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承乾索要财物的官员好似商量好的一般纷纷上书弹劾,在第二天的早朝直接发难。
“陛下,太子殿下此举实在是有失体统,公然向臣等索要财物,此等行径如何能担当大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站了出来,义愤填膺地说道。(老臣气得胡子直抖,手中的奏折都在微微颤抖。)
老臣心中暗想:“这太子越发肆意妄为,若不趁此机会扳倒他,日后朝廷怕是永无宁日。”
李世民眉头紧皱,目光凌厉地扫过群臣,沉声道:“此事朕已知晓,定会彻查清楚。太子乃朕之子,岂容尔等随意污蔑!”(李世民怒目而视,声音威严。)
“陛下,臣等并非污蔑,实乃太子行为不当,若不惩处,难以服众啊!”又一位大臣拱手说道。(这位大臣神情严肃,目光坚定。)
李世民冷哼一声:“朕自会有决断,无需你来教朕!”(李世民猛地一甩衣袖。)
这时,一位平日较为沉稳的大臣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太子之过,不可忽视,但也需查明真相,莫要冤枉了殿下。”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朕心中有数。”
“陛下,此事关乎国本,切不可姑息啊!”一位激进的大臣急切地说道。(这位大臣满脸焦急,额头冒汗。)
李世民大声喝道:“朕说过,会给你们一个交代,都莫要再吵!”
群臣顿时安静下来,无人再敢吭声。
可惜李承乾直接没去上朝,李世民派人去请李承乾也没来,吃了个闭门羹连李承乾的面都没见到。知道这个的李世民瞬间暴怒,他狠狠地将手中的奏折摔在地上,怒吼道:“逆子!竟敢如此忤逆!”(李世民双眼圆睁,脸色铁青。)
身旁的太监吓得连忙跪地,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息怒,保重龙体啊!”
李世民怒不可遏:“他这是要反了不成!”
太监小心地回道:“陛下,许是太子殿下一时糊涂。”
李世民指着门外大骂:“糊涂?他这是根本没把朕放在眼里!”
这时,一位大臣匆匆赶来,跪地说道:“陛下,还请息怒,莫要气坏了身子。”
李世民喘着粗气,说道:“你们说,朕该如何处置这个逆子!”他的双眼布满血丝,脸色阴沉得可怕。(心中暗自悲叹:吾儿啊,你为何如此糊涂,让朕这般为难。)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应答。
过了片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缓缓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此次行为的确有失偏颇,但念在其年少无知,还望陛下从轻发落,加以教诲,令其改过自新。想当年,汉武帝也曾对戾太子刘据严加斥责,但终因父子情深,给了其改过的机会,才保得汉室安稳啊。”(老臣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忧虑,额头也微微冒汗,眉头紧蹙,心中想着:“太子毕竟是国之储君,若处罚过重,恐动摇国本。”)
李世民冷哼一声:“从轻发落?他如此肆意妄为,若不严惩,日后如何服众!”(李世民眉头紧锁,语气严厉,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目光中闪烁着怒火,心中却满是痛楚:吾儿啊,朕对你寄予厚望,你却这般不争气。)
另一位大臣赶紧附和道:“陛下,老臣以为,可先将太子禁足于东宫,令其反省过错,再派贤能之士教导,或许能让太子迷途知返。就如当年隋文帝对杨勇,也是先加以约束,才有了后来的太平之局。”(这位大臣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眼睛不时偷偷观察着李世民的脸色,心中暗自叫苦:“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两边都不能得罪啊。”)
李世民沉默片刻,说道:“禁足?这能让他长记性吗?”(他微微仰头,闭上眼睛,努力压制着内心的愤怒与失望。)
这时,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太子之过不可轻饶,应当削去其部分权力,以儆效尤!昔日晋惠帝痴愚,导致八王之乱,国家动荡,此乃血的教训啊!”(这位大臣表情严肃,义正言辞,挺直的脊梁显示着他的坚定,双目圆睁,声音洪亮,心中笃定:“为了国家社稷,必须严惩太子。”)
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说道:“削权?此事还需从长议。”
又有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不如先将此事搁置,待查明真相,再做定夺。”(这位大臣低着头,不敢直视李世民,双手紧紧攥着衣角,声音低如蚊蝇,心中忐忑:“千万别迁怒于我啊。”)
