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舆论场中,一个口号复读机“乖巧微风rNy”的牛皮震天响,它发帖说:
“中国的商家把眼睛擦亮点,进口转基因大豆有球用!人民不认可”。
可惜,它注定要失望一辈子了。这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网民。
因为,它的观点完全错误,预期完全落空。实际上,自从2023年中国政府推动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商业化以来,人民越来越支持转基因。
一、进口转基因大豆:中国农业与民生的重要支撑
中国,作为全球大豆消费的“巨擘”,大豆在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受限于国内有限的耕地资源以及较高的种植成本,国内大豆产量长期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主要进口国是巴西、阿根廷、美国) ,此后虽有波动,但进口量始终维持在高位,其中转基因大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转基因大豆具有诸多显着优势 这让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它的推广。
在产量提升方面,通过抗虫、抗病等基因技术,它有效减少了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损失,切实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例如抗虫转基因大豆,凭借其独特的基因特性,能够成功抵御虫害,大大降低了因虫害导致的减产风险。
在农药使用上,抗虫害的转基因大豆可以显着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洒量,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还极大地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转基因大豆所具备的相对更高的出油率这一特性,使得它在中国以生产豆油和豆粕为主的大豆加工产业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经过专家们精确而细致的测算,我们发现将转基因大豆加工成豆油时,其总成本与非转基因的国产大豆相比,每吨要低出大约 300 至 500 元左右。
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宏观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进口转基因大豆对于缓解我们国内大豆供应的紧张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国内大豆市场的供应压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还使得国内有限的耕地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从而被用于种植那些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农作物。
二、国产转基因大豆:从试点起步到规模扩张
自2021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启大豆产业化转基因试种试点工作。在2023 - 2024年期间,成功通过了17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2024年玉米\/大豆转基因试点面积达647万亩,同比激增150% 。
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均明确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释放出大力发展转基因大豆产业的积极信号。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转基因大豆种植规模迅速扩张。2025年,种植面积一举突破6000万亩;到了2026年,更是预计会顺利突破1亿亩大关,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未完待续。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