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禁军的查处,全部是由曾布一手主持的,对于那些人的处理,自然是由他来决定的。之前的时候因为高俅的事情,赵佶的注意力被转移了,所以对这件事情就没怎么上心,此时说起来,却是不得不旧事重提了。
本来赵佶若是不再说这件事情的话,过些日子风平浪静了,这些人也就没什么事情了,哪怕不能官复原职,但是最多就是降职留用,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麻烦。不过现如今赵佶有那么一点缺钱,需要在这些人身上榨出油来,那这些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头了。
别人不清楚,曾布心里面可是明白,那些被处理的人里面,如果排成一排全都砍头拉倒的话,那肯定有冤枉的,但若是隔一个人砍一个,那肯定就有漏网的。禁军‘吃空饷’的事情上,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无非就是有的人特别脏,有的人没有那么脏。而牵涉其中的那些人,有文臣、有武将。
文臣自然是不用多说的,这帮人的地位在武将之上,整个禁军‘吃空饷’的责任他们肯定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虽然说大宋朝有‘不问罪于文人士大夫’的祖训,可是这种事情上面,就算是再怎么考虑,涉案的文臣肯定也是跑不了的,首当其冲的,枢密院里面就有很大一部分人要倒霉,然后兵部尚书也一定是跑不了的。
跟文臣比起来,武将倒是要好一些了,虽然说少不了一个‘玩忽职守’的罪名,可是对于京畿禁军之中的武将来说,这点罪名算什么呢?大不了就是发配边州,去那苦寒之地戍守,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且在‘吃空饷’这件事情上来说,这些人其实并没有分润到多少的实惠,所以说也就用不着担心什么。
曾布对禁军‘吃空饷’的问题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到了他的这个身份,根本就没有参与进去,毕竟每个月单单是俸银就有三百两,那些禄米、茶汤之类的补贴折现之后,一个月拿到手的银子能有小一千两了,钱财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这件事情其实用不着他太过担心,真正让他不安的,其实还是文臣与武将的一个平衡问题。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杯酒释兵权,这大宋的武人地位就急转直下,百十年来一直都是文臣压制武将,虽然说有那折家将、种家将以及昙花一现的杨家将出现,可是始终没有改变了这种局面。
但是一旦将这一次禁军‘吃空饷’的问题查下去的话,那后面肯定要对文官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说不得要倒下多少的人。枢密院有曾布执掌,问题可能还不会太大,可是兵部就算是彻底完了,自兵部尚书往下,有一个算一个,能跑掉的人估计是没有多少的。就算是有继任者能够补上兵部这些人的空缺,且不说这些人上任之后还能不能有对禁军的掌控能力,就算是他们自己,恐怕也不敢真的做些什么吧?前鉴不远啊!
考虑到这样的原因,曾布实在是不愿意回答赵佶的问题,可是不回答,他又能怎么办呢?虽然说现在的他可以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毕竟还有那个高出他的那个人——当今皇帝赵佶。当今皇帝问起这件事情来,曾布就算是不想回答,可又怎能这样做呢?
“唔~,闭门在家么?陈师道,你给朕拟旨,让这些人交出这些年贪墨的钱财,此事可以就此作罢,如若不然,抄家查办,全部流放儋州!”
对于别的事情,赵佶或许还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在钱财的事情上,赵佶却是不肯有一丁点的马虎,因此,便说出了这样的一番旨意。
朕可以不追究你们的过错,但是这钱你们得给朕吐出来,若是拿的出钱财来,那还就罢了,毕竟当皇上的也要全局考虑,回头再扣你个一年半载的俸禄,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不然的话,赵佶觉得,其实换成武将掌权的似乎也不错?或者说是一人一半,文臣武将各占一半的朝堂?那样的话,两方或许会更好权衡,只不过违背祖制,多少还是有些不妥。
对于赵佶的心思,陈师道却是没有揣摩那么多,靠着高俅给的机会成为了翰林学士,现在更是进一步成为了翰林院承旨,带知制诰衔。不过陈师道的这个翰林院承旨,大多数的时候却只是起到一个代笔的作用,就是赵佶想要传旨的时候,让他帮着写一下。
得到了赵佶的命令,站在一旁稍远处的陈师道连忙答应一声,紧跟着退下去拟旨了。
“皇上,这样做是不是有些……”
虽然知道赵佶的做法无可厚非,甚至已经可以说的上是网开一面,可是曾布却还是觉得有些不大妥当。
参与‘吃空饷’的官员人数众多,那些钱财分到每个人的手里之后其实并没有多少,文臣自然是不用说了,大宋朝的文人从来都是风流的,不管是原先的苏轼,又或者是现在赵明诚他们,若是没钱也就罢了,只要是有钱,基本上就是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逍遥自在,却也是好费钱财。如此情况下,那些文官能有几个人能轻松的拿出那些贪墨的钱财呢?真要是如此的了,这些人少不得要倾家『荡』产了。
相比之下,武将们倒还好了一些,虽然他们也有一些奢靡的活动,可是却不会像文臣集团这样,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更加钟情于兵器、战马,而这两样基本上都是不怎么持续消耗钱财的。
可是这些事情又跟赵佶有什么关系,右手轻轻一挥,赵佶随即打断了曾布的话,“曾大人,这件事情朕主意已定,不要再给这些人求情了,要么把不属于他们的钱都交出来,要么就都给朕滚到儋州去,没有别的可能了!你掌管枢密院,朕知道你心里面肯定又很多的为难,可是朕不想知道,你明白吗?”
