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其脉象表现为数脉,且常见于关部上下。其脉象无头无尾,犹如豆粒般大小,且呈现出一种厥厥动摇的状态。
仲景曾言:阴阳相互搏击,便被称为动。阳气躁动则会出汗,阴气躁动则会发热,身体发冷且恶寒,这是三焦受到损伤的表现。成无己也说过:阴阳相互搏击,那么虚弱的一方就会出现躁动。因此,阳虚则阳气躁动,阴虚则阴气躁动。庞安常则认为:关前三分属于阳,关后三分属于阴,关位则处于半阴半阳之间。所以,动脉的出现会随着虚弱的情况而显现。
《脉诀》中提到:动脉脉象若寻之似乎存在,举之却又消失不见,不离其所处之位,不往也不来。这种脉象描述模糊不清,荒谬虚妄,绝非真正的动脉脉象。詹氏则说:动脉的形态如鼓动的钩子或毛发,更是错误的说法。
【体状诗】
动脉脉象摇摇不定,数脉出现在关部,无头无尾呈现豆形团状。其根本原因是阴阳相互搏击,虚弱的一方会出现摇动,而强盛的一方则会保持安静。
【主病诗】
动脉主要负责疼痛与惊恐的病症,出汗是因为阳气躁动,发热是因为阴气躁动。动脉还可能导致泄泻、痢疾、拘挛等病症,男子可能会出现亡精的情况,女子则可能会出现崩漏。
仲景说:动脉脉象的出现意味着疼痛或惊恐。《素问》中也提到:阴虚而阳气躁动就称为崩。又说:妇人手少阴脉动得厉害的,是怀孕的征兆。
促脉,其脉象特征表现为脉搏的跳动快速且时有间歇停止,然后又继续跳动。正如《脉经》所描述的那样,就好像人奔跑时突然跌倒又迅速起身接着跑一样。另外,据黎氏所言,这种脉象的快慢变化无常。
需要指出的是,《脉经》中仅仅提到了“数而止为促”这一点,但《脉诀》却错误地声称只有当促脉同时出现在寸口部位并且没有提及间歇停止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促脉。实际上,无论在哪一个部位出现数而止的情况都可以被诊断为促脉,并非仅限于寸口。而且,缓而止的脉象被称为结脉。由此可见,并不能单纯以寸口部位来判断是否为促脉或者结脉。
从体状诗来看,促脉呈现出脉搏急促且间歇性停止一次的特点。这种脉象表明体内阳气过盛,阴气即将衰竭。此时,三焦部位的郁火燃烧得极为旺盛,如果病情持续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生命危险;然而,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让病情得以缓解,则还有生存的希望。
再看相类诗,可以参考代脉的相关特征和区别。
至于主病诗方面,促脉通常与火热病症有关。造成这种脉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气、血、痰、饮以及食物等因素。一旦这些物质在体内有所滞留,就会使得脉象出现间歇停止的现象。具体来说,促脉可能伴随着时常发作的气喘咳嗽症状,这往往是由于痰液积聚所致;此外,还可能引发狂躁、皮肤发斑以及毒疽等病症。总之,促脉主要反映了人体阳气亢盛的病理状态。
结脉,其脉象表现为往来迟缓,时而会有一次停顿,然后又恢复正常的搏动。这是《脉经》中的记载。
然而,《脉诀》中所描述的“或来或去,聚而却还”这种情况,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结脉。张仲景曾指出,有一种脉象犹如沿着长长的竹竿连续不断地触摸,被称为阴结;还有一种脉象好似车辆的顶盖一样宽广且圆润,叫做阳结。此外,还有另一种脉象类似于芝麻粒一般大小,不停地摇动、旋转、牵引着,时聚时散没有固定规律,这样的脉象才可以被称作结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了最后所说的那种结脉,则预示着病情危重,可能会导致死亡。虽然这三种脉象都被命名为结脉,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脉象的具体形态来看,结脉整体较为缓慢,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短暂的停歇。如果结脉出现在浮部,通常表示体内存在气滞不畅的问题;倘若结脉显现于沉部,则往往意味着体内有淤积之物。因此,在治疗时,对于出汗和泻下等方法的运用,必须要根据具体的脉象情况谨慎判断并做出决策。
再看与结脉相似的脉象——代脉。
关于结脉所对应的病症,一般来说,结脉的形成都是由于气血凝滞所致。若是年老之人出现了结脉,多是因为体内有顽固的痰液凝结停滞,常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反复沉吟。此外,体内气血凝滞还可能引发内生积聚、外部痈肿等疾病,疝气、症瘕之类的病症也是由结脉所引起,这些病症大多属于阴寒之证。
扁鹊(即越人)曾经说过:结脉严重的时候,表示体内的积聚也比较严重;反之,结脉轻微的时候,则表明体内的气机微弱。当结脉浮现在体表时,提示身体外部可能存在疼痛性的积聚;而当结脉潜伏在深层时,则暗示体内深处有积聚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