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你怎么跟他们同流合污了?咱们不是说好了,要率领咱们的兵马单独行动嘛!”
赵子涵的分兵计划没有完全达成,被李来亨他们给篡改了。
李来亨和姜晋延他们表示:分兵没问题,但是李来亨要与赵子涵同行。
至于姜晋延和王翰章、唐汉杰,则是率领各自的兵马分头行动。
这就是最后决定下来的分兵方案。
赵子涵坐在椅子上,有些闷闷不乐。
赵子延则是坐在赵子涵旁边的椅子上,轻轻的摇晃着手里的扇子,他是军师。
“子涵,我什么时候跟他们同流合污了?
我是跟着他们劝你了不假,但是,那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
“原因就是,咱们俩是来跟人家学活的,不能急于求成。”
“可是你头两天不是这么说的。”
“头两天我那不是热血沸腾了嘛!你说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我寻思也行!”
赵子涵神情怏怏的长叹一声:“唉!可怜我一腔热血,付之东流!”
嘁!
赵子延都要被赵子涵给说笑了,小样儿,还一腔热血付之东流呢!
赵子延比赵子涵大了两岁,他是长清郡王世子,在山东老家的时候,接触过不少人,处理过不少事情,一旦头脑不发热了,考虑的问题就周祥了起来。
“子涵,你想打仗、喜欢打仗,这是好事儿,但是不能太心急了。
你想想,你今年多大?你想想你什么身份?十七岁的征北将军,自古没有!
咱们五叔让你担任征北将军,是指望你上阵杀敌吗?肯定不是吧?”
赵子涵微不可见的点了点头,不吱声。指望他上阵杀敌还不如指望他下个蛋呢。
“五叔是想培养培养你,你多跟着李来亨将军学习学习,将来你要是真的能独当一面了,五叔肯定会派你带兵去打大仗的。
你不要以为咱们大汉国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你看看地图,咱们周边那么多小国家,今天要造反,明天又要篡位的。
皇帝陛下能允许他们乱来吗?肯定不能啊!
远的不说,就说以前在咱们山东晃悠的倭寇,皇帝陛下能放过他们吗?肯定不能是不是?
还有高丽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咱们辽东开发缺少人口,正好把那些高丽人给抓来干活。
你只要好好历练,你要是成才了,以后有的是仗打。”
听赵子延这么说,赵子涵的心情倒是开朗了许多,东南沿海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以前有人勾结倭寇,走私海运发了大财的事情,赵子涵还是听说过的。
据说倭寇家盛产白银。按照皇帝陛下的性子,不把倭寇家的东西给拿回来,恐怕不行。
赵子涵站起来,抖擞精神,决定要跟着李来亨他们好好的打两仗。
将来他要替皇帝陛下把倭寇家的东西给抢回来。
“哈哈哈哈!有志气!”
赵令武手里拿着锦衣卫和御马监的人送回来的密报,挺高兴。
赵子涵这孩子还不错,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压制李来亨他们,也没有一意孤行的要自己带兵去打仗。
这个小子居然还有去抢倭寇家的想法,有点意思。
赵令武把密折放下,就不再关心这件事情,赵子涵和赵子延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军队,还有那么强的火力,收拾野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今天是小朝会,六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都给事中都在这里。赵子涵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诸位卿家,咱们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
皇帝陛下开口,把议题又给拉回了原来的轨道,众位大臣们就神情严肃起来。
皇帝陛下提议要在黄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大桥,这个事情非同一般。
修桥铺路及河道事务,归工部管辖,工部尚书王哲睿思考良久。
“陛下!修建一座永久性质的黄河大桥,不是易事。臣不是推脱责任,而是此事无有先例。
黄河水道狭窄处,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跨河两岸没有立桩之地。
黄河水道水流平缓处,河面甚宽,恐难立桥墩。”
桥墩立不起来,自然谈不到铺设桥面的问题,王哲睿说的是技术问题。
从秦汉隋唐到大明朝,还没有人能在黄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质的大桥。
以前的军队和大商人,在通过黄河的时候,使用的都是浮桥。
在黄河平缓处,用许多船只并列排开到对岸,做浮桥的底部支撑,在船面上铺设木板,加固,作为桥面,通行车辆。
搭建浮桥,简便易行,搭建的速度很快。这是搭建浮桥唯一的优点。
剩下的都是缺点。浮桥的浮动幅度大,承载的重量不足,大量的军队和车队,不能同时上桥过河,过河速度缓慢,另外还有浮桥的维护问题。
各位大臣都赞同工部尚书的说法,技术问题是实打实的事情,不是夸海口就可以完成的。
不过,皇帝陛下既然提出来修建黄河大桥的事情,或许皇帝陛下有办法也未可知。
众位大臣都在等待皇帝陛下为他们解惑。
他们的皇帝陛下自然是不负众望,水泥是怎么制成的,赵令武还是知道的,而且,赵令武在没当皇帝以前,打过混凝土。
“关于如何在河道上立桥墩的事情暂且不急。这个事情,朕自有办法。
朕今日和诸位卿家商议的是,先把黄河大桥建设筹办处给建立起来。等到秋收以后,黄河进入了枯水期,咱们就可以动工了。”
众位大臣闻言,互相看了看,修建这样一座大桥,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
这是他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无据可考。没有前人成功的案例可以借助。
工部尚书李哲睿再次硬着头皮站了起来,“陛下,臣请问,这个黄河大桥筹办处,由何人来负责?”
这个事情太大,涉及到的钱粮是银山粮山一般,还涉及到劳役和地方官府,以及地方驻军。
说是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一点也不为过。历朝历代,栽在河道上的官员,不计其数。一般人扛不住这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