“唉~!皇上,曾大人虽然有偏袒之嫌,但是这件事情皇上您的判罚确实也是有些过了。”
一直在旁观看戏的韩忠彦,叹息了一声之后,这个时候也开口了。
虽然说对于曾布等人,韩忠彦是一直有些瞧不起的,可是不管怎么说,韩忠彦他也是一个文臣,哪怕跟曾布再不对付,这个时候也必须要站出来帮曾布说上两句话了,不然真的让赵佶如此做了,那朝堂肯定是少不了一番动『荡』。
而朝堂动『荡』,如果是别的时候也就罢了,现在正是京畿禁军的改革时期,有个一差二错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即使不会真的走到那种万劫不复的地步,但是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宋西有西夏、北有辽国,俱是豺狼虎豹,不为了文臣集团,仅仅为了大宋江山,韩忠彦也只能挺身而出了。
如果只是一个曾布的话,赵佶骂了也就骂了,可是韩忠彦此时也开口了,赵佶却是不得不认真考虑了,毕竟韩忠彦与曾布不同,他的根基、声望实在是让赵佶不能不重视他的看法。更何况,韩忠彦平时与曾布不合,此时开口却是替曾布说话,必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沉『吟』了一番之后,赵佶面『色』凝重地开口说道:“韩大人所言,朕也不是不明白,那依着您看,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理?”
“这个么……不如以这些人掏出钱财的多少来分。如数奉还者,皇上您宽宏大量,罚他们一、两个月的俸禄也就是了,原职察看,不必再多加查处;未能如数奉还,但是能还十分之八九的,降三级留用;只能够交出一半来的,那就罢官为民,三年之内不加录用;至于那些连一半都交不出来的,再抄家,然后全家发配儋州,再不起用。如此,应当为万全之策!”
韩忠彦毕竟是韩忠彦,很快就想出来了一个还算是不错的办法。
当然韩忠彦也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就偏袒文官,那些能将钱财全部换回来,或者说是能够将大部分还回来的人,基本上不是贪墨的少就是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这些人一般都还算是可靠的,留他们在原职倒也没有什么大问题。至于少数几个贪墨的多的,能够全掏出来,却也是一件好事,看在往日的情面上,给他们一个机会,韩忠彦倒是也不觉得如何。
以此类推,那些能还一半的,不必给他们太重的惩罚。至于那些一半都交不出来的,那留着也就没用了,直接打发到儋州种树去也就是了。
不得不说,韩忠彦家里面时代为官,其自身更是为官数十载,这种处理事情的手段,不是一般人能够学的来的。
“韩老卿家的这个主意,倒是真不错!”
即使是赵佶,也不得不承认,韩忠彦的这个主意是最为恰当的。
只不过问题在于,赵佶拿到的钱可能就相对少一些了。不过世事无绝对,也许赵佶能拿到的钱会更多也说不定。毕竟只有如数奉还的人才能留在原来的官位上,其他的人最起码也是降三级留用。
以大宋朝的优厚俸禄来说,基本上是一级一个档次,虽然说俸银少的其实并没有多少,可是大宋朝的官员待遇其实并不是只有俸银这一个方面,就之前曾经提过的禄米、茶汤等等种类繁多的补贴名目,真要是降三级留用,可是能够给赵佶省不少钱。当然降级这种事情对官员的影响,并不只限于俸禄之上,更加重要的,还是他们的面子问题,试想一下,这些人降了三级之后,见了那些曾经的好友,脸上是多么的精彩。
不为了俸禄,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这些人就算是借钱也是会补上自己的缺额的。同样的道理之下,那些能够拿出一半的罚款的人,借一借凑个降三级留用,其实也是可以的。
若是按着最开始赵佶的想法,那么可能不会有多少人能交钱,毕竟缺额太大就算是借钱也不一定能够全都补齐,不过现在分批次的对待,倒是要好了不少。
就在赵佶正在考虑的时候,陈师道那边已经按着赵佶之前的意思写完了诏书,双手捧着送到了赵佶的面前,“皇上,已经拟好了,请您过目!”
“这个……陈爱卿,那什么,你再重新写一份吧!朕刚才跟韩老卿家他们又商量了一下,觉得刚才的敕令有些粗糙,你按着我们刚才的意思再写吧!那什么,去个人,给陈师道说一下我们刚才商量的内容!”
有了韩忠彦的这番话,赵佶自然是不可能接受陈师道刚才草拟的诏书了,随便指使了一个小太监,让其跟陈师道说明刚才韩忠彦的意思去了。
陈师道也么有那么多的脾气,跟着那个小太监就离开了。
商议的事情还在继续,毕竟禁军的事情太过重大,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或者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稳固,赵佶势必要十分上心的。
王厚申请钱财,赵佶自然是要应允的,毕竟这是为了京畿禁军的改革,不过这笔钱还是要等到那些涉案的官员们补交了罚款才行,而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事情需要赵佶来决定。比如说京畿禁军很多的武将都涉案其中,改革京畿禁军,这些人势必不能再重回京畿的禁军之中了,而对于这种事情,赵佶十分大方的将决定权交给了王厚,只不过在王厚行使权力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个殿前司都指挥使王岳在一旁监督着。
没错,在高俅离开了东京汴梁之后,原先的殿前司都虞候王岳,便一跃成为了殿前司都指挥使。毕竟是跟了赵佶多年的人了,王岳还是十分得到赵佶信任的,做起事来也是十分的可靠。
接下来的一些事情,基本上都是诸如此类的事情,赵佶也都一一表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