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还请陛下息怒,圣裁。”(有的大臣身子瑟瑟发抖,脸色苍白,心中祈祷:“希望陛下不要大发雷霆。”有的大臣则偷偷抬眼观察着李世民的反应,心中盘算着如何明哲保身。)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说道:“罢了,朕要好好想想。”
退朝之后,李世民独自回到御书房,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他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揉着太阳穴,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纠结和无奈。)
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吹动了桌上的奏折,却吹不散他心头的阴霾。(心中暗自思忖:朕该如何是好?处罚重了,怕伤了父子情分;处罚轻了,又难以服众。)
而朝堂外,几位大臣聚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着。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这次太子犯错,陛下怕是难以抉择啊。”(他眉头紧皱,不停地摇头叹息,双手背在身后,脚步来回走动,脸上满是愁容。)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这可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咱们也得小心应对。依我看,还是从轻处罚为好,毕竟太子年轻,难免犯错。”(他眼神中透着焦虑,一边说一边用手捋着胡须,神色紧张,声音略微颤抖。)
那位刚正不阿的大臣立刻反驳道:“从轻?那如何警示后人!必须重罚,否则朝纲不正!”(他怒目圆睁,双手握拳挥舞着,声音高亢激昂,脖子上的青筋暴起。)
支持从轻处罚的大臣也不甘示弱,提高了声调喊道:“重罚会让皇室动荡,于国不利!你这是不顾大局!”(他向前一步,满脸通红,双目喷火,手指着对方。)
这时,一位偏向魏王李泰的官员趁机说道:“陛下,太子此次过错重大,若不严惩,难以平民愤,甚至可能影响大唐江山的根基。依臣之见,应当废除其太子之位,另选贤能。魏王李泰才华出众,仁厚爱民,可为储君之选。”(此人眼神闪烁,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声音故意提高,心中暗喜:“若能借此机会让魏王上位,我日后定能飞黄腾达。”)
还有大臣说道:“只盼陛下能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断。咱们还是少争论,莫要惹祸上身。”(他神色凝重,望着皇宫的方向,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声音低沉而压抑。)
其中一位大臣眼神飘忽,不时左顾右盼,小声说道:“咱们可别站错了队,小心引火烧身。”(说完咽了咽口水,表情惶恐,缩了缩脖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承乾那里。李承乾听后,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色变得极为精彩。
另一边,魏王李泰得知有官员为他说话,心中暗自窃喜。他在府中的书房里,屏退左右,只留下最心腹的谋士。(李泰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双手背在身后,在书房里缓缓踱步。)
李泰说道:“此次是个绝佳的机会,必须好好把握。”(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向谋士。)
谋士拱手道:“殿下,如今局势对您有利,当速速行动。只是,这几位中立的大臣皆是刚正不阿之人,恐怕难以被轻易拉拢。”
李泰皱起眉头,说道:“那就想想别的法子,投其所好,总能找到突破口。”
谋士思索片刻,说道:“其中一位大臣极为看重家族荣誉,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李泰微微点头,说道:“那就去办,务必成功。”
谋士领命而去,然而在与那位大臣接触时,却遭遇了拒绝。
大臣义正言辞地说道:“老夫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岂会参与这等党争之事!”(大臣怒目而视,双手背后,身姿挺拔,语气坚决。)
谋士连忙说道:“大人莫急,殿下只是欣赏您的才华,绝无他意。”
大臣冷哼一声:“休要多言,速速离去!”(说完拂袖而去。)
谋士无奈,只得回去向李泰复命。
与此同时,吴王李恪在自己的府邸中,也在思考着对策。(他面容沉静,目光深邃,负手站在窗前。)
他的亲信说道:“殿下,魏王动作频频,咱们是否也要有所行动?”
