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越王辞官隐退,小皇帝朱祁镇假惺惺地挽留。
“越王乃先皇所留辅国大臣,朕还未亲政,怎能就此离去,朝中还有各种大事等着您来处理,这份辞呈朕先收下,如果想收回,可以随时来找朕。”
殿中群臣,能站在这里,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人精?
天子这么一说,也都回过味来.
正常流程不应该是坚持拒绝,不接受辞呈吗?
哪怕是装下样子,也应该三辞三退啊。
这是徐闻这个越王应该享受的体面。
皇帝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说了场面话,但辞呈还是收了,基本的流程都不走了?
和徐闻相处久的就知道,越王决定的事情,很少有挽留的余地。
他们只是吃惊于小皇帝如此不懂规则,不给老臣最后的脸面,但并没有想着站出来说点什么。
但也有愣头青受不了的,朱祁镇命中注定的羁绊者于谦,于少保站了出来,大声道:
“陛下,臣启奏,越王辞呈不可收,他不仅仅为辅国大臣,更是内阁首辅,骤然辞职,内阁大学士的递补,廷推,都需要很长时间来缓冲。”
“陛下如若收下辞呈,则是默许这种行为,望陛下和越王为朝局稳定考虑,暂且不考虑相关事宜。”
于谦这话说得很中肯了。
昨天徐闻还好好的上朝,没什么异常的,怎么今天就要撂挑子不干了?
其实杨士奇和杨荣这三杨也在心里嘀咕,只是三只老狐狸,并不会表露出来,准备私下再和徐闻沟通。
现在有人站出来反对,他们当然乐见其成。
小皇帝的心里却不高兴了。
在他不成熟的思维中,于谦这就是冲自己来的!
怎么?
自己堂堂天子,收一份辞呈,你们这些大臣都要说三道四,倒反天罡了是吧!
眼见着朝中自己看着最不爽的人就要走了,居然还敢出来阻挠!
朕记住你了,于谦是吧,亲政了以后有你好看!
“兹事体大,朕也不能妄下决定,需同太后商议后,方能做出决定,今日退朝。”
于谦说出的话,有理有据,朱祁镇的小脑瓜一时间还想不出怎么反驳,干脆拖字诀为主。
看徐闻这老小子的意思,是打定主意要走,那自己就等着吧!
他要是还敢赖着不走,自己就去祖母那边说说好话。
还是王伴伴的法子好用啊,人言可畏。
哪怕是当朝首辅,一生无所畏惧,堂堂的越王,也要避嫌辞呈。
“老臣心意已决,不必与太后分说,只恳请陛下准许老臣荣休。”
徐闻如何看不出小孩子的想法。
他委实不想和小皇帝玩过家家的游戏,所以干脆直截了当,表达自己的最终想法。
“朕说过,容后再议!”
朱祁镇心中很不舒服。
你走就走呗,为什么最后还要逼朕一下,当着群臣的面,让朕下不了台。
赶紧走吧,看着就心烦!
说完也不管其他大臣如何反应,朱祁镇自顾自地走了。
其实严格来说,朱祁镇现在收还是不收辞呈,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
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朝中大臣也不会完全听他的。
在他成年之前,各类政事的决定权,都在内阁和张太后身上。
朝会一结束。
徐闻就被三杨这些内阁大学士,还有六部尚书、侍郎,以及京中的勋贵武将围住了。
那些级别差点的,都很自觉地站在外围,竖着耳朵,收听有什么八卦。
“恩师,是出了什么事情吗?为何如此迫切地递交辞呈。”
这些人中,杨士奇的地位最高,除了徐华和徐谦这两兄弟外,也是和徐闻关系最亲近的,自然由他来开口。
徐闻也没有瞒着他们,直言道:“诸位近来应该听说京中有关于徐某的童谣!”
有些人茫然,但大部分都若有所思。
暗卫虽然能及时切断传播节点,但架不住有些消息已经扩散。
朝廷中人,对于这些事情最为敏感,所以其他人只是当坊间谈笑,官员们却暗暗记住。
杨荣还是不解:“区区流言而已,朝中谁人没被针对过,那都是下面人在乱嚼舌根,不理便是,自觉无趣,这些流言都会渐渐平息,越王殿下为何要递交辞呈?”
朝中虽然有徐闻这座大神压制,没有太过激烈的党争,可彼此之间还是有利益冲突的,难免会有人用阴损招数,造谣中伤。
内阁这几位大学士,就是被打击的重点对象。
杨荣说的也没错,大家都有过类似经验,熬一熬也就过去了,也没有想徐闻今天这么反应激烈啊。
徐闻也没办法明说,这就是那个小皇帝策划的。
他不在乎朱祁镇,但是对于皇家的脸面,他还是在乎的。
毕竟自己也算朱家的女婿,大明皇室的威严,是洪武,永乐,洪熙,宣德,这一位位帝皇,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徐闻不想看到,因为自己随便两句话,皇家有什么损失。
他没办法说,儿子代劳,徐谦说的话很简单。
“父亲已经派人查过是谁在传播这种消息,昨天就有了结果,所以今天递交了辞呈。”
整句话听起来没头没脑,但听话听音,最重要的是那些没有说出来,需要众人脑补的东西。
这群大明的头部聪明人,结合徐谦的情报,还有朱祁镇今天的态度,他们已经明白了点什么。
杨士奇内心已经明白,恩师这次真是非走不可。
一个不受君主信任的首辅,哪怕这个君王目前只能算半拉少年,做起事情有多难受。
他可能不会帮你成事,可是作为大明的皇帝,想要坏你的事情,那可就太简单了。
老师可以说为了大明的未来,没有按照他以往的脾气,和小皇帝当面对质,反而是选择了退让。
杨士奇心中默然,甚至还有些哀伤之意。
一个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老臣,居然被逼得选择这种方法落幕,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老师!”
大明次辅,华盖殿大学士,少师,三杨之首,杨士奇最后只挤出了两个字,往常的能言善辩不知道去了哪里。
徐闻明白杨士奇的想法,拍了拍对方的肩膀,笑着说道。
“以后大明就靠你们了,这副担子,我已经担了这么多年,也该到休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