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北征之谋深虑远
永正皇帝说道:“诸卿退下,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贾爱卿留下,朕还有话对你说。”
众大臣纷纷行礼告退,议事厅内只剩下永正皇帝和贾瑀。
永正皇帝神色严肃,目光紧盯着贾瑀说道:“贾爱卿,此次与泰胡部落合作,乃是关乎我大淳国运之战,朕对你寄予厚望。朕知你心思缜密,作战勇猛,但此番局势复杂,切不可掉以轻心。”
贾瑀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永正皇帝微微点头,接着说道:“朕听闻泰胡部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分支首领之间素有嫌隙。你在协调之时,务必洞察秋毫,莫让这些矛盾影响了战事。而且,对于他们的利益诉求,也要妥善处理。”
贾瑀应道:“臣明白,定会小心应对,尽力化解。还请陛下明示,哪些利益诉求是可以满足,哪些是需要斟酌的?”
永正皇帝说道:“只要不损害我大淳根本利益,一些适当的赏赐和优待是可以的。比如给予一定的财物和荣誉封号。但若是涉及领土划分和重要官职任免,绝不能轻易答应。另外,他们若想要更多的贸易机会,可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支持。”
贾瑀说道:“臣记住了,定当谨慎权衡。”
永正皇帝轻叹了一口气:“朕也知道,这其中的难处甚多。但朕相信你的能力,定能处理妥当。若遇棘手之事,可直接向朕禀报。”
贾瑀坚定地说道:“多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辜负陛下重托。只是这泰胡部落的风俗习惯与我大淳多有不同,臣在协调过程中,还需注意哪些方面?”
永正皇帝思索片刻道:“尽量尊重他们的习俗,但也要让他们明白,也要让他们明白,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遵循我大淳的规矩。比如他们的祭祀方式,只要不违背礼教,可适当包容;但若是有违法度之事,必须制止。还有他们的婚姻习俗,若与我朝律法冲突,也要加以引导规范。”
贾瑀拱手道:“臣明白,会把握好分寸。”
永正皇帝眉头微蹙,神色间略带犹豫地说道:“贾瑀,朕经过深思熟虑,这打算让安顺亲王担任此次北征的主帅。当然,爱卿不要多想,并不是朕不信任爱卿,只是此次战事宏大,牵涉众多,让安顺亲王居中调配,可统筹全局,前线作战指挥依旧还是爱卿主管。朕深知爱卿之能,相信爱卿在前线定能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贾瑀听闻此言,心中先是一惊,但很快恢复镇定,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安排定有深意。臣自当竭尽全力,辅佐亲王,为我大淳战胜凶奴。只是这亲王久未参与战事,臣担心在一些决策上,可能会有所分歧。”
永正皇帝说道:“爱卿放心,朕会嘱咐亲王,多听取你的意见。但你也要尊重亲王的权威,不可独断专行。若真有争议,当以大局为重,共同商议出最佳方案。”
贾瑀应道:“多谢陛下,那臣在与亲王沟通时,若有不同看法,当如何处理?”
永正皇帝道:“以战事大局为重,共同商议,权衡利弊。切不可意气用事,更不能因私废公。遇到难以决断之事,可快马传书与朕,由朕定夺。”
贾瑀郑重应道:“陛下放心,臣必不负所托,与亲王通力合作,早日凯旋。”
永正皇帝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期许:“贾爱卿深明大义,朕甚是欣慰。安顺亲王经验丰富,在后方调度资源、协调各方,可为前线提供坚实后盾。而爱卿在前线冲锋陷阵,定要把握战机,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贾瑀说道:“陛下,那后勤保障方面,臣需要与亲王如何对接?”
