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vs晏殊你想过哪种人生?】
范仲淹和晏殊齐齐抬头:天幕讲的是他?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激动!自天幕开始认真讲解的除了帝王,也就一个诸葛亮了。
这代表什么?能让天幕细讲的不是名留青史就是遗臭万年,就他们自己而言,再不济也不能是坏事啊。
【晏殊是范仲淹的领导,公元989年十月一日,范仲淹出生】
【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范仲淹是看图写话第一人,爱操心的行动派。】
【晏殊是自带松弛感的职场红娘,两人年龄差不多,但同人不同命。】
【晏殊七岁被誉为神童,14岁被皇上特赐同进士,从此进入官场。】
“十四岁就进士!天才啊,也不知是哪朝的,另一个范仲淹应该也不遑多让吧?”
【而范仲淹这边,一岁生日刚过,父亲就猝死在工作岗位上。】
“这么惨?”
“那这孩子肯定就是长大之后有一番作为的!”
“你怎么知道?”
“话本都这么写,那叫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于是他的母亲谢氏抱着两岁的范仲淹,嫁给了一个山东籍的朱姓小官。】
【范仲淹被继父改名朱说,到了继父家里也不宽裕,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私塾。】
【母亲就给他找了一个寄宿学校,他在寺庙里一边干活一边学习。饿了就煮一锅粥,在外面冻硬了就用筷子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腌咸菜下肚,这就是断齑画粥的由来。】
“可怜见的,还是个孩子啊。”
“能有吃的就不错了,大家都这么过来的。”一读书人手拿着书说道。
“天下贫富不均,若他将来出人头地,也不枉这一遭。”
【1011年放寒假回来,范仲淹看着当兄弟们花钱大手大脚,就跟他们说这些钱得买多少本书啊。】
【堂兄弟说要你管,你都多大了,还花朱家的钱。】
【谢氏把他拉回家,跟他说了所有事情,原来范氏家族容不下的他,山东这边的朱家也没把他当成自己人。】
【一过完年,他泪别母亲,临走的时候没拿朱家一分钱。他发誓要混出名接母亲享福。】
“好!有志气!”
“说不拿就不拿,小子口气不小啊!”
【这一年,范仲淹22岁,去应天府求学】
【来到应天府,日子也不好过,大冬天看书犯困了,就用冷水浇脸。粮食不够就拿硬粥充饥。】
【而晏殊这边呢,宋真宗皇帝非常喜欢他,有多喜欢呢?他带着17岁的晏殊去泰山封禅。】
【后来父亲去世了,丧期未满就被皇上叫了回来,不久母亲也去世了。皇帝硬是留着不让他走,可谓是相当器重。】
“这可真是受宠啊!”
“连封禅都带着去,啧啧……”
“等一下!我记得这个真宗是不够格还要上泰山封禅的那个真宗吧?”
“好像是……就那个把真宗名号搞臭的那个?”
赵匡胤:那个晏殊最好是个有本事的!毕竟宋真宗不怎么样,他喜欢的大臣能好到哪去?
【1022年,宋真宗驾崩。13岁的仁宗继位,这个年纪根本把持不住朝臣,于是晏殊提出让刘太后垂帘听政。皇帝和太后都很满意,给他升了官。】
【把这边的范仲淹,历经四年苦读,27岁一举中第,当了一个小官之后,就把母亲接到了自己身边。】
“嘿!我就说,这小子有志气吧!这不?一举中第!”
“还挺孝顺,没忘了自己的母亲。”
“切,他要孝顺怎么不把他继父也接过去享福?”
“你这人!”
“怎么了?他花的不是朱家钱?功成名就就把自己父亲忘了?”
【但他依然清贫,据说他升迁之后,因为囊中羞涩,把家里唯一的一匹马卖了当盘缠,他带着一家人徒步赴任。】
【升任之后呢,上表朝廷名字改回了范仲淹。】
【1026年母亲病逝,他在应天府守丧。当时,晏殊在应天府做知府,慧眼识珠,邀请范仲淹在应天府学校任职。】
【在范仲淹的治理下,书院火了。1028年,40岁的范仲淹在晏殊的推荐下去朝廷当上了皇家图书馆馆长。】
【在朝的第二年,19岁的宋仁宗率领文武百官给刘太后祝寿。】
【范仲淹不想自己去,也不想让大家去,他一脸看不惯说了一番,而晏殊听完之后,却是汗如雨下。】
“这孩子还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再不愿意也不能当面就这么说出来啊!”
“为官之道,不就应该圆滑些,不想去称病也可,怎么就……”
【最后刘太后的生日宴照常举行,而范仲淹却被贬到地方。】
大家已经猜到了,敢对皇上太后如此,仅仅被贬都算轻了。
【而宋仁宗却记下了他的名字。直到1033年,宋太后去世。宋仁宗第一时间找到范仲淹回京上班。】
【宋仁宗以为范仲淹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却没想到他是战对,却不站队。】
赵匡胤眼含欣赏:站对,不站队。是个好孩子,这人才怎么就去那个不肖子孙那里了。他这里才缺啊。
【回来没多久,江淮一带闹蝗灾,范仲淹便催皇帝去赈灾。可宋仁宗觉得事情不大,这个耿直的家伙又拦着他问百姓都没有吃的了,咋整。】
【宋仁宗被他吵得脑袋疼,答应让范仲淹去赈灾。】
“他是个好官呐。”
“可他好像不得皇上喜欢。”
不得圣宠,为官再好又能怎么办呢?
