李白因受永王案牵连被捕入狱,李白的夫人向高适请求帮忙,但高适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一行为成为了后人抨击他的一个污点,也让他与李白从此形同陌路。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当时李白犯的是谋反罪,唐肃宗连亲弟弟永王都能杀掉。
高适若贸然相救,很可能会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他一生坎坷,好不容易才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实在输不起。
不过,高适虽然对李白的求救没有回应,但他对杜甫却关怀备至。
杜甫晚年在成都穷困潦倒,高适出任蜀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期间,多次前往杜甫草堂拜访,并及时为杜甫提供经济帮助,帮他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广德二年,高适迁任刑部侍郎,晋封渤海县侯,成为唐朝第一个因军功封侯的诗人。公元765年,高适去世,享年72岁,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纵观高适的一生,仿佛也在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或许充满坎坷,但永远不要轻易放弃。
【唐朝第一大牛人,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做了,别人不看好的事,他也做了#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文采斐然的硬汉,仅凭一张嘴就能把皇帝怼到吐血,把叛军说得低头认输。为了在骂战中占据上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祭文。
他也是古今成语第一人,一生创造了331个成语,人称“成语之王”,而他的多篇散文更是如今的经典之作。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韩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韩愈的一生,我想应该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而韩愈全都做到了。
唐太宗大历三年,韩愈降生于河阳的一个官宦世家。本应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却命运多舛。3岁时父母双亡,他只能跟随兄长生活。
可惜13岁那年,兄长韩会也病逝了,韩愈只能跟随寡嫂郑回乡。此后,为躲避战乱,他们又前往江南宣州。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韩愈的志向,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通过科举入仕改变命运的决心。
从20岁到22岁,韩愈前后三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继续苦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贞元八年,25岁的韩愈终于进士及第,迎来人生的转机。
本以为苦尽甘来,可命运似乎还在和他开玩笑。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考生还需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考试。韩愈三次冲击该考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韩愈为了生计,不得不投身幕府,成为地方节度使的幕僚,但他的才华并未得到赏识。
在郁郁不得志中,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来辗转近10年,35岁的韩愈才终于通过考试,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其实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大学讲师。
可惜当时唐朝社会流行“读书无用论”,学生懒得问,老师懒得教,大家都在摆烂。韩愈看不惯这种现象,就写下了传世名篇《师说》。在文中,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且他还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种前卫的观点瞬间引得大批人跑来要当他的弟子,其中就有“诗鬼”李贺,还有写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贾岛以及谢敏农的李绅。这也为韩愈后面倡导古文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