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女娲这次强到离谱,除了前面说的两大核心功能——算力升级和无限演化功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升级。
量子加密指挥中枢。
如果说以前的旧版女娲,靠的是多波段电磁波来操控海量的纳米虫。
现在的女娲,靠的就是量子纠缠对的唯一超强相关性来指挥海量纳米虫。
旧版指挥系统稳定可靠,命令精确,但是抗干扰能力和通讯距离是一大短板。
指挥中枢和纳米虫们由于外界各种能量波的干扰,通信距离最大不超过百米,有些特殊类型的纳米虫更是只能在女娲周围10米范围内才能激活。
因为女娲采用的指挥系统同时也是供能系统。
举个例子,就像电视遥控器一样,面板上的几十个按钮想要精确的遥控电视,每个按钮就需要对应一个特定的信号字符组合。
假如说开电视的控制信号是,那么关电视的信号就是,,50个按钮就有50个不同的编码。
在电视端信号接收器没有关闭的状态下,这些编码由遥控器所发出的红外线进行编码,然后发射到接收器。
虽然发射的红外线是一个广角红外脉冲,但是对于接收端来说,不管哪个方向来的红外编码信号,都只对应一个命令,以此来实现精确控制。
第二版经典构架的女娲就是靠其超强算力,这样一个个“点名”控制超大数量的纳米虫的。
由于纳米虫非常小,所需的运行能量不多,所以雷权想到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直接给女娲外接了一个信号功放中心,女娲的每一条命令既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给纳米虫,同时还可以给纳米虫提供一些能量供其运行所需。
好处是可以不用像初代女娲一样,靠“线控”来操纵纳米虫。
缺点就是女娲想要指挥纳米虫工作,就需要不停的刷新指令为纳米虫调整工作目标和供能。
不过作为一个既不缺电又不缺算力的科二代,雷权还是毅然选择了控制范围更广,更方便的无线控制系统。
就像有线鼠标和无线鼠标一样,虽然后者偶有丢失信号,但实际使用起来,丢包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最新版的 女娲-量子一型 指挥系统的核心已经换成了一整套量子纠缠对通信系统。
原理跟2代以后的女娲指挥系统一样,但是新的系统抗干扰能力极强,且几乎没有信号传输距离限制,本身还自带量子加密。
这以后,只要有足量的纳米虫,雷权就可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了!
虽然新版的系统需要匹配新版的纳米虫,但是这下就可以放心造了。
因为纳米虫可以漂洋过海接受女娲的命令了。
把纳米虫撒满整个异星?也不是不可能!
激动了一天一夜的雷权,激动的安排了女娲大量工作,然后在黎明时分激动的把熟睡的几个媳妇挨个强制宠幸了一番,然后就激动的睡觉了。
真是太激动了!
......
科技的进步总是令人防不胜防而充满惊喜。
而大多数时候,新科技的开发都具有偶然性。
如果说昨天的雷权还是保守派的老学究,那今天他就是充满探索精神的科研超新星。
因为女娲量子一型的成功,将他成功的带入了不确定性物理系统的新世界。
让他见证了科技发展无可阻挡的势头。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欢乐。
用人话来说就是又有的玩了。
女娲这次升级成功的意义重大,不只是算力的爆炸式提升,更是一种信号传输的新方式。
这不仅意味着纳米虫群的规模可以远超以前的庞大,更意味着现在的女娲操控纳米虫将附带“无视干扰”的特性。
以前的纳米虫几乎只能在生物体表精确活动,入土或者入水也不能太深。
因为女娲所使用的多波段指令方式,虽然能确保绝大多数命令能够被受控纳米虫接受,但是一旦纳米虫离开女娲太远或者通信距离内遮挡物太多,有时候纳米虫就会“失联”,虽然还有第二种类似蚂蚁“虫虫相传”的命令传递方式,但总归是效率变低了。
所以以前的纳米虫群主要分为两个派系。
一种是金属纳米虫或者说是机械纳米虫,主要活动在地表或者地下浅层位置,受控距离随着使用的信号发射波段不同距离也不同。
但是距离女娲不能太远,一般都在一公里以内。
为了补充中继能力和远距离行动能力,雷权不得不开发了很多型号的机器人,以作为女娲的“信号中继站”来执行离女娲太远的任务。
所以,看似雷权很多手段很厉害,但是他的纳米虫群想要发展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每生产一定数量的纳米虫,就不得不配给一个女娲的复制体来作为指挥中枢。
雷权目前主要的指挥中枢也就两个,一个安置在新别墅的中央管道里,另一个还远在20公里左右的救生舱坠落坑里。
其实跟雷权在一起的女娲才是分身,而坠落坑里面的才是本体。
但是在机器的世界里,就是一个达者为先,谁强谁就是本体。
不这样的话,改造486 586芯片岂不是比造新的I9 I7系列芯片更划算?
