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这无疑是一场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历史大戏,犹如夏日里的雷阵雨一般,来势汹汹,迅猛异常,但转瞬即逝,消失得无影无踪。
康有为,这个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改革派领袖,在关键时刻却像脚底抹了油一样,跑得比兔子还要快,眨眼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这种行为,实在让人感到失望和愤怒。
然而,与康有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忠臣义士们。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惜舍生忘死,坚决支持变法。可最终,他们却成为了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被慈禧太后残忍地杀害。这些忠臣义士们的遭遇,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可怜至极。
特别是那军机四京卿,他们平日里在朝廷中可谓是风光无限,备受尊崇。然而,在“百日维新”失败后,他们却沦为了慈禧太后手中的棋子,被随意摆弄,甚至被无情地抛弃。这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巨大落差,让人不禁为他们感到惋惜和悲哀。
慈禧老佛爷,那可是个传奇人物啊!她的出山训政,就像一阵狂风骤雨,席卷了整个朝廷。只要她一声令下,整个朝廷都得为之颤抖。
她还是沿用那套老班子,毕竟用起来顺手嘛!这些老家伙们经验丰富,办事稳妥,比起那些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可靠谱多了。
于是乎,军机处、内阁六部,都迎来了一场大换血。新官们上任后,那真是意气风发,三把火熊熊燃烧,一个个都乐得合不拢嘴,仿佛过年一般。他们弹冠相庆,互相道贺,那场面,简直比放鞭炮还要热闹。
“皇上这位置,到底该换谁来坐啊?”这句话仿佛像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京城。无论是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还是达官贵人的府邸、平民百姓的茅屋,人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个话题。这个问题的热度甚至超过了戏园子的戏,成为了京城最热门的谈资。
老百姓们在茶余饭后,闲来无事时,便会像侦探一样,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们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能够解开谜团的智者。
有的人会根据朝廷的动态和官员们的言行来推断;有的人则会从民间的传闻和小道消息中寻找蛛丝马迹;还有的人会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猜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而且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隐藏在重重迷雾中的宝藏,让人难以捉摸。尽管如此,老百姓们并没有放弃,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好奇心,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突然“破案”,揭开这个谜底。
那些心眼儿活泛的人,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如鸟投林一般,他们一个个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四处打听各种消息。这些人心里头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比那算盘珠子还要精呢!他们心里暗自琢磨着:“要是我能够提前揣摩出皇太后心里头到底想要让谁来接班,那可就真是发达啦!只要我押对了宝,从此以后就能飞黄腾达,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这辈子都根本花不完啊!”
且说这世上之人,总是好奇心作祟,尤其是那些想要探听消息的人,更是如此。这不,他们连李莲英的耳朵根子都不肯放过,整日里像苍蝇一般围着他转,目的无非就是想从他口中套出点什么来。
然而,这李莲英却并非等闲之辈,他的嘴紧得犹如那密封的葫芦一般,任凭那些人如何软磨硬泡,他愣是半个字都不肯透露,生怕自己稍有不慎说错一句话,便会被人胡乱猜测,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李莲英自己心里也如那丈二和尚一般,摸不着头脑。他哪里知道这下一任“新君”究竟会是谁呢?他的心中,和众人一样,也是一片茫然。
李莲英心中暗自思忖道:“你们这些人啊,可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皇太后心中的主意,又岂是我等能够轻易揣摩的呢?”他不禁感叹,这世间之事,往往就是如此,众人皆醉我独醒,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奥妙呢?
慈禧老佛爷此时心中犹如一团乱麻,茫然无措。她那原本精明的头脑此刻也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迷雾,让她难以看清眼前的局势。
她在心里反复琢磨着这个难题,眉头紧紧地皱起,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这皇帝的宝座,按照祖制,只能从道光帝那一脉中去挑选合适的人选。然而,究竟应该为咸丰帝立嗣,还是为同治帝立嗣呢?这可真是个让人左右为难的抉择啊!
