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
尽管今时今日,朝堂内的衮衮诸公,对当今圣上的这第四个儿子,早就有了很好的印象,但此刻依然不免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
此子,不但策马长枪能打仗,更能对未来的战略布局看得如此透彻。
尤其可贵的是,今年他也才不到二十五岁呀。
有子如此,真的是夫复何求。
一些早年就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老臣,甚至在心中浮现出那个不敢说出来的念头:四皇子殿下,看上去真的要比太子朱标,更加像陛下年轻的时候。
无数目光,虽然不敢明着表现,但还是若有若无地射向太子的方位。
此次陛下夤夜召见,就未来的战略布局,询问众人。
现在四子朱棣已经发表了极其精彩的见解,可谓是条分缕析,令人赞叹。
那么太子呢?
作为这个伟大王朝真正的继任者,太子朱标若是唯唯诺诺,不能表现出足以服众的智慧风度,虽然不至于说太子的地位受到挑战,但或许会让朝堂内外那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更加聒噪一些。
“启禀父皇,儿臣有不同的看法。”
面对这些明里暗里射来的目光,朱标微微一笑,神色平静,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众人的异样表情,更没有在意最近两年那些甚嚣尘上的议论声。
经过几年的磋磨,太子的气度更加温润如玉,初看上去只是一个与人为善的翩翩佳公子,但若是盯着他深邃的眼睛,才能看到其中蕴藏的无上威势,已经隐隐有了君临天下的丰采。
洪武十五年,朱标二十七岁。
有了秦枫的心声做警示,太子的健康问题一直都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所以,朱标虽然没有带兵打仗,却绝不是只会读书的文弱书生,平日里打熬气力,强健身体,更让他多了一股勃勃英气,绝非孱弱的书生能够拥有。
太子开口,气氛再次安静下来。
包括朱元璋在内,所有人都想听一听,继朱棣的那个完整的战略之后,朱标又能提出什么办法。
朱标走到书案前,神色不卑不亢,指着那张极尽详细的海图,肃容道:“儿臣认为,应当首先深入印度洋,从而掌握东西贸易的咽喉。”
哦?
印度洋?
众人的目光随着朱标的手指而动。
这张海图最初被工部制作出来,并交给这些朝廷重臣的时候,直接把所有人都惊呆了。
甚至就连身经百战的徐达等人,也被弄得目瞪口呆。
海图上,广袤无边的万里神州,竟然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绝大部分面积,居然不是陆地,而是茫茫海洋!
这,这对吗?
难道我们生存的这个地方,竟然是以海洋为主,陆地反而是小部分?
颠覆性的认知,让所有人都无法形容内心的震撼。
尤其是看到那茫茫大海,从一边抵达另一边,要跨越的距离,甚至要超过整个大明从东到西的本土距离!
难怪!
难怪如今大明的海军已经空前强大,工部建造的舰船已经先进得令人无法想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推陈出新,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把海船的技术革新了四五轮,勤奋得另其他各部都为之汗颜。
这张海图上,将全天下的海洋,一共分为四个。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刚才四皇子殿下朱棣,提出的战略方向是,首先深入太平洋,抵达澳洲和美洲西海岸,这些也都是地图上标注清清楚楚的东西,结合海图,一眼就能看清楚。
但是朱标一开口,直接将手指指向另一个方位,提出要从印度洋入手。
是故意针锋相对的么?
众人不受控制地想着。
其实朱棣的战略已经相当完善,大家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不过所有人都理解朱标的处境,他若是只会赞同这个弟弟,那场面只会更加尴尬。
“为什么?标儿,能否仔细说一说。”朱元璋点了点头,同样不置可否,而是像刚才一样,询问朱标的看法。
“首先,老师教导过,攘外必先安内。”朱标也同样提到那位声名无与伦比的大明国师,肃容道:“出兵太平洋,固然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对大明未来的发展,拥有不可估量的好处。”
“可是,大明现在,虽然是兵强马壮,四海升平,但却并非没有任何隐患。”
“因此,儿臣认为,首先深入印度洋,可以通过扶持印度洋彼岸的伊斯兰城邦,来建立起与帖木儿帝国的坚实防线,万一未来真的起了刀兵,我们便拥有全面作战的战略纵深,而不至于腹背受敌。”
嘶!
这番话,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更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好稳健的思路!
单只是这个稳字,还真的隐隐压过了刚才四皇子的略略激进。
“其次。”朱标也屈起第二根手指头,不需要朱元璋询问,继续说道:“这里的霍尔木兹海峡,大家可以看到,是波斯湾的门户,若是我们能够成功掌握这里,便能够进而垄断欧亚海上贸易。”
“垄断了欧亚海上贸易之后,我们便能进一步压制奥斯曼帝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势力。”
嚯!
这思路可是越来越开阔了。
就连朱元璋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隐隐感觉到,站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这个年轻人,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儿朱标,而是那个从未来穿越而来,拥有先知之能的大明国师秦枫。
相比朱棣,朱标早就化名黄彪,跟秦枫相交甚密。
现在看来,标儿才真的得到了秦枫的真传啊!
一念及此,朱元璋十分欣慰,脸上浮现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第三。”朱标却依然没有停下分析,继续说道:“印度西海岸的胡椒,阿拉伯半岛的乳香,东非的黄金和象牙,也都是老师曾经提到过的好东西,能够填补大明的一些空白。”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节,跟刚才四弟说的土豆,不可同日而语。”
朱标说完了自己胸中所想,向朱元璋微微躬身,立于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