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今天站在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
而是背后的大明庞大的官员还有其他利益团体,对于一个十岁儿童肆意玩弄皇权的限制。
在大家眼中,没有人认为现在的朱祁镇有亲政的能力。
哪怕是皇宫之内的政治,那也是亲政的一方面。
所以徐闻出头,不仅仅是为了处置王振。
还有一层意思,小皇帝不要乱伸手!
所以今天的争论,哪怕是有所让步,那么矛盾的起因也不能全身而退!
“陛下乃天下至尊,如有要求,臣当尽量满足。”
徐闻语气沉稳,老而弥坚:“但太祖有令,内官不得干政,这句话是写在石碑上的,陛下尚未亲政,却为人求官,此必王振所蛊惑,此人不惩治,不足以服人心,臣请责罚此人,并将其贬离陛下身边。”
徐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同时还把金英拉了过来。
“金掌印既为内相,此事由你来定夺,王振所犯何罪,该如何处罚?”
倒不是徐闻不想担这个责任,而是以他的身份,不让王振扶摇直上,已经是极限。
再往前走,就是逾矩,最终宫内的事情,还是他们内侍自己来决定。
金英也没了退路,既然已经得罪了王振,那就不要想太多。
反正自己已经想好去守陵,也算是得善终了。
他咬咬牙道:“依太祖之令,内官不得干政,王振今日虽未插手外廷事务,但蒙蔽陛下,以为自己进身之阶,该罚三十廷杖,发配浣衣局。”
小皇帝朱祁镇还想帮王振说好话,可是对上徐闻冰冷的眼神,把所有话都憋回了肚子里面。
张太后也明白,此事徐闻已经让步。
作为大权独揽的首辅,他如果硬要处死王振,自己也只能顺他意。
现在算是给自己面子,还有顾忌皇家的脸面。
而自己也算不负朱祁镇所托,把王振的命保住,终归是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局。
于是张太后点点头,不再开口。
“如果大家都没有意见,就依此执行。”
徐闻做了最后决定。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他操心了。
张太后默许,小皇帝不开口,金英自己就能把王振拿下。
此时这位祸害还在自己房间里面美滋滋等着朱祁镇的消息。
王振好不容易哄好了小皇帝,然后稍微透露了一下。
自己如果能够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就能在朱祁镇找到更多好玩的东西,也能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了。
王振在朱祁镇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类似于徐华,徐谦或者是徐闻之朱瞻基,陪伴了他的整个童年,已经快变成朱祁镇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过徐闻的发家之路后,王振自认也可以复刻一番。
他们徐家也不就是圣眷正隆,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地位。
自己只要服侍好小皇帝,以后照样有荣华富贵,未必不能弄个异姓王当当。
王振做着春秋美梦了,如狼似虎的宫内侍卫冲了进来,把他按倒在地,麻利把他绑了起来。
王振反应过来后,高声大呼:“你们这是干什么?咱家是陛下身边大伴,你们是奉了谁的命令敢动咱家?”
见这些侍卫没有反应,只是沉默地拎着自己走,王振突然就慌了,呼喊变成了求救。
“我要见陛下,陛下救救我啊!”
侍卫把他掷于太后寝殿之前。
王振看到朱祁镇,面上一喜,还想说些什么,就被早就侯在一旁的执棍侍卫塞了一嘴铁核桃,说不出话来了。
已只能趴在那儿呜呜呜地低吼。
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朱祁镇已经不忍心去看,把头扭了过去,躲在自己祖母身后。
徐闻很清楚这两位是什么德行。
特别是王振,他为明朝以后的宦官政治开了一个坏头。
之后不少人想走捷径,都会学习他走的路,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很多问题的根源。
不把他摁住,以后还不知道他和朱祁镇还会整出什么花活。
“打!”
金英一声令下,力士们开打。
张太后开口留张振一条命,金英也没给下死手的暗号。
但哪怕是按正规流程打,三十记廷仗也没那么容易熬。
每一棍下去,张振都像被上岸的鱼一样,全身抽动一下,口鼻中发出呜呜嘤嘤的哀号声。
随着棍数的增多,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没了声音。
徐闻看到他昏死过去后,丢下一句:“让太医院过来看看,别让死了。”
说完转身离去。
和王振,他连打交道的兴趣都没有。
多看一眼,心中就会多冒出点怒火。
朱祁镇虽然心中有再多想法,但也不过是不到十岁的孩子。
在没有亲政之前,他这位皇帝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伴被打得半死不活,然后被丢进浣衣局。
贵为天子,朱祁镇也只能悄悄地给王振送药。
他的这些小动作,徐闻当然都知道。
暗卫虽然蛰伏,可是眼线却一直还在。
以前徐闻是不想关注他,现在小皇帝的一举一动,他都一清二楚。
被如此教育过一番后,身边没了王振,朱祁镇也老实了不少。
正统二年四月初二,年仅十岁的朱祁钰就举行了加冠礼。
比起那个有些叛逆的哥哥,他就让徐闻顺眼很多。
朱祁钰身上有很多朱瞻基的影子,举止有度。
每次在宫中遇到徐闻,他都会命人落轿,恭恭敬敬地问候越王。
每次看到朱祁钰,徐闻都会不自觉地想起宣德帝,想起君臣相得的那十年,倍感唏嘘。
有徐闻这个大明压舱石的坐镇,一直到正统三年,整个大明都在平稳运行。
新拓展的疆域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同时跨越太平洋的新航线,新大陆,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往。
特别有人声称在新大陆发现了金矿,这就更让人趋之若鹜。
新大陆的各种植物,玉米,红薯,经过十多年的培养,已经在大明全境开始大规模推广。
这些杂粮很好地弥补了大明主粮的缺口,至少让人没那么容易挨饿了。
还有各种经济作物,也在逐渐推广。
比如说辣椒之类,也丰富了大明百姓的餐桌。
在形势一片大好中,徐闻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