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之地,陇右军大营。
正值夜间,李晟正站在哨塔上观望天象。
不要误会,不是诸葛亮的那种夜观天象,而是故老相传的那种夜观天象,就是通过观察月色以及月晕预测明天天气。
“月色清亮,明天多半是个难得的晴天。”李晟道,“就定在明日发兵吧!”
安南副都护兼陇右节度留后白元光劝道:“大都护,是否遣飞骑与河西军、朔方军及山南军约定一个确切发兵日期?”
其余诸将也纷纷出言附和。
“是啊大帅,人多则势众哪。”
“约定一个确切的出兵日期,便可以四路大军齐出。”
“四路大军齐出,必可令苏毗如及迷桑部之吐蕃守军陷入首尾难顾之境地,要想击破之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不必多此一举。”李晟却摇了摇头说道,“九曲之地距离星宿川、松州足有千里,而且道路还崎岖难行,快马来回至少也需要十余日,再说了,去年圣人便与各镇约定好了,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可自行择日,就明日发兵!”
见李晟决心已定,一众部将也不再出声反对。
对这场即将爆发的灭蕃之战,众将颇有信心。
……
有信心的不只是李晟还有陇右军的一众部将。
远在长安的李适,还有政事堂的一众宰相同样对这场灭蕃大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已经挂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兵部尚书卢杞正指着屏风上的大唐全域舆图向李适还有一众同僚讲解。
“所谓狮子博免,亦尽全力。”
“面对吐蕃这般的强盛大国,更需拼尽全力。”
“此次灭蕃之战,我大唐一共集结了安西军、河西军、朔方军、陇右军及山南军等五路大军,兵总力将近有三十万人马!”
“其中安西军四个轻装军团,合共五万大军。”
“其中小勃律军团、疏勒第一军团及于阗第一军团将前出象雄,安王则亲率大勃律军团偷渡羌塘道,直插逻些。”
听到这,大堂上立刻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之声。
尽管早就知道了王臣的计划,可是当这个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时,政事堂的宰相们还是不免有些担心,安王可是拄国之臣,万万不容有失!
众人中,或许只有李适对王臣有绝对的信心。
“诸公大可不必为安王担心,安王生平从来就不打没把握的仗,他既然敢率大勃律军团偷渡羌塘道,就必定有十足信心。”李适摆了摆手,又转头对卢杞说,“你继续。”
卢杞叉手应了声喏,又说道:“此外河西军及朔方军各三个军团,七万余众,将会从星宿川往北翻过闷摩黎山,经野马驿(唐古拉山口),从正北直取逻些。”
“陇右军八个军团,共十万人,将从九曲之地往南翻过闷摩黎山,经由难磨(玉树)从正东直插则拉岗(林芝),截断吐蕃赞普南逃之路。”
“至于山南军的四个军团五万人,只负责牵制。”
山南军自从在大小金川受挫之后,大唐君臣就直接对他失去信心。
所以这次五路合攻,大唐君臣也不再对崔宁抱有期待,重在参与。
……
但是山南节度使崔宁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他可不想混个重在参与。
崔宁原名崔旰,出身博陵崔氏的卫州房,可以说是一个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但如果你以为他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那可就错了。
崔宁能得到严武赏识,就足以证明他也是有点东西的。
总之,崔宁出身高贵,能力不俗,而且还在西川当了几十年的兵,光是担任西川节度使就已经将近有十年,说他是西川军中钉子户也是毫不为过。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崔宁是唯一还没有削除的割据藩镇。
河朔三镇、淮西镇和淄青镇都已经平定,只有西川镇还没有解决。
李适和王臣君臣当初之所以没有动崔宁,甚至反而把八大节度使之一的山南节度使给了崔宁,主要是因为西川地理位置独特,一旦逼迫太急的话,崔宁搞不好直接带着西川军投了吐蕃,这样的话整个西川直接就没了,这后果可太严重了。
不过,李适和王臣暂时没动崔宁,并不意味着崔宁就没有危机感。
随着大唐国势逐渐恢复昔日气象,崔宁越来越意识到,继续走藩镇割据老路已经是死路一条,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当一个忠臣。
所以前次对吐蕃用兵,崔宁就十分积极。
崔宁的本意是在平蕃之战中抢一份大功,好将功赎罪。
可偏偏事与愿违,崔宁满心想着在进攻吐蕃的大战中抢一份头功,结果却在上次五路合攻之中吃了一个大亏,当时出兵的五大藩镇,只有崔宁在大小金川吃了一个大败仗,其余四大藩镇全部取得胜利,而且都是大胜。
所以这次,崔宁就变得更加积极。
但有些事,并不是积极性高就行。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连接区域,去过川藏线的都知道有多难走。
许多地方,站在山顶上可以说话,但是走到对面却得走上好几天,而且山中的道路各种崎岖各种险峻,要是吐蕃军派兵驻守,真的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正因为这,十全老人的大军才会在大小金川吃那么大亏。
崔宁险然犯了十全老人同样的错。
按理来说,崔宁不该犯这种错误,因为他在西川多年,熟悉地形。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崔宁急了,他急着想要抢头功,为此不惜让羌兵送人头,就是驱使山南军中的羌兵向遍布迷桑(阿坝)的吐蕃军的城堡墩台发起猛攻。
羌兵刚开始时还十分配合,但是随着伤亡数字的增加,心态逐渐开始发生变化,我们当初舍弃吐蕃投奔大唐,是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结果就这?
于是在一天深夜,弥药羌渠帅白对蓬带兵袭击了崔宁的中军大营。
崔宁猝不及防之下被叛乱的羌兵割了首级,四个军团也折损大半,五万大军仅只剩下不足万人仓皇逃回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