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会受到整个战区尊敬的身份,说来你也不会明白的。没想到我沈炼今天能遇到您,还能在你麾下执行任务,真是沈炼的福气啊。”沈炼说着,双眼里都充满了兴奋之色。
“哈哈哈,沈队长也会挺幽默的嘛,不过这样的话以后别说了。我是王磊的老师,又是他伯伯,你大不了他几岁,以后也叫我王伯就行。等哪天有机会,我去和你们那些退伍的兄弟聊聊。”
“好,好的,谢谢首长,不,谢谢王伯!”
“没想到王伯的身份这般不凡,怪不得我当时问王磊,如果高又民省里有人怎么办,他想都不想就直接说没问题,原来是有王伯坐镇啊。”
“我其实也不知道王伯有这么厉害,我只是知道我家省里有点关系,就问了王伯能不能用一下,王伯知道我的用意后就直接告诉我说,‘没事,就算是一把手我也给你挡着’,所以我才那般胸有成竹的。”
听王磊说了后,陈凡总算知道了当时王磊的底气来自于哪里。感叹王磊他生得好的同时也感叹自己运气太好了,不然也只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陈凡正要问关于今天晚上的事,他老师的声音又传来了,“嗨,小子,让你问的事呢,你问的都是什么?”
陈凡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问道:“王伯,我还有好几个问题,能再请教一下吗?”
“哈哈,怪不得王磊说,你喜欢凡事问个究竟,看来所言不假啊。想问什么就问吧,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的!感谢王伯!”陈凡当即就说出了他的老师让他问的问题。
一,这些修武世家是如何形成的?以前不是什么门派之类的吗?
二,修武世家的排名是怎么排的?多少时间进行一次排名?
三,目前所有的修武世家中,最高的修为境界是哪一个境界,都有哪些人?
四,修武世家平常和政府、和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伍,为什么普通人不知道修武世家的存在?那要什么级别的人才能接触修武世家?
针对于这些问题,王言嵩不厌其烦的一一作出了解释。在王言嵩的述说中,陈凡终于了解了现在的修武世家。
原来,电影里演的江湖,那种打打杀杀的武侠世界,在古代确实是真的存在的。准确的来说在清朝以前都还有着大量的武林门派。
以前的社会,除了朝廷政权以外,还有一种势力叫武林。
武林,他不是单独属于一方的势力,而是由无数个强大的势力形成的一个强大到可以随意主宰人的生死甚至是改朝换代的势力。
而这股势力的强弱来源于一样东西,那就是武功!
武功,是指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来提升身体素质的能力。所谓武功高不高,厉害不厉害,其实也就是身体能爆发出来的力量高低大小。
到现在武功一词已经渐渐演化成武术了。而之前那强大到可以随意主宰人的生死甚至是改朝换代的势力,也就是武林,传承到明末的时候,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慢慢衰落,时至今日,甚至有人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
华夏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华夏文明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曾遭遇过波折,华夏文明甚至发生着退步,明朝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的战略实施,外交上开始收缩,直到交涉布政司都撤销后,下西洋这种官方的外交活动,也由于财政困难停止了,可是周围的势力仍然在处于扩张期。
直到明朝后期,所有的领土范围实际只有长城以南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而明朝末年,是华夏文明最危机的时候。
明朝末年,熹宗皇帝朱由校荒于朝政,太监魏忠贤独搅大权,大肆剿杀异己,朝廷危机重重,熹宗皇帝无力回天,在悲愤中病逝。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立志改新朝政,重振大明,无奈朝廷积弊太深,加之朱由检生性多疑,推新不力,虽有一代怀揣绝世武功的英豪陈王廷倾心辅佐也无济于事,最终众叛亲离,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京城。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朱由检空怀一腔治国之心却也魂归煤山。但这时候还没有一股真正能够统一全国的势力,大大小小的势力彼此攻伐,争夺权力,但都没有哪一方能够挺身而出,如果不是清军入关,可能还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
清军入关后,仅二十年的工夫就统一了全国。随后又收拾了明王朝留下来的残局,收复台湾,统一黑龙江流域。1655年,东印度公司朝见顺治皇帝,企图用和平的方式与清朝贸易,不过当时的清朝依旧奉行闭关守国的政策,拒绝了东印度公司,这为后来西方列强的进攻埋下了导火线。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开启了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武力获得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晚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进一步深化,封建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发展,华夏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历史上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其实就是武林人士发起的。这两次运动虽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使得晚清时期的文化发生了转变,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探索。
但清朝在抵抗外患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华夏,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洋务运动,促使华夏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华夏。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的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知识分子和武林人士失望,转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气数殆尽。
也就是经历这几百年的社会的大动荡,苟延残喘的武林人士已所剩无几,很多门派为了保家卫国,也在伸张正义的同时饮恨黄泉,从此,武林人士死伤殆尽,绝大多数修武之道都失去了传承,传承数千年的江湖名存实亡。
在此情况下,一些门派的托孤者为了保存那一点星火,隐于市井,藏于山林,只为把门派的希望传下去。之后又经历几十年之久革命战争,当初的传承人也所剩无几。
1949年新华夏成立后,这些传承者才有机会休养生息。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多传承重见天日,也日渐壮大。但却不是以以前的武林门派出现了,而是演化成了现在的修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