第二种纳米虫是生物纳米虫,也可称之为生物化学纳米虫。
生化纳米虫一般在人体或生物体内存在,结构更复杂,体型更大,因为它们是双工操控模式。
双工模式即意味着生化纳米虫具有两种受控命令模式。
一种模式跟机械纳米虫类似,不多表述,而另一种模式为自由行动模式。
生化纳米虫虽然因为人类体表皮肤能够抵抗大多数信号而导致几乎不受女娲控制,但是它们也有很多优点。
这一派系的纳米虫,研究之初就是作为一种能代替病毒和细菌的受控机械体来处理人类体内的很多疑难杂症。
控制它们的方式一开始也是各种波段的无线信号,但是雷权和他的团队发现,这些纳米虫在体表还能很好的执行任务,但在人体内就开始变得不受控了。
原因就是人体内的水能隔绝绝大多数的电磁波。
但雷权团队并没有放弃研究,而是从生物学角度来开始研究新型纳米虫,这波叫以生物打败生物。
研究结果证明,纯粹的走生物路线的话,新型纳米虫就是一种人造病毒罢了,最多算是人造益生菌。
因为生物化学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体内构成成分的复杂性。
单纯靠化学外壳来制造纳米虫的话,并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弄不好还会产生一些莫名的变化,比如一个蛋白质外壳的纳米虫在实验中突变成了一个蛋白质吞噬者,还不到5分钟,这个人造生物就变成了一个蛋白质构成的大胖子,然后彭的一声解离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大多数纳米机器人存活,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可控性大规模繁殖。
少数纳米机器人被人体内的各种结构防御、破坏、降解。
极少数纳米机器人发生变异,或者更强,或者更可怕,但都不受控制,有点像癌症。
怎样能让生物纳米虫既受控制又能大规模无害繁衍呢?
答案是赋予它们智力和寿命。
就像放狗咬人一样,怎样保证狗即能咬人,还只能咬一次?
答案是给狗嘴里装上触发电击装置,这样,狗会咬人一下,但是咬一下人之后就会触发狗嘴里的装置开关,然后就是强力到致昏的电击。
这样一来,就算再疯的狗也不敢到处咬人了,因为——咬一口,痛好久!
这个比喻不太道德,但是很形象。
后来的生物纳米虫就开始走上了一条进化之路。
雷权利用生物学界大名鼎鼎的噬菌体作为生物纳米虫的原型体,因为它有着诸多生物特性上的优点。
首先噬菌体有着比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说白了就是挑食,不该它吃的一口不吃,它能吃的能给吃到破产。
利用这个特性,生物纳米虫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智力,它们能够通过头部装载的一些“人造探头”检测到目标生物单位,然后执行一些特定的、预先编入其体内dna的程序。
除此之外,噬菌体还具有自我繁殖的特性,它们靠吞噬宿主来繁殖自己且能保持基本结构不变。
利用这个特性,生物纳米虫具有几乎无限的自我繁殖能力且繁殖过程受控,不会出现那种一旦开始繁殖就疯狂加速的情况。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特性外,噬菌体还有很多优点。
比如说它在生物体内有着庞大的基数,比如说它能与宿主共存很长时间而互不侵犯,比如说它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极其凶猛的进攻性,比如说它结构简单可靠,还可以“人工编程”。
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噬菌体,在雷权团队看来,这小家伙简直就是天然的生物兵种。
现在,他们只要给这些小家伙加载一些“程序”,他们就是完美的生物兵团。
平时温和无害,战时英勇凶猛,对敌人凶残无比,对平民绝不出手。
由于具有一定的“自动寻敌”功能,这种新型纳米虫还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特性。
用来制作靶向药的载体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后续的研究进展,新型生物纳米虫,的功能越来越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可靠。
这些研究中有一部分成果被军方用于部队强化。
美容就不说了,纳米虫甚至可以用针筒打入人体血液。
它们会随着血液四处流动,一旦发现一些公认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的杂质,就会立即前仆后继的消灭目标。
这些杂质包括重金属颗粒、非脂肪类油脂、血液里的血脂、肺部的烟油、皮肤里的黑头等。
当然,如果一个胖子想要减肥,来一针特定剂量的专业清脂肪纳米虫就好了,保证在一个月内就存不下一点脂肪。
不过这种疗法也有后遗症,概因瘦的太快,有的人会产生皮肤虚浮,体脂过低的问题。
一个月内,300斤的大胖子瘦到一百斤以下,那皮肤看起来就是真正的“皮囊”一般,耷拉在身上,十分难看。
不过好在这种纳米虫是有寿命的,这些寿命的控制都是靠dNA技术“写入”生物纳米虫体内的,时间一到,它们会自我摧毁,几乎不留任何痕迹。
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控制好饮食,打针后的各种副作用都是可控的,不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所以的所以,生物纳米虫在民用领域最为大放光彩的地方不是用来治病,而是用来美容。
可以说是正剑歪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