【又没过多久,郭皇后因和其他妃子吵架,不小心误伤了宋仁宗。】
【皇帝本来就对刘太后的破败婚姻不满意,加上宰相吕夷简也和皇后不合,就撺掇皇上把皇后废了。】
【范仲淹不同意,二人就开始了激烈的争吵。于是刚入京几个月的范仲淹又被贬了。】
【范仲淹被贬后,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了回来。】
【范仲淹回来没几个月,又和宰相干上了,他看不惯宰相拉帮结派,于是就举报了他。】
【而宰相又污蔑他越职言事,勾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
【几个回合下来,范仲淹又被贬了。】
“这也……太刺激了吧。”
“才多久啊,就被贬了三次。这也太勤快了。”
【几年时间,三次被贬,范仲淹的朋友梅尧臣操碎了心,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
【范仲淹给他回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看懂的人都沉默了,宁可直抒胸臆、为抒发出自己的思想而死亡,也不想沉默无言而苟且偷生。
晏殊看向天幕,这样的人为何还要与他相比,他自认远没有范仲淹的正直,甚至说是耿直。
【而这一次,范仲淹没有回到朝堂,而是去当将军了。】
【1038年,西北地区的李元昊,打算单飞称帝,不认大哥了】
【而大宋也没把西夏这个小弟放在眼里,结果是屡战屡败。】
【折腾了一年多,宋仁宗这时候想起了范仲淹。】
【范仲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平定战事,他在边疆三年,一边修城池让老百姓有安稳的地方住,一边该打就打该谈就谈。宋仁宗大悦。】
“这人打仗这么厉害,我还以为一个文臣只是个绣花枕头呢?”
“兄弟,好歹还有君子六艺呢,不说多强,也不能太差吧。”
【而晏殊这一边,依旧在找到稳稳当当。西北战局稳定后,朝臣们联手举荐范仲淹当副宰相】
“这个晏殊可真是,顺风顺水,一点苦没有啊。”
【此时的大宋内忧外患,急切需要改革。】
【随后,宋仁宗,范仲淹和富弼进行了头脑风暴,就有了着名的《十事疏》】
【于是筹备了一个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改行的就是饭碗再分配,从富人碗里给穷人匀出一口饭。】
【一些权贵便抨击范仲淹,而这个时候,范仲淹却主动请求辞职。】
【因为范仲淹意识到,大宋目前的格局还算稳定不需要新政,而且宋仁宗不愿顶着压力改革了。】
【所以,新政仅实施了一年多,便被废除了。】
“啧……那这改革有什么用啊。”
“就是,一年,地方官前脚刚宣布新政,后脚就来消息说废了。”
“哈哈哈,应该没那么夸张吧,不过就一年,感觉和不改没什么区别。”
【不过15年后,又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王安石。】
【而另一边的晏殊,在这期间稳稳的当上了宰相。】
王安石听到自己名字,刚要用心记下来,看看有没有用的上的。
结果,就一句?说完他名字就没了?
好吧,这也不是他的主场,是人家两位的,不说就不说吧。
【1046年,范仲淹到了邓州,他的好朋友给他寄来一幅画,并且说他被贬来这些年干的不错,还重修了岳阳楼希望范仲淹给岳阳楼美言几句。】
【于是便有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人可真是忧国忧民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深度,我等远不及也。”
“这才是真正的心系天下!”
晏殊笑笑,看来自己没有看错人,这样的人是他选出来的,自己脸上也有光啊!
【1052年,此时的范仲淹身体已经不好了,但是皇帝让他去另一个地方上任,不能不去呀。】
【而就在这一年的6月19日,范仲淹在赴任途中不幸病逝。下葬后,宋仁宗赐谥号文正。】
文正!是文正!
范仲淹激动的都站不稳了,天晓得,他居然能有这样的荣耀!
就这两字,感觉自己之前受的苦都无所谓了,不就是贬嘛,使劲贬,他就去地方干实事,那可是文正啊!
范仲淹表示,他需要很多时间来缓缓。
晏殊有一瞬间的惊讶,不过没什么,以他说的那些话和功绩,担得上这俩字。
【另一边,晏殊因病辞职,宋仁宗却舍不得。1055年,晏殊病逝。宋仁宗心痛不已,辍朝两日。】
“这晏殊真得宠,为了他,都辍朝了。”
“可不是嘛,命真好。”
评论[世人都想做晏殊,世人更需范仲淹。]
“要我就选晏殊,一辈子没吃什么苦,顺顺利利寿终正寝,还得帝王喜爱,简直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我喜欢范仲淹,虽然经历不好,但也是轰轰烈烈活一场,挺刺激的。”
[范仲淹是北宋第一名臣,甚至是整个宋朝第一名臣。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千古名相。晏殊是手里抓了一把王炸,牌也打得不错。范仲淹是抓了一手稀烂的牌,却打出了一手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