李恪转过身来,说道:“不可轻举妄动,先看看局势再说。”(他眉头微皱,语气沉稳。)
亲信着急地说:“可是,若再不行动,恐怕会失去机会啊。”
李恪摇摇头,说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我们要以静制动,等待时机。然而,我心中也并非毫无忧虑,若真的错失良机,该当如何?”(李恪眉头紧锁,心中纠结不已。)
齐王李佑则在府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房间里来回走动,满脸焦虑。)
他对身边的大臣喊道:“你们快给本王想办法,如何才能拉拢那些大臣!”
大臣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说道:“殿下,不如我们从那些与太子不和的大臣入手。”
齐王李佑一拍桌子,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
可当他们去拉拢时,却发现这些大臣早已被其他皇子抢先接触,或是根本不愿意卷入这场争斗。
而李世民看似在为太子之事烦忧,实则早已暗中派了亲信秘密监察诸位皇子的举动。
一日,李世民在宫中召见了那位亲信。
亲信跪地行礼,说道:“陛下,诸位皇子皆在暗中拉拢大臣,手段各异。”(亲信额头冒汗,声音低沉,神色紧张。)
李世民面色阴沉,说道:“细细道来。”
亲信接着说道:“魏王李泰最为急切,多次派人接触朝中重臣,然多遭拒绝。吴王李恪倒是沉稳,按兵不动,只是暗中观察。齐王李佑则有些鲁莽,拉拢大臣时颇为急切,甚至有些不顾体面。”
李世民冷哼一声:“这群逆子!”(他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愤怒。)
亲信又道:“陛下,还有一事。太子李承乾也在积极谋划,欲挽回局势。”
李世民微微皱眉,说道:“继续盯着,有任何动静,立刻来报。”
亲信应道:“是,陛下。”
待亲信退下后,李世民独自在书房中踱步,心中五味杂陈。(他眉头深锁,目光中透着痛苦和无奈,喃喃自语道:“朕的儿子们啊,为何就不能兄友弟恭,非要为了这皇位争得头破血流。朕打下这江山,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李家世代昌盛,可如今......”)
他停下脚步,望着窗外的夜色,长叹一口气。(“朕该如何是好?是该狠下心来严惩,还是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这日,李世民在御花园召见了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和程咬金。
李世民神色凝重,缓缓说道:“诸位爱卿,如今皇子们为了皇位争斗不休,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杜如晦微微躬身,说道:“陛下,皇子之争,实非国家之福。当务之急,是要稳住局面,不可让争斗愈演愈烈。”(杜如晦目光坚定,神色严肃,眉头微皱,心中忧虑不已。)
房玄龄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应当以仁德感化诸位皇子,让他们明白兄弟和睦的重要性。”(房玄龄拱手行礼,表情诚恳,目光中透着殷切的期望。)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说道:“陛下,此事需谨慎处理,稍有不慎,恐会引发朝局动荡。”(长孙无忌神色忧虑,手捋胡须,心中暗自盘算。)
程咬金大大咧咧地说道:“陛下,依俺老程看,谁要是敢胡来,就狠狠教训一番!”(程咬金瞪大眼睛,挥舞着手臂,声音洪亮。)
李世民听后,脸色愈发阴沉,沉默不语。(他的内心犹如汹涌的波涛,思绪万千。一方面,他想起了自己当年与兄弟争夺皇位的惨烈,深知其中的痛苦和无奈;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的决断会影响到大唐的未来,伤害到自己的儿子们。)
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才缓缓开口:“朕何尝不知此事的严重性,可他们皆是朕的骨肉,朕怎能轻易割舍。”(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透着深深的无奈和痛苦。)
“杜如晦所言有理,局面必须稳住,但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偏袒又能让他们停止争斗?”(李世民眉头紧锁,目光中满是疑惑和挣扎。)
“房玄龄说的仁德感化,朕也不是没有想过,可他们如今已经利欲熏心,又能听得进去几分?”(李世民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满是忧虑。)
“长孙无忌啊,朝局动荡是朕最担心的,朕不想重蹈前朝的覆辙。”(李世民深深地看了一眼长孙无忌,眼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程咬金,你的法子太过简单粗暴,朕若真的严惩,又怎能忍心?”(李世民无奈地叹了口气。)
此时的李世民,内心痛苦万分,在亲情与江山之间艰难地徘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