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年,历史的篇章翻开了波澜壮阔的一页,哀牢王不甘臣服,率领着勇猛的哀牢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东汉的统治,他们的铁蹄直指永昌郡,战火迅速蔓延。
次年,东汉朝廷震怒,迅速调遣精锐军队前往镇压这场叛乱。经过一番激战,哀牢人虽英勇无畏,但终究不敌东汉的强大军力,战败的命运不可避免。面对挫折,哀牢人并未放弃,他们选择了西迁,跨越了波涛汹涌的怒江,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在怒江以西的广袤土地上,哀牢人重整旗鼓,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掸国”。他们将首都定在达光,这座位于伊洛瓦底江畔的城市,成为了他们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在这里,哀牢人重新确立了自身的统治,摆脱了汉朝的羁縻管理。
短短七年的羁縻统治,对于哀牢人来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们在这短暂的羁绊之后,毅然决然地脱离了汉朝的掌控,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在越王士徽端坐于王座之上,目光深邃,审视着站在下面的沙摩柯和孟获。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抗拒的威严。
“孟获,你家族之人,如今正需一片安身立命之地。我有一事相托,你可有听令之心?”
孟获一愣,随即恭敬地回答:“越王但有吩咐,孟获万死不辞。”
士徽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诱惑:“若你能助我军打下哀牢,使哀牢人重新臣服于我南越之下,我愿封你为缅王,统辖益州以南,直至大海之滨的广袤土地。你可愿意?”
孟获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迅速跪倒在地,声音激动:“越王恩典,孟获肝脑涂地,亦不足以报答!”
士徽看着孟获的忠诚表现,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好,我便期待你的表现。沙摩柯,你亦同去,协助孟获,务必完成此任。”
沙摩柯站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语,此时也单膝跪下,坚定地说:“沙摩柯领命,定不辱使命。”
士徽点头,目光扫过两人:“去吧,哀牢人的臣服,将是我南越威名远播的又一证明。我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沙摩柯与孟获领命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出征的事宜。他们深知此行意义重大,不仅关乎越王的宏图大业,更关系到孟获族人的未来福祉。
在准备过程中,沙摩柯以其丰富的战斗经验,精心挑选精兵强将,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作战计划。
孟获身着战袍,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部族。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步履坚定地走进了族中的议事大厅。长老们早已在此等候,他们看到孟获归来,纷纷站起身来,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孟获站在议事厅中央,清了清嗓子。
“长老们,好消息!越王士徽已经答应,只要我们协助他平定南方,我们部族将获得大片肥沃的土地,并且能够封王自治!”
此言一出,议事厅内顿时沸腾起来。长老们激动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从未想过,部族能有如此辉煌的未来,土地与王权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
掌门长老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凝重,但更多的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他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沉声说道:“孟获,越王的承诺对于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我们也必须谨慎行事。现在,我们需要商讨出兵的数量,以确保既能履行我们对越王的承诺,又能保障部族的安全。”
“我们应该派出一万精兵,这样既能展现我们的力量,又不会过度削弱部族的防御。”
“一万兵力是否足够?我们是否应该再增加一些,以确保战斗的成果最大化?”
长老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意见,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我们就派出三万精兵,其中包括我们的精英战士。这样既能保证战斗的力量,也能留有足够的兵力守护家园。现在,让我们准备物资,挑选战士,尽快出发。”
长老们一致点头赞同,随即开始忙碌起来。
出征的那天,晨曦初露,越王的军队在沙摩柯与孟获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哀牢进发。战旗飘扬,战鼓擂响,士兵们士气高昂,信心满满。
经过数日的艰苦行军,他们终于来到了哀牢人的领地。沙摩柯指挥军队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同时派出使者前往哀牢人处,传达越王的旨意,给予他们最后的机会。
在怒江岸边,江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变故。
部落的人们生活在江边,世代繁衍生息,然而,当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说汉人的军队正势如破竹地攻来,部落中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和不安。
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如同悬在部落上空的利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紧迫。部落的首领和长老们齐聚在议事帐篷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沉重和忧虑。火把的光芒摇曳,映照出他们脸上的皱纹和深思的表情。
“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一位长老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汉军的强大,非我们所能抵挡。”
另一位首领紧握着拳头,不甘心地反驳:“难道我们就此屈服?我们的战士们还没有一战,怎能轻言投降?”
讨论变得激烈起来,帐篷内的气氛如同煮沸的水,每个人都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担忧。他们深知,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汉军对抗,就如同脆弱的鸡蛋面对坚硬的石头,结果不言而喻。
经过数个时辰的争论和权衡,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首领和长老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向汉军投降。这个决定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部落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消息传开后,部落中的族人议论纷纷。在帐篷间、在火堆旁,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有的年轻人感到愤怒和屈辱,他们认为投降是对部落尊严的践踏,不愿意向外来势力低头。
“我们宁愿战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一位年轻的战士愤慨地说。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一位年长的妇女抚摸着孩子的头,叹息道:“战争只会带来死亡和破坏,为了部落的安全,为了这些孩子们,投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这个动荡的时刻,部落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部落的命运,而他们只能默默接受,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