慈禧老佛爷深知这个决定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整个大清王朝的未来和命运。她不禁想起了咸丰帝和同治帝在位时的种种情景,心中愈发纠结。
假如要给咸丰帝立嗣,那么新皇帝将会是同治和光绪的同辈。这样一来,慈禧仍然可以保持皇太后的地位,继续垂帘听政,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感。
然而,问题在于“载”字辈中的那些小家伙们,如今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剩下的这些孩子大多都已经成年,一旦他们继位,就能够立即亲政,根本不需要慈禧再来垂帘听政。
慈禧可是个心眼比针眼还小的人,她绝对不可能轻易地将权力交出去,让别人来坐享其成。她辛辛苦苦才爬到如今的高位,又怎么会甘心将这一切拱手让人呢?所以,立嗣这件事情对于慈禧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难题。
她心中暗自思忖道:“我这一生,历经无数风雨,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如今这般地位,又怎能如此轻易地放弃呢?绝对不行!我必须深思熟虑一番,权衡利弊,看看究竟是继续扮演‘垂帘太后’的角色,还是另辟蹊径,想出其他办法来。”
然而,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慈禧老佛爷依然感到头痛欲裂。这皇帝的宝座啊,实在是让人左右为难!一方面,她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拱手让出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权力;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一个成年的皇帝,那势必会与自己争夺权力,这可不是她所期望的局面。
如此一来,慈禧老佛爷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无论怎样抉择,似乎都难以两全其美。
最后,慈禧在内心深处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最终还是咬了咬牙,决定在“溥”字辈中多留意一下。毕竟,“溥”字辈的小娃娃数量众多,要从中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进宫来抚养并非难事。这样一来,慈禧不仅可以继续掌握政权,还能将这个小皇帝培养成自己的傀儡,从而继续享受那种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美妙感觉。
而且,这并不是她凭空想象出来的主意,而是有先例可循的。想当年,康熙皇帝年仅八岁便登上了皇位,而他的成长过程中,孝庄太皇太后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悉心教导和培养下,康熙才得以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清朝的盛世局面。
慈禧心里头这么一想,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于是,她开始着手准备,先找荣寿公主聊了聊,又跟那些近支王公们开了好几次“秘密会议”。大家伙儿都心知肚明,这废立皇帝的事儿啊,可不是小事,得慎重再慎重。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权衡利弊,慈禧终于一拍大腿,选定了载漪家的小崽子,十四岁的溥儁。这下子,慈禧心里头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她心想:“哼,这下子我看谁还敢跟我抢权!这小崽子年纪轻轻的,还不是得听我的?”
至于后面咋样,那还得看天意喽!慈禧老佛爷虽然心里头有了打算,但也没急着动手废立。毕竟她心里头的顾虑多得像夏天的蚊子,赶都赶不走。再说了,这时局啊,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会儿一个样,总有意外的“惊喜”等着她。
这不,同治和光绪这两个小子,一个比一个任性,把慈禧老佛爷折腾得够呛。她现在年纪大了,就像那老了的园丁,看着自己种的花儿长歪了,心里头那个愁啊!她心想:“这两个小子,真是扶不起的阿斗!我当初怎么就选了光绪这小子呢?要是选个听话的,也不至于现在这么为难。”
其实啊,慈禧对溥儁这小子也并不感冒。你看他,长得一脸横肉,跟个小霸王似的,举止傲慢粗鲁,德行上嘛,哎,说是一国之君,那简直是差得十万八千里。慈禧心里头嘀咕:“这小崽子,要是真当了皇帝,还不得把天宫都给掀翻了?到时候,我这皇太后还不得被他气得吐血?”
所以啊,慈禧虽然选了他,但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这步棋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她心想:“要不,我再好好考虑考虑?可是,这废立皇帝的事儿,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要是再反悔,那岂不是让人笑话?不行,我得找个万全之策。”
于是,慈禧老佛爷又开始犯难了。她心想:“这废立皇帝的事儿,比登天还难!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这天,慈禧把军机大臣荣禄给“提溜”到了跟前。荣禄啊,算是慈禧身边为数不多的能掏心掏肺的人。他为人谨慎,办事稳妥,深得慈禧的信任。慈禧心想:“这荣禄啊,是个聪明人,我得听听他的意见。”
荣禄一听慈禧要废立皇帝,心里头也是咯噔一下。他心想:“这事儿可大了去了!稍有不慎,就得掉脑袋啊!”但是,他也不能拂了慈禧的意啊!毕竟,他还得靠这棵大树乘凉呢。
于是,荣禄灵机一动,想了个折中的法子。他小心翼翼地说道:“老佛爷,咱不直接废立,咱让溥儁过继给同治,先立个皇储的名分,以后慢慢来嘛。”
慈禧一听,眉头皱得跟麻花似的。她心里头嘀咕:“咱这朝廷的家法,可是不立太子的啊!荣禄啊荣禄,你这出的什么馊主意?这不是让我破例嘛!”
但是,慈禧也没直接驳回荣禄的意见。她心想:“这荣禄啊,虽然有时候耿直了点儿,但也是个忠心耿耿的人。他既然能想出这个法子,想必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要不,我再好好想想?”
于是,慈禧老佛爷又开始琢磨起来。她心想:“这荣禄的法子,虽然有些不合祖制,但也未必不可行。毕竟,这废立皇帝的事儿,已经闹得人心惶惶了。要是再直接废立,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不如先立个皇储的名分,稳住人心,以后再慢慢图谋。”
想到这里,慈禧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她心想:“嗯,这荣禄啊,还算是个聪明人。这法子虽然不完美,但也算是个权宜之计。就先这么办吧!”
于是,慈禧老佛爷一拍板,决定采纳荣禄的意见。她心想:“哼,这小崽子就先当个皇储吧!等我以后找到了更合适的人选,再把他换下来也不迟!”
主意一定,慈禧就开始着手准备起来。她先让人把溥儁接到宫里来,让他过继给同治帝,然后赐给他皇储的名分。这样一来,溥儁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慈禧也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大权在握了。
这消息一传出来,朝廷上下又是一片哗然。大家伙儿都心知肚明,这皇储的名分啊,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的皇位继承人是谁,还得看慈禧老佛爷的脸色。
那些原本打算押宝的人,这下子可傻眼了。他们心想:“这慈禧老佛爷可真是狡猾啊!明明要废立皇帝,却偏偏弄出个皇储来糊弄人。这下子可好,咱们押的宝算是白押了!”