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脉:一息之间仅有三次跳动,来去速度极其缓慢。这是在《脉经》中有明确记载的。
迟脉意味着阳气无法战胜阴气,所以脉搏才会显得如此缓慢。
《脉诀》中曾说:需要用较重的手法才能感受到脉搏。这表明迟脉有下沉的趋势,而没有上浮的表现。一息三至的特征非常明显,但却被描述为隐隐约约、难以捉摸,这显然是涩脉的特征。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可想而知。
【体状诗】
迟脉到来时,一息之间仅有三次跳动,这是阳气无法战胜阴气,导致气血寒冷的表现。只需通过分辨脉搏的浮沉,就可以区分表里病症。要消除阴气过盛的情况,就需要增加火气的根源。
【相类诗】
脉搏跳动三次被称为迟脉,稍快于迟脉的则被称为缓脉。迟脉细小而难以察觉,这就是涩脉的特点。如果脉搏浮大而缓慢,则可以推断为虚脉。
三至为迟,有力的迟脉为缓,无力的迟脉为涩,有停顿的迟脉为结,迟脉过甚则为败脉,浮大而缓慢的迟脉为虚脉。
黎氏说:迟脉小而坚实,缓脉大而缓慢。迟脉表示阴盛阳衰,缓脉则表示卫气旺盛而营气虚弱。应该加以区分。
【主病诗】
迟脉主要与内脏疾病相关,或者是体内痰多的表现。对于深沉顽固的病症和肿块,需要仔细观察。有力的迟脉表示冷痛,而迟脉无力则肯定是虚寒的症状。
寸部迟脉必定是上焦受寒,关部迟脉表示中焦受寒疼痛难忍,尺部迟脉则表示肾虚,导致腰部和脚部沉重,小便失禁,还可能伴有疝气和睾丸牵引疼痛。
迟脉主要反映内脏的病症,有力的迟脉表示冷痛,无力的迟脉表示虚寒,浮迟的迟脉表示表寒,沉迟的迟脉表示里寒。
数脉:一息六至,脉搏跳动迅速如疾风,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脉经》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其脉象如流水般湍急,显示出阴气无法战胜阳气的态势。
数脉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体内阳气过盛,阴气不足。这种失衡的状态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烦躁不安、狂躁易怒等。在浮沉迟数这四种脉象中,数脉被视为纲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素问》和《脉经》都将数脉视为正常脉象,但《脉诀》却另立七表八里,将数脉局限于心脏,这种做法实在荒谬至极。
【体状诗】中描述,数脉在每次呼吸之间通常会跳动六次,当阴气微弱而阳气过盛时,必然会引起狂躁烦闷。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和表里,可以分辨出虚实之症。然而,对于儿童来说,数脉却被视为吉祥之兆。
【相类诗】则进一步对比了数脉与其他脉象的相似之处。数脉比正常人的脉象多跳动一次,其紧张程度犹如紧绷的琴弦,又如弹动的绳索。有时,数脉会出现间歇性的停止,这种情况被称为促脉。而当数脉出现在关中时,则呈现出动脉的形态。
数脉与弦脉、紧脉、滑脉等脉象有相似之处。弦脉紧张有力,如弓弦紧绷;紧脉则比数脉更加紧张,脉象如弹绳般紧绷;滑脉则流利顺畅,如珠走盘。
【主病诗】中指出,数脉表明体内阳气炽热,需要通过降火来调节。实火宜用凉泻之法,虚火则需温补。然而,在秋季,肺病患者尤其需要警惕数脉的出现。
在寸部,数脉可能预示着咽喉、口舌生疮,以及吐血、咳嗽等肺部疾病。而在关部,数脉则与胃火和肝火相关。在尺部,数脉则提示需要滋阴降火。
数脉主要反映六腑的状况,有力的数脉表示实火,无力的数脉则表示虚火。浮数脉表示表热,沉数脉表示里热。气口数实可能是肺癣的症状,而数虚则可能是肺痿的表现。
滑脉:其脉象如珠,往来流利,辗转不停,仿佛应指而落。《脉经》中有言:“漉漉如欲脱。”滑脉之象,乃是阴气有余所致。阴气盛则血盛,血盛则脉滑,故肾脉以滑为适宜;而气盛则脉涩,故肺脉以涩为适宜。
《脉诀》中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此说并未区分浮滑、沉滑以及尺寸之滑,如今应当予以纠正。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然,往来流利,却又能回还向前。切勿将滑数之脉视为同类,数脉只需看其至数便可分辨。滑脉犹如圆珠滚动,而数脉则是每息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主阳,元气衰败,痰饮滋生,百病丛生,饮食不当亦会引发灾祸。在上则表现为呕吐逆气,在下则可能蓄血,若为女子,脉象调和时必定有身孕。
寸部滑脉,多为膈间有痰,引发呕吐,或有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状;当关部滑脉,多为宿食停滞,肝脾有热;而尺部滑脉,则多见于渴痢、痜淋等病症。滑脉主痰饮,浮滑为风痰,沉滑为食痰,滑数为痰火,滑短为宿食。
《脉诀》中言:“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这与《脉经》中所说的“关滑胃热,尺滑血畜,妇人经病”的旨意完全相反,其谬误竟然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