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德看到陛下出来,马上放下刀,跪地给李世民磕头。
禁军也给李世民让开一条路,但并没有收起刀,还是紧张的用刀对着赵君德。
李世民是真的对这个赵君德刮目相看,就为了和自己说话,不惜犯下造反的大罪。
要知道,在皇宫除了禁军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带刀,哪怕是李恪这个东宫混世魔王,都只能玩玩木刀木剑。
赵君德敢抢禁军的刀,还和禁军对峙,已经可以不用问缘由,当场给他剁成肉泥!
李世民看着赵君德,心里反而对赵君德有点惋惜。
因为李世民看过赵君德的过往,曾经可是跟着李神通攻打宇文化及的。
当时他身为一州刺史,居然身先士卒,第一个登上城头,足可见这人的武力和胆气足够当个先锋将军。
“说吧,你还有什么要说的,以至于让你不惜犯下抄家灭门的大罪!”
王珪也是好奇,这人到底还有什么要说,居然敢这样。
他王珪可是王允的后人,对于抄家灭门的程度是多么的清楚。
崔家在一百年前,可是门生故吏遍布整个北方,是响彻一时的大族。
就因为得罪了宇文护,被抄家灭门,导致了这么个鼎盛的家族一时间销声匿迹。
赵君德也是拼了,知道自己今天不能说服陛下,那就不是他死,而是全族人都得死。
“陛下,臣当时确实是强行征收了当地百姓的土地,但臣不是出于一己私利,而是因为这些百姓的永业田,都是当时修建蓄水坝的占地。
当时朝廷政令又不给这些百姓的永业田安置,这些百姓也不愿意离开土地,臣才强行征收。”
李世民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样的缘由,心里有点不好意思,貌似是自己错怪他了?
魏征这时候也出来证实:
“陛下,确有此事,不过后来朝廷又补发这个漏洞。”
“没错,后来虽然是补发公文,补上了这个政令漏洞,但那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当时为了敢在黄河泛滥之前完成工期,臣不得不出此下策!
后来百姓冲击衙门,臣不得不派兵镇压!
臣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但是考虑到朝廷当时经过渭水之盟,国库空虚,就不得不拿出工程款高价收购了那些百姓的永业田。
这就导致了没钱按照朝廷的图纸,正确完成。”
李世民完整听完,也觉得这里不能全怪赵君德,这里面也有朝廷当时的疏忽,还有朝廷的局限。
王珪看陛下皱眉深思,心想要遭!陛下这是被说动了!
王珪本来就是要弄死赵君德,现在眼看赵君德马上又要脱罪, 急忙往前一站。
“陛下,赵君德强征土地、镇压百姓,这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事出有因,可他也不该擅自做主,更不该与禁军对峙,犯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举。
此举若不重惩,何以服众?
又如何能震慑其他心怀不轨之徒?”
赵君德听闻,连连磕头,额头磕在地面上砰砰作响:
“王大人,我承认我行事有失妥当,但我一心只为朝廷,为了赶在黄河泛滥前完成蓄水坝,保百姓平安。
我若不这么做,一旦黄河决堤,那将是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到时候,朝廷的损失、百姓的苦难,又该如何衡量?”
温彦博也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王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赵君德所做之事,初衷也并非为恶。
且如今蓄水坝已建成,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水患,他在这件事上确实也有功劳。”
王珪又反驳温彦博:
“建成又怎么样?今年还不是照样泛滥成灾?就是因为当初他没按照工部图纸完成。”
温彦博面色一沉,立刻回应道:
“王大人此言差矣。
今年黄河泛滥,原因错综复杂,气候异常、河道淤积等皆有影响,怎能将过错全归咎于赵君德未按图纸施工?
况且在那般艰难的条件下,他能建成蓄水坝,已然不易。若没有这座坝,灾情只怕会更加严重。”
赵君德眼中含泪,急切说道:
“陛下,臣当初确实是无奈之举。若有足够的资金与人力,臣岂会不按图纸建造?
臣一心想守护百姓,即便因此背上骂名,也在所不惜。”
王珪这会儿也着急,你赵君德怎么跟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你爱护百姓?你爱护百姓就不会逼的百姓造反了!你爱护百姓就不会把百姓卖做贱民奴隶!”
两人都是抓住了百姓这个由头,都知道陛下最爱护百姓,最关心百姓。
李世民看向赵君德,目光中既有审视,还有思索。
李世民也不知道怎么办的好,转头看向了从一开始就一言不发的房玄龄。
而房玄龄从一开始就一直不说话,就是为了看看陛下是怎么想的。
看到陛下投来的目光,房玄龄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沉默下去。
“陛下,无论赵君德当时是怎么想的,都改变不了因为他造成的结果。”
魏征这时候也跟着说: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这话是说: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会符合于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出自《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如果一味的遵从本心,就会犯下大错,导致天下大乱。
那么,就需要有人后天约束,去教化。
魏征说完这话后,又接着说: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那怎么教化?怎么去约束?”
荀子可以说是最早的唯物思想大家了,主张教化,而不是一味顺心而为。
李世民听完魏征的话,仿佛灵魂得到了升华,现在也不矛盾了。
“你的行为确实是能理解,但事实就是事实,你已经造成严重后果,你当初怎么想的朕不管,但现在你必须为你的行为负责!”
王珪露出笑容,赵君德却满脸死灰。
就在局面一边倒,赵君德马上就死定了的时候,赵君德语出惊人!
“那么请问,中丞你曾经说过的,忠臣和良臣之论,是不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