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老二朱高煦最先跳出来说话,因为他没有那么多顾虑。
“爹,海禁不海禁其实没关系,主要是周边倭寇作乱。爹,只要你给我一万精兵,不,三千,三千精兵就足够了,我保证把那些倭寇全给剿灭了。”
朱高煦拍着胸脯说道。
他不知道海禁好还是不好,但想到洪武一朝搞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备倭寇,立即就想着带兵去剿倭寇。
在他想来,只要把倭寇给剿灭了,海禁也好,不海禁也罢,老爷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做儿子的,当然得替老爷子分忧呀。
朱高燧见到二哥说话了,立马说道:“爹,我也一样,我愿意和二哥一块带兵去剿倭寇。”
听到两个宝贝儿子说着话,朱棣虽然高兴,但也着实无语,这两个宝贝儿子的脑子好像有些简单了啊,这是单纯的倭寇问题吗?
更离谱的是,三千精兵剿灭倭寇?
这种大话也敢说出口?
洪武一朝那么多名将,哪个不是身经百战,智计百出?
结果却是倭寇之乱愈演愈烈,直到海禁之后才逐渐消停。难道说那些名将都不如你厉害?
“胡说大话!”
朱棣随即就开骂了,然后看向朱高炽:“老大,你呢?”
朱高炽的政务能力可比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两弟弟要高多了,不敢说高十倍,高五六倍是肯定有的,他在琢磨的时候就想到了,老爷子突然问起海禁之事,多半是想取消海禁的,不然就不会问了。
但是,海禁和开海不单单是一件事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涉到的东西可是太多了,更关系到接下来老爷子即位登基之后的施政举措。
开海了,其它的配套措施是要一起上的,其它的方方面面也要跟着改变,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实讲,朱高炽倾向于海禁,这是解决沿海地区骚乱的成本最低的举措,而且历经洪武一朝三十年,整个大明天下已经习惯了,你突然来个改变,这又得好几年的调整反应过程,是会有乱子,非常劳民伤财的。
一边是老爷子的真实想法,一边是现实的考虑,朱高炽只觉得一阵心累。
但现在老爷子问了,他不能不回答。
最终,心中的理念战胜了对老爷子的无限服从,朱高炽硬着头皮回答道:“爹,海禁之事我认为还是要执行的,皇祖父一朝的海禁给我大明带来了安定,足以说明海禁是行之有效的举措,不可轻言废弃……”
他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堆理由。
朱棣面无表情的听着,时不时的和徐王妃互换一个眼神,暗道一声“果然”。
没看过历史之前,两人对于海禁其实没有太大的感觉,想着现实的考虑,其实海禁并无不可。
但看过历史之后,两人的态度立即就转变了,毫无疑问海禁是不可取的。你这边搞海禁,结果别人因为交流和战争,导致技术突飞猛进,驾驭着铁甲战舰来攻打你,这不妥妥的等死吗?
两人也清楚的知道,在他们之后,朱高炽、朱瞻基等,都是支持海禁的,或者说延续了海禁的政策。
现在听好大儿朱高炽这么一回答,两人立即知道了,朱高炽是支持海禁的,不管是现实考虑还是他内心的想法。
不一会,朱高炽说完了,他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老爹,又转头看了一眼老娘,两人默契的反应让他心中“咯噔”了一下。
“迂腐之见!”
下一刻,朱棣就骂了他一句,然后气势汹汹的说道:“老大,你是世子,你都这种见识,咱不敢想瞻基长大后会能好到哪里去。你和那些腐儒们一样,不知变通,只知道抱残守缺。海禁海禁,海禁之后我们大明关起门来过日子是吗?海对面是什么国家、什么情况,你知道吗?他们在磨刀霍霍,造更厉害的大炮、更厉害的火铳你知道吗?你什么都不知道就敢在咱面前大放厥词?”
说着,他的眼神同时扫视了一眼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个儿子,冷冷的说道:“等下朝后,你们三个回去好好的想想,回去找人了解下海外的情况,那些番人、西洋人到底从哪里来的,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再看看我们又在干什么。想好了,写个折子递上来,这是咱登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是!”
三兄弟齐声应道。
朱高炽身宽体胖,被朱棣一通骂已经是汗流浃背了,回答的时候一个劲的伸手擦拭着额头和脸上的汗水。
他心里暗暗叫苦,没想到自己的回答惹来老爷子这么大意见,劈头盖脸的批了他一顿,不停的点他是腐儒、迂腐了。
他也很委屈:“骂我有什么用?海禁又不是我搞出来的,是皇祖父搞出来的,爹你有本事支持海禁,当年在皇祖父面前怎么就捏着鼻子一声不吭呢?你怎么不在皇祖父面前提意见呢?”
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又是一番高兴,老大又被骂了,嘿嘿~
随后,朱棣没再问他们问题了,而是带着徐王妃还有三个儿子去了太和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
他还未登基,但全国的政务已经压到了他身上,他必须处理,也只有他能处理。
千头万绪!
上朝就没有了,还未登基,上朝名不正言不顺啊。
到了太和殿之后,朱棣下达了两个旨意,一个旨意是将方孝孺诛杀,并请文武百官去观刑;第二个旨意则是叫来了解缙,让他撰写即位诏书。
很快,解缙就到了太和殿,一听朱棣的话,早有预料的他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解缙是大才子,闻名天下的大才子,但他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他完全没有方孝孺的坚守。或者也可以说,解缙是一个功利心比信念更重的人。
朱棣没有让他离去,让他当场撰写。
解缙也毫不含糊,在太监端来笔墨纸砚之后,略作沉吟便挥毫而就。
不过半个时辰,一篇花团锦簇的即位登基诏书就写好了。
“昔我父皇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汛扫区域……”
朱棣看完之后,很是高兴,除了因为这篇文章写的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强调是他父皇死后,他经过再三劝进才登基的,完全没有建文帝的事情,只字也没提。
没错,他朱棣就是洪武三十五年接他父皇的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