永正皇帝回答:“朕会让专人负责协调,你与亲王只需定期沟通需求即可。但你要及时汇报前线的情况,不可隐瞒。物资的调配运输,都要安排妥当,确保前线供应充足。”
贾瑀深深一拜:“臣必当凯旋而归,以报陛下之恩。”
贾瑀告退离开,一路上心事重重。他不禁想起这安顺亲王萧义季,这萧义季是如今永正帝唯一在世的兄弟。他本来就为人恭顺低调,尤其是在忠顺亲王萧义真和武义亲王萧义康两人谋逆之后,安顺亲王萧义季愈发低调,在朝堂之上仿若一个透明人般存在。
萧义季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眼神中总是透着一种深邃而内敛的光芒。他平日里总是身着朴素的服饰,不事奢华,行为举止也极为稳重。虽出身皇家,却无半分骄奢之气。在朝堂的风波中,他始终谨言慎行,不轻易卷入权力的争斗。
他的心思缜密,看似沉默寡言,实则内心有着自己的盘算。对于权谋之事,他并非不精通,只是选择了避其锋芒,以求自保。
如今皇上让他担任北征主帅,这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借此机会一展抱负,还是依旧保持低调,只做个名义上的统帅,谁也猜不透他的想法。
贾瑀喃喃自语道:“不管怎样,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大局为重。”
贾瑀走后,永正帝看着贾瑀离去的背影,问到身边的亲信太监高进忠说道:“小高,你知道朕为什么要让安顺亲王来担任主帅,而不是贾瑀吗?”
高进忠连忙回道:“奴才愚钝,奴才不知。”
永正帝哼了一声:“嗯。你个滑头,朕让你说你就说吧。”
高进忠犹豫着说道:“嗯,奴才猜测皇上应该有两个目的吧。其一,贾大人虽勇猛善战、忠心耿耿,但此次战事规模庞大,牵扯众多,或许皇上觉得多一位亲王统筹,更能协调各方,保障资源调配的顺畅。其二,这安顺亲王向来低调,让他出任主帅,也可平衡朝堂各方势力,免得有人借机生事。不知奴才说得可对?”
永正帝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这奴才,倒也能猜到几分。但此事远不止如此简单。贾瑀战功赫赫,朕自然是信得过他。可如今朝堂之中,对他的嫉妒与猜疑之声渐起。若朕执意让他独掌大权,难免会令他成为众矢之的。让安顺亲王参与其中,一来可分担部分压力,二来也能对贾瑀有所制衡,以免他日后生出骄纵之心。而且,此次北征所需资源众多,若只让贾瑀负责,难免会出现调度不当的情况。再者,这也是为了平衡皇家内部的势力,避免贾瑀功高震主。还有,让亲王参与,也可彰显皇家对此次战事的重视。”
高进忠赶忙应道:“皇上圣明,思虑周全,实乃我大淳之福。”
永正帝长叹一声:“朕也不愿如此猜忌功臣,但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不得不谨慎行事啊。”
高进忠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用心良苦,相信贾大人日后定会明白皇上的一片苦心。”
永正帝摆了摆手:“罢了,且看他们如何应对此次北征吧。”
永正帝内心想到,还有第三点,如今朕年事已高,虽然日日服用丹药,但是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真的能长生不老呢?而朕的几个孩子,无论是萧纬还是萧纲萧继三人,哪个也不能让朕放心地把江山交给他们。而这安顺萧义季比朕小了将近十岁,如果朕也真的有一天不幸,朕的几个孩子,未来的皇帝能压制住他这个叔叔吗?虽然萧义季他向来恭顺低调,但是,哼,他毕竟是先帝的儿子,先帝的儿子又有哪一个是善茬?
想到此处,永正帝眉头紧锁,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他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权力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自己的孩子们尚且稚嫩,若自己一旦驾崩,这江山社稷能否安稳传承,实在是难以预料。
永正帝不禁又回想起过往的种种,那些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故事,让他不寒而栗。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后代铺平道路,确保大淳江山的长治久安。
永正帝说道:“小高啊,你说朕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高进忠连忙道:“皇上,您这是深谋远虑,为了大淳的千秋万代着想,一点都不多。”
永正帝长叹一口气:“但愿如此吧。可这局势,真让朕感到力不从心啊。”
高进忠宽慰道:“皇上,您洪福齐天,定会逢凶化吉,此次北征也定会大获全胜。”
永正帝苦笑道:“借你吉言了。只是这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朕不得不防啊。”
高进忠说道:“皇上,您放心,有贾大人和安顺亲王在,定能稳住局势。”
永正帝摇了摇头:“但愿吧,只是这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高进忠道:“皇上,您莫要太过忧心,保重龙体要紧。”
永正帝摆了摆手:“罢了,你退下吧。”
高进忠行礼告退。
永正帝独自在议事厅内踱步,喃喃自语道:“朕这皇位,